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12年4月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同批准建立沈阳农业大学熊岳苹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由沈阳农业大学吕德国教授负责。基地依托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果园土壤管理制度”岗位和熊岳综合试验站,位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的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试验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适宜开展果树科学研究、教育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2.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F0002-F0002,I0001,F0003
李天来(1955-),博士,国家级教学名师,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蔬菜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辽宁省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教育部和辽宁省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蔬菜生产指导组成员,  相似文献   

3.
李天来(1955-),博士,国家级教学名师,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蔬菜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辽宁省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教育部和辽宁省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蔬菜生产指导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与草业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园艺(含茶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编委,《沈阳农业大学学报》主编。  相似文献   

4.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成立于2008年,系由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组建的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下属的功能研究室,由岗位科学家李崇光教授任主任,现有团队成员12名。  相似文献   

5.
2012年4月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同批准建立沈阳农业大学铁岭水稻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教授负责,依托于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东北南部粳稻育种”岗位和铁岭综合试验站建设,基地位于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的铁岭农业科学院,基地所在地区是全国闻名的粮食主产区,拥有四个全国产粮基地,基地紧邻京哈高速铁岭站出口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离沈阳农业大学仅40分钟车程,适宜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6.
冯辉(1961-),博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园艺学院院长,园艺学一级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负责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辽宁省十字花科蔬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蔬菜育种工程实验室主任,辽宁省蔬菜细胞与分子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辽宁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园艺学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园艺类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  相似文献   

7.
建设概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70号)的要求,沈阳农业大学与辽宁省实验林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12月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8.
农业高校参与农科教结合的运行机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源头和力量,农业高校一直在科教兴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在简要介绍农业高校在农科教结合中的重要作用基础上,通过分析农业高校参与农科教结合的障碍因素,从五个方面探索了其参与农科教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曹敏建(1952-),博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粮食作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先后在19本北海道大学、冈山大学、千叶大学、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并进行合作研究。1994年被评为沈阳农业大学第一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2000年被评为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农学专业带头人,1998~2011年任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兼任辽宁省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作物学报》《玉米科学》《新农业》和《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编委,辽宁省农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花生产业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任,辽宁省玉米高产创建技术指导专家组副组长,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顾问组专家,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项目评审专家。  相似文献   

10.
朴在林(1955~),辽宁省教学名师,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重点学科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带头人,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学院院长,辽宁省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1.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以我国区域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对农业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的蔬菜产业为对象,分析1995年~2008年蔬菜主产区的蔬菜产业集聚对蔬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蔬菜产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蔬菜产业集聚对区域蔬菜产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蔬菜产业集聚因集聚经济的存在,吸引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数量的增加,并促进蔬菜主产区农业结构的转变,推动蔬菜产业经济增长;因蔬菜集聚经济存在外部性,技术溢出成为可能,使蔬菜种植技术传播快、运用广,从而拉动蔬菜经济增长;蔬菜作为主产区的主要产业之一,对当地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建立健全闽台农业合作机制,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农业在资金、技术、市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区域空间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建立健全闽台农业合作机制,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沟通协商、产业及产品产销对接、人力资源和技术交流,有效化解风险,形成闽台全面农业合作体系,有利于实现闽台农业合作双赢,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辽宁省石化行业现状特点,指出导致辽宁省石化行业在高油价下亏损的的主要原因是行业一体化程度低,没有发挥出产业集聚效应,提出采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园区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技术进步和建立公共石化信息平台等措施来实现石化产业集聚战略,有利于辽宁省石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朴在林(1955~),辽宁省教学名师,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重点学科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带头人,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学院院长,辽宁省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农业电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配套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辽宁省从2005年3月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2008年底全省主体改革基本完成,配套改革相继开展。在主体改革中,按照区域林地特点和改革的主要目的,因地制宜地采取了辽东、辽中和辽西三种模式,分别对不同模式进行了绩效评价。从2007年起,辽宁省主要从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合作经营体系、森林资源流转体系、林业支持体系四个方面着手,建立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体系。实践中,在树木生长周期与承包期、生态公益林的比例、对生态公益林复合经营的认识、商品林采伐限额等方面存在需要厘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辽宁省会展英语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会展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对于会展英语人才的需求不言而喻。目前辽宁省会展英语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会展英语人才的培养与会展业的发展难以保持同步,这将对辽宁省会展业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因此,将会展英语人才培养纳入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对会展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农业现代化既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开放性办学的内在逻辑,也是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的现实需要。大别山片区内四所高职院校在专业服务能力、服务平台承载能力、农科教统筹服务能力和应用型科研能力等方面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基于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的视角,提出涉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集群要高度契合、整合扶贫开发资源与职业教育资源和形成人才交流、项目合作、成果共享合作机制建设三条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8.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药学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柏连阳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生命科学系、化学与材料科学系和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身为成立于1943年的民国政府华中农业试验站)为依托,2011年10月获得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点,2011年12月被评定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  相似文献   

19.
一种创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西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立足于服务现代农业,加速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大学为依托,以大学专家领衔和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为骨干,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基地),构建起从科技源头到“最后一公里”的快捷通道。在运行机制上,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大学专家与地方农技推广力量紧密结合,院校科技资源与政府行政资源和企业经济资源紧密结合,激活了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加速了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区域主导产业升级和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探索形成国内独具特色的“西农模式”。  相似文献   

20.
美国赠地学院通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办学体制,在为发展当地农业提供人才与技术的同时,也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对美国农业贡献较大。其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发展目标、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和经费保障等五方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