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戴的冠帽、缀挂的铜铃、佩带的流苏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的萨满相似,可以确定其身份是契丹萨满。墓主人使用金质神帽,肩上有日月图案的金牌,衣服上有“天”、“朝”等文字,其通神活动与国家命运相关,可能是服务于皇室的大萨满。从萨满在氏族内部继承、墓内有珍贵器物随葬分析,墓主可能来自皇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稻作农业、建筑、饮食、生活用具等几组词汇和歌谣韵律特征等方面论证了越南族与壮侗语族民族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水中含有过量的铁和锰将给生活饮用水及工业用水带来很大危害。在生活方面,引起铁味、在白色织物及用具上留下黄斑;在工业上作为纺织、印染、造纸等洗涤用水或生产原料时会降低产品的色泽;另外,铁锰在管道中沉积会引起短期"黄水"或"黑水",这两种沉积都会降低管道的输水能力。锰砂过滤的目的是去除水中的铁锰,使之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4.
杨富学 《民族研究》2015,(2):78-86,125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新入藏的一方《回鹘米副侯墓志》,内容简单,却有重要意义。从志文可以看出,墓主米公为回鹘摩尼教大师,作为回鹘使者常住于唐都长安,于唐穆宗长庆癸卯年(823)亡故,享年73岁。米姓本为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后裔,志文称米公为"回鹘云麾将军试左金吾卫大将军",说明该米姓粟特人,经过融合与同化,有可能已变成回鹘大家庭之一员了。米公的去世,受到唐政府的重视与优抚,体现了唐与回鹘间非同寻常的友好关系。志文称墓主生有四男二女,可证回鹘摩尼僧是拥有家室的,有妻子儿女,与华化景教徒的舍俗姓传统迥然有别。通过考订此一墓志的相关问题,说明其对回鹘摩尼教及其与粟特的关系,乃至唐与回鹘之关系的研究,都是颇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5.
海南黎族蛙崇拜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蛙纹是海南黎族社会中表现在妇女文身、织锦及生产生活用具等方面的重要纹饰,它具有更深层次的崇拜意义.本文试图对黎族青蛙纹的崇拜涵义追本溯源.  相似文献   

6.
金代女真人火葬墓流行原因初探黄登民,李云凯,徐凤媛火葬,作为一种古老的葬俗,早在殷商至汉代的东北地区,就比较普遍地出现.在金代女真人墓葬中也有较多的发现。特别是海陵迁都以后,这种葬俗在女真人当中更为流行。如华滨金墓,①哈尔滨一曼街金墓②,榆树前排金墓...  相似文献   

7.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 ,前不久又发现一座西夏时期的墓葬和墓亭遗址。该遗址位于距银川市城区 30余公里原西夏陵保护范围之外。墓中清理出 1 0个长约 2 5厘米的彩绘木俑 ,其中 7个完整无缺 ,文官俑 2个 ,武官俑 8个。此外 ,还有木鸡、鸽、牛等。这些木雕工艺品的出土 ,在西夏考古史上尚属首次。据分析 ,此墓主可能是先火葬后土葬的 ,这正与文献记载的当时葬俗相吻合。在墓旁的碑亭遗址中 ,考古人员发现残碑 1 40余块 ,碑文均为汉字 ,最大的残碑有 4个字 ,其中一块上有“张陟撰文”字样。据初步勘查 ,这座墓葬附近还有一些古墓和其他遗迹…  相似文献   

8.
我们认为,考古学事实使我们有理由推论,在欧亚大陆草原上,流动畜牧业在很古的时候就出现在印欧地区,正是在印欧地区,而不只是在印度伊朗地区。实际上,早在公元前3千年纪,在有穴墓、尤其是有地下墓的部落中,就发现了游牧生活方式的成分。这些部落身后留下了第一批古墓葬,它们正好对于后来的草原游牧民族来说,是如此具有代表性。在古穴墓中,发现了家畜的骨头和车辆的残迹。从公元前23世纪起,有地下墓的部落开始大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树木年轮的定年结果为依据,将近年来都兰热水、德令哈等地所发现和发掘的一批墓葬分为吐谷浑时期和吐蕃时期.根据墓葬形制的渊源关系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墓葬的族属进行了分析,认为封土堆中有无梯形石砌边框是区分海西地区吐蕃时期外来吐蕃人与被征服的吐谷浑人墓葬的重要标志.由此推断都兰热水墓主人的主体应属于外来吐蕃人,而德令哈一带吐蕃时期的墓主人主体属于被征服后的吐谷浑人.  相似文献   

