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藜  刘艳琴 《现代妇女》2010,(11):11-18
婚恋生育观这个话题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和耳朵,尤其是作为我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婚恋生育观成了时下人们争论的焦点。融合当前的热点,我们以“80后”婚恋生育观城乡之间的对比研究为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从恋爱、择偶、婚姻等方面进行探讨。他们的婚恋观,呈现了多元化的状况,生育观则明显受西方文化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80后”的婚恋价值取向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转变;“80后”出现的婚恋生育状况,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新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80后”正值婚恋高峰期。在改革开放和多元时代下成长起来的“80后”在恋爱观、择偶观、性观念和婚姻观上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看法。他们直白朴素的恋爱观、多元务实的择偶观、热情与保守相交织的性观念以及“个人主义”的婚姻观,不仅直接影响着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而且还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主流婚恋价值观趋势。对“80后”婚恋观现状及其原因的探讨,有利于“80后”树立起正确的婚恋观,实现婚姻家庭幸福;有利于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7日,上海市团市委发布《2009上海青年发展报告》显示,上海青年对于自己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为7.18分,比2008年的7.17分略高。“70后”、“80后”、“90后”三代人相比,“90后”的幸福感最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发展变迁的大众媒介,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解读和传播也日益达成一个共识,如“70后”、“80后”、“90后”等一系列代表代际差异的名词划分,使得代际问题从社会现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学术议题。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代际问题的提出、代际特征个性和共性的描述等方面,而代际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探讨,将是今后研究中需要不断完善的部分。研究发现,“80后”被试在外显和内隐态度上出现了分离,被试在外显报告中表现出了对“90后”的积极偏好的显著倾向,在IAT实验中对“70后”的评价要比“90后”更加积极.由此为积极情境线索的反刻板印象想象实验提供了可以降低被试内隐代际刻板印象的IAT效应理论依据。分析代际刻板现象的形成机制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青年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增进代际间的理解和沟通,消除代际刻板印象和偏见,从而构建有利于青年身心发展的包容性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5.
杭州飙车案是如何演变为公共事件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5月7日晚,杭州街头,从浙江大学毕业两年的青年谭卓被一辆飞驰的三菱跑车撞倒身亡。此事经杭州媒体曝光之后迅速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特别是5月8日发表在“19楼论坛”的《富家子弟把马路当F1赛道,无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让本次事件同当前社会热议中的“80后”、“90后”、“富二代”和“纨绔子弟”问题挂起钩来,从而使一起交通肇事件开始升级为公众事件。  相似文献   

6.
基于田野调查,考察了D村青年农民工春节返乡“闪婚”现象,通过对该婚恋模式程序性仪式的展示,力图全面透视当地青年农民工“闪婚”这一婚恋模式的实践背景和行为逻辑,以及在这种行为逻辑背后所彰显的子辈权利意识兴起与父权衰落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变迁。  相似文献   

7.
基于田野调查,考察了D村青年农民工春节返乡“闪婚”现象,通过对该婚恋模式程序性仪式的展示,力图全面透视当地青年农民工“闪婚”这一婚恋模式的实践背景和行为逻辑,以及在这种行为逻辑背后所彰显的子辈权利意识兴起与父权衰落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变迁。  相似文献   

8.
对于郭美美炫富,国人除了谩骂并未进行理性反思,事实上,郭美美事件折射的是90后青年的价值观问题。由于国内多元社会思潮的兴起,使得90后青年在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价值选择和价值尺度等方面发生扭曲。为帮助新一代年轻人面对社会思潮多元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三管齐下,共同努力承担其正确价值观养成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对于郭美美炫富,国人除了谩骂并未进行理性反思,事实上,郭美美事件折射的是90后青年的价值观问题。由于国内多元社会思潮的兴起,使得90后青年在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价值选择和价值尺度等方面发生扭曲。为帮助新一代年轻人面对社会思潮多元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三管齐下,共同努力承担其正确价值观养成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80后”道德研究日益增多。因生养中的独生子女角色、长成中的应试教育困惑、就业中的求职危机尴尬、婚恋中的物欲压力窘况、改革中的政府机构自身建设等客观因素引发的思想嬗变;还有西方文化思潮、传统文化、职业道德舆论、主流社会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影响都使其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凸显出不同于“60后”与“70后”的特征。文中先就“80后”等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就“80后”道德社会评价的变迁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若干可行性对策建议对“80后”道德的自我重构。  相似文献   

