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北方人》2008,(5)
去年,三伯父退休了,恰在这时,我在单位竞争上岗受挫,意欲东山再起,于是请他做参谋。三伯父说:"我先给你讲3个小故事,亲身经历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80年,一位很熟悉的战友邀请我到南方一家公司入伙,因为我当时刚提了副科,没有去。  相似文献   

2.
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改名鹗,号云搏,也作云臣,又号缺云,以铁云著称于世。原籍江苏丹徒(今镇江市)。父亲刘成宗(字子恕)在河南做官时,在江苏淮安(今淮安市)购置田产,此后遂定居淮安。刘鹗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是进士,做过翰林庶吉士、编修、道台等职。刘鹗五岁之后,基本上随父亲住河南任所,直到二十岁,才回淮安。刘鹗自幼不爱作八股文章走上辈走的应试的道路。他在兄弟姐妹中是最小的一个,由于性情脱略,不尚规矩,不为母亲、长兄所喜。他只在自由散漫、逍遥放荡的生活中随自己兴之所至,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支配下,猎取广泛的知识。这就钻研了治河、天算、乐律、词章等等。罗振玉在《五十日  相似文献   

3.
刘鹗与罗振玉始订神交,是在光绪十七年(1891),其时,刘年三十五岁,罗年二十五岁。当时,刘鹗投效河工,致大力使郑州黄河决口合龙,声名大噪,遂被山东巡抚张曜招致,任鲁河下游提调。张幕中某些不知水利的迂腐文士,本汉代贾让不与河争地之说,主张放宽黄河河身以杜水患。而刘鹗竭力反对,写了《治河七说》,本后汉王景攻沙去淤之说,主张以“束水攻沙”之法,防止泥沙沉积,以根治黄祸。客居淮安的罗振玉,闻知上海筹赈绅士施少钦等拟以赈灾余款收买黄河两岸民地,以拓宽河身的消息,大为惊骇,即著万言长  相似文献   

4.
一八九八年一岁三月五日,周恩来同志生于江苏淮安县城驸马巷周宅中。幼名大鸾,号翔宇,笔名和别号飞飞、伍豪(一九一九年觉悟社成立时,社员用数字代名,他抽得五号,故谐音取名“伍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从事秘密工作时,常以“少山”为代号。一九四七年转战陕北时,在部队中代号是“胡必成”。原籍浙江绍兴。因祖父任淮安县知事,故家迁淮安。淮安旧称射阳,系南北交通要冲,  相似文献   

5.
《成才与就业》2012,(17):56-57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江苏省淮安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19世纪中期以前,周家祖籍原在浙江省绍兴县。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绍兴携家来到大运河边的淮安当师爷和知县。在这座有着1600年历史的县城里,周恩来度过了他的童年。淮安少年周恩来的父亲周劭刚是一个在外地谋生的小官吏。他的叔父周贻淦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20岁时得了痨病,膝下无嗣。为了"冲喜",周家安排  相似文献   

6.
在周恩来的生前,淮安人一直怀着无限深情,盼望他能回故乡看看,看一看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划过小船、打过“水仗”的文渠和在那周围挖过野菜的文通塔;看一看家乡的建设新面貌。 他最终没有回来。但是,他有着常人一样的乡情乡思,一直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那一方热土。多少回向人流露:“我也很想回去看看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思来在重庆时对记者说:“38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条,而我却痛悔着慈恩未报!” “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病危的周恩来坦言诉裒肠。周恩来的一生无愧于这句话,他坚贞不渝的信仰可鉴日月,他鞠躬尽瘁的精神可感天地,他坦荡的襟怀可通寰宇。江苏人民为拥有周恩来这位优秀的江淮之子而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1898年,周恩来出生丁江苏淮安县。淮安人杰地灵,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淮河水养育著他,江淮文化陶冶著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周恩来从12岁离开故乡却再也没能重回淮安。“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清辉长想明月,游子长思故乡,长夜孤灯下,他常常遥望江淮,心潮…  相似文献   

8.
端方为清末地方大吏,历任陕西布政使、湖北巡抚、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职。罗振玉则为一时代学界翘楚,二人交往活动主要集中在合作发展新式教育、探讨金石书画及保护敦煌遗物等方面,在长达十余年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情谊。通过深入缕析端方、罗振玉的交往关系,我们看到,罗振玉在学术上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和他与端方的交往有密切关系。同时,探讨二人之交往,对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清末政、学关系及清末社会各阶层在新政改革运动中的作为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淮安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目标管理暨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淮安市外侨办被淮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创新创优项目二等奖。2011年以来,淮安市外侨办将淮安市首届国际友城大会暨2011"海外江苏之友——伟人故里淮安行"活动作为创新创优项目,狠抓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较好地服务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争取了"海外江苏之  相似文献   

10.
百回本《西游记》问世以后,各种刻本上都没有作者吴承恩的署名,现在人们认定这部书的作者是吴承恩,都是根据一些别的材料推断出来的。天启《淮安府志》说,吴承恩“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并在他的名下记载了他的作品,其中就有《西游记》一书。藏书家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中,也编录了吴承恩著的《西游记》(可惜的是他误载之于史部舆地类)。一些私人著作中, 又从语言方面进行论证,认为《西游记》中多淮安方言,这也是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一个重要论据。这些材料很能说明问题,论证也很有力。我认为,《西游记》中的一些淮安地方特色,也应视为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证据。我这里举出两个例子,试图说明这个看法。  相似文献   