10.
夜郎竹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时 《民族论坛》2003,(7):36-37
郎文化目前已成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近年来对湖南新晃夜郎竹文化进行了一番深层挖掘、整理,对千百年来广泛存在于新晃侗家人社会生活中的神秘的夜郎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是一种极具神话性、崇尚性和神秘性的民族文化。一夜郎文化包括了“采集、渔猎、农耕”三大文化,竹文化是“渔猎”文化中的一个部分。人们统称为“竹文化”早在5000到1万年前左右就已产生。这种狭义的竹文化,只限于以竹来作为人类的生活用具,它并不能代表夜郎竹文化。夜郎竹文化产生在夜郎古国时期,即战国——秦汉(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38年…  相似文献   

11.
福建是中国回回民族的萌生地之一,存留下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元明两朝福建的穆斯林人口持续增加,以伊斯兰教为依托,回回民族的民族自觉也明显强化,通过清真寺修建等活动,反映出福建回族族群意识的提升,也显现出宗教观的某些变化,特别表现在"回而兼儒"的主动融会上,可以说开了明清之际回回学人"以儒解回"的先河。米荣所撰写的福州《重建清真寺记》是福建回族石刻的珍品,其内容在这些方面的价值尤显突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碑文内容的疏解为主线,延展到对米荣及其家族,以及碑文所涉及的众多明代福建回回人物及作者宗教观的研探上,试图以福建回族史为侧面,对整个明代回族史的认识有所加深。  相似文献   

12.
陈敏华 《回族研究》2007,6(2):107-111
唐宋两朝政权与穆斯林群体基本上相互视为可在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合作的“伙伴”与“朋友”,和平相处;元明两朝政权以半信半疑的心态对待穆斯林,双方很难将对方视为“伙伴”或“朋友”,至多互相认知为“对手”,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共存;清朝政权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态度前期与中后期不同,政策上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中后期统治者对穆斯林充满疑虑,处处以防范的心态对待穆斯林。只要不明确对方的意图,双方都将对方视为难以和平相处的“敌人”,作出最坏的考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考证谱牒与史志,对赛典赤五世祖所非尔入宋及其本人归元的家世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诸谱牒、史志中所收录的有关赛典赤等的资料,弥补了正史的不足,对于云南及中国回族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唐代后期沙陀突厥东迁的四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冲 《民族研究》2004,(1):67-71
通过对沙陀突厥东迁的四个问题所作的考证与分析 ,作者认为 ,沙陀突厥东迁全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东迁始于贞元六年 ( 790 ) ,系自北庭一带迁往甘州地区 ;第二次东迁之途曲折艰难 ,先于元和初年 ( 80 6 )自甘州南徙“河外”地域 ,继而于元和三年自“河外”东迁归唐 ,循西倾山而东 ,走洮水谷地 ,转北而趋石门山 ,款灵州塞 ,抵达盐州境 ;第三次东迁则极顺利 ,起自盐州 ,东经夏、银二州 ,渡黄河 ,赴陉北云、朔二州地界  相似文献   

15.
元朝"天下一家"的思想不仅确立了其在中国统治的正统地位,而且实现了中国的政治一统.各民族在元朝统辖之下,经济、文化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联系空前加强,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6.
"夷夏变迁"与明清"改土归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7.
吴激、蔡松年同为金初著名词人。二人有着相似的仕宦经历,在入金前既已定交,入金后,交往颇深。以词而论,二人虽同号为“吴蔡体”,奠定了金源一代的词的创作,却因个人身世、词的题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在词的创作上亦表现出同中有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古籍所记载的蒲姑国和蒲姑部落的名称、地域和史实 ,瑶族民间文献所记载的他们祖先的情况 ,以及苗瑶语和汉语的有关材料 ,作者认为 ,商代的蒲姑部落是瑶族的祖先 ,因此商代的蒲姑国也应该归属于瑶族。  相似文献   

19.
认同与承认——基于西方相关政治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且多元,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西方学者关于这一议题的学术性争论,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总括起来看,普遍主义的基本理论预设在于公民身份不可争辩的唯一性,并据此主张消解公民的民族身份;而文化多元主义虽然部分地反对普遍主义,但强调公民身份的最高地位并将民族身份置于次要的位置。然而,普遍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似乎都没有注意到,多民族国家中的公民身份和民族身份其实是一体的两面,而不是处在连续统的不同位阶上的两个不同身份。在多元社会中,多元政治的存在本身就势必要求建立一个能够包容多元的制度架构和法律规范,而在这样一个具有利益表达功能的包容性架构下,民族群体显然应该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而不是被剥离掉政治属性的文化集团。本文从相关争论的整理与综述入手,分析了整合多民族社会的不同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壮语、布依语、毛南语、莫语等对跟汉族有关事物的称谓为切入点,从语言学及史料考证的角度对明代汉族与广西少数民族的关系进行考察,论证了明代都司卫所制除了对广西经济文化产生正面影响外,它们与当时当地的少数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凸显了其军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