11.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加剧。生物界自然平衡状态的打破导致近年来我国各类公共卫生危机频发,处于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期,“90后”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由于其身心机能发育尚未成熟,不但是此类事件中最主要的易感人群,更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现代健康观念的树立和综合健康素养的提升在这一阶段尤为关键。研究发现,“90后”青少年的健康观念趋于科学理性,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和习惯养成有待提升:对健康危机的忧患意识较强,危机状态下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具备一定的公民责任意识和行为自律意识,但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现代法制观念和人文关怀意识仍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12.
In 2009, a political youth movement known as the Post-80s emerged in Hong Kong to protest against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speed railway. While local academic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framed the motivations of these youth protesters using economic rationales, I argue here that the Post-80s are better understood as conveying their dissatisfaction towards existing political structures in the city. This profile sets out Post-80s criticisms of the entrenched hierarchical dynamics in Hong Kong political culture that has shape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wider population, and discusses how the Post-80s have responded to the representational imbalances imposed by these hierarchical practices in the local political sphere by advocating for a way of doing politics where individual voices (as opposed to the collective) are emphasized, and where horizontal structures are used. I conclude by exploring the repercussions of this critique on recent political discourses and protests observed in Hong Kong.  相似文献   

13.
“9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高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作为中国梦的承担者与实现者,他们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对"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总体上积极向上,但部分大学生功利化增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因此,要发挥主渠道作用,践行中国梦,立足主体需求,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90后”大学生焦虑与期待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虑本来是一种带有不愉快情绪色调的正常适应行为,但当它发展成为强烈的情绪状态时,则会成为影响个人行动的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化不断加剧,"90后"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对2043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些焦虑情绪的形成既有个性因素,又有时代因素;既是大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也因性别、年级、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特点。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创造性自我实现、家庭幸福、物质富足、事业成功是人生成功的最大表现,自主创业老板、工作时间灵活的工作、商业机构管理者是他们最理想的三大职业。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目前中国人的生活状况持有较为乐观的评价,面对不适情绪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5.
"90后"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消费群体的一个特殊部分,其消费观具有个性化、时尚化和攀比化3个基本特征,并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水平两极分化以及消费心理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经济因素、传媒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重视"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建立和完善规范社会消费环境、强化学校的消费观教育、加强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鼓励和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四位一体"的消费观教育体系,是考量"90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90后”大学生党员代际特征与作用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逐渐进入到大学校园中,绝大部分学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些同学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部分学生经过了党组织的考验,最终从入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预备党员。但是"90后"大学生有着自我的个性和时代烙印,他们有着鲜明的代际特色,如"我的个性我张扬"、"我的选择我做主"、"我的言论我发布"、"我的未来我找寻"等特征。他们也具有不同的入党动机。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90后"大学生发挥其作用,对此可以从"读好书"、"把好关"、"用好人"、"建好网"、"辅好导"、"组好队"等六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数据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2010年微博以其实时性、便捷性、简易性等特点迅速占领互联网高地。"90后"大学生普遍利用微博获取信息、交友聊天、求职应聘以及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是微博用户中的重要群体。对重庆6所高校483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对"90后"大学生微博使用影响最大的是微博的兼容性,其次是微博的导向性和便捷性,微博的简易性对"90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影响相对较小。从学生、管理者和学校层面做好微博时代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90后"群体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为纵线,以影响"90后"群体的主要心理因素为横线,从社会化进程、教育化选择、网络化生活以及同一性承诺等四个方面对"90后"群体的多元可能和形成过程进行解析发现:"90后"的天生多元促成了其群体多元的真正实现:"90后"教育选择的多样性加剧了其多元的可能性;"90后"的网络化生存(工作)能力提供了其多元的现实工具;"90后"的自我意识中心反映了其较早的自我觉醒。因此,面对社会给予"90后"的诸多负面评价与"90后"良好自我认同的差异与偏离,我们需要聆听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