11.
颜德如 《21世纪》2001,(5):45-47
王国维( 1877-1927年),浙江海宁人。初名国桢,字静安(庵),晚号观堂。自幼身体羸弱,不苟言笑。16岁那年,他初露文采,名噪乡里,有“海宁四才子”之誉。次年,由于“不喜帖括之学”,罢乡试而归。戊戌年间到上海,入《时务报》馆,曾就读罗振玉私设的东文学社。因题于同学扇头的咏史绝句“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为罗振玉发现,被识为“伟器”。其一生学业,便由此发端。1900年,“庚子事变”骤起,他带着对中国前景的幻灭感,东渡扶桑,开始了他的游学生涯。 心仪教本华,痴情《红楼梦》 人的一生,能经…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与罗振玉结识后有近三十年在生活和学术上几乎形影不离的经历,情谊深长,并因王国维长子王潜明与罗振玉三女罗孝纯联姻而结成亲家。但在1926年8月王潜明突然去世后,因罗孝纯与王国维夫人的直接矛盾,而导致王国维与罗振玉关系的终结。此虽因王潜明的海关抚恤金而起,而实是由平日生活的矛盾积累所致。王国维素厚长媳罗孝纯,因其坚拒抚恤金并得到罗振玉的支持,令王国维备感屈辱。这种屈辱也使得王国维生趣渐失,罗、王近三十年的密切关系因此而结束。通观罗、王一生之行迹,他们不仅在学术上互生互发,行走在当时中国学术的最前沿,而且罗振玉对王国维一家的生活也一直照拂有加。他们晚年的交恶情形颇为周边不少人所知,这使得在王国维自沉后,引发了种种关于其死因的猜想。但综其一生,罗振玉对王国维所付出的情怀是值得尊重的。  相似文献   

13.
颜士州 《社区》2012,(10):43
每当回到老家淮安,不由得使我想起老家的茶馓来。历史文化名城淮安不仅名人辈出,而且盛产美食。就美食而言,名扬中外的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就出自淮安,然而最具地域特色的当数淮安茶馓。追溯淮安茶馓的历史始于唐朝贞观年代,盛于明清时期,据传,慈禧太后患乳瘤无药可治,淮安御医韩达哉曾用茶馓、荔枝核和黄酒煎服,连服三次乳瘤消失,慈禧大为赞赏,自此,淮安茶  相似文献   

14.
颜士州 《社区》2012,(15):43-43
每当回到老家淮安,不由得使我想起老家的茶馓来。历史文化名城淮安不仅名人辈出,而且盛产美食。就美食而言,名扬中外的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就出自淮安,然而最具地域特色的当数淮安茶馓。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自沉颐和园之年,正是位居天津张园的逊清小朝廷政治斗争激烈之时,以溥仪深相赏识的王国维之死作为契机排斥异己,成为郑孝胥等人的政治谋略。罗振玉“逼债”王国维之说就是在郑孝胥的策划下,经史达、郭沫若、溥仪、周君适等人递相祖述并加诡异想象,而使这一谣言一时竟然成为“公论”。而王国维之女王东明则认为王国维之死与王潜明早逝有关,明确说明无关乎罗振玉之逼债。检王国维与罗振玉近三十年相知相交的经历,虽然在王国维1916年从日本回国后,两人通信多有对古物、书画的买卖之事,但王国维主要提供信息以供罗振玉参酌,罗买与王买分得清清楚楚。罗振玉确实对王国维一家经济多有支持,但其主要方式是为王国维提供以劳务、职业或职务而获取报酬的机会。罗振玉视王国维为天挺之才,深感若令其旁皇生计乃是自己的耻辱,所以用各种方式缓解王家的经济困难,其主要目的是让王国维勿劳分心专力学术,以精深之学术延续中国学术之辉煌,罗振玉的胸襟与格局之高由此可见一斑。罗、王经济关系的底蕴在学术,这是现代学术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章。  相似文献   

16.
距今六十年前,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前的湖水里,他的死,是我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对于他的死因,后人作了种种揣测,迄今尚未得出定论.最流行的一种看法,是认为王国维被罗振玉逼迫而死,并捏造出种种传说,为这种观点提供事实根据,世人不察,反而信以为真.不少人甚至错误地认为,罗振玉的《殷虚书契考释》不是自己所作,而是剽窃了王国维的研究成果.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任过新野知县──兼述《西游记》中的新野方言张成立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大约生活于明弘治十三年至万历十年(公元1500年至1582年)。他生活于一个由文职小官吏而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其曾祖父当...  相似文献   

18.
秦九凤 《中华魂》2015,(1):36-37
2014年的清明节前,周恩来的侄孙女、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周晓瑾同志首次前来淮安祭祖,并邀约笔者引领其祭拜祖坟。周晓瑾在淮安东门外周家祖茔地祭拜完之后站在《周恩来平祖坟碑记》东侧,望着碑背面刻着的周恩来手迹问笔者:“秦叔,爷爷(指周恩来)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时候写的?写给谁的?他为什么要写……”周恩来平祖坟碑是1998年由中共淮安(县级)市委、  相似文献   

19.
演讲的背后     
正中  杨大志 《华人时刊》2008,(11):30-30
站在江苏省淮安神旺大酒店的会议厅里,李侠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刚才他还为自己的发言紧张准备着。发给淮安市外侨办的讲演稿与他最终的定稿又有了很大差别,他是反复推敲才确定下来的。他深知自己的感触对于即将来到淮安创业的归国同胞来说至关重要,他要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心里话说出来。  相似文献   

20.
站在江苏省淮安神旺大酒店的会议厅里,李侠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刚才他还为自己的发言紧张准备着。发给淮安市外侨办的讲演稿与他最终的定稿又有了很大差别,他是反复推敲才确定下来的。他深知自己的感触对于即将来到淮安创业的归国同胞来说至关重要,他要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心里话说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