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住宅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随之增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建筑能耗的增加和大量空调设备的安装,”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使环境日益恶化.本文对建筑节能略做阐述.  相似文献   

2.
壮族及其先民创建的干栏式建筑和从中原传入的汉式硬山搁檩式建筑,是广西地区流行的两大民居建筑类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各少数民族不断学习和吸收汉族的建筑技术及其文化,建造硬山搁檩式房屋;汉族也学习和吸收了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工艺,建造了具有广西地方特点的硬山搁檩式建筑,形成了各民族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既丰富了我国建筑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广西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只有6723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7%上下(据1982年统计),但他们分布面广,居住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这说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在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举足轻重,非同小可.科学技术是十分重要的生产力.民族地区的产业要想得到大的发展,生产力要想得  相似文献   

4.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据2002年2月 20日中央电视台报道,截止2001年底,全国约有7800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6.39%。这其中也包括了为数不多、但却非常有特殊性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着我国各地区间、民族间交往日益频繁,农村的少数民族也同汉族一样大量进入城市。他们与汉族流动人口有共同的地方,即大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地区,同时,又与汉族流动人口有不同的地方,是一个在语言、宗…  相似文献   

5.
施琳 《中国民族》2008,(3):50-51
吴文藻先生是我国社会学、民族学与人类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学科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折射出其同代学人相似的历史命运——既有荣耀与辉煌时刻,也充斥着坎坷艰辛。  相似文献   

6.
人们有一个直观感受,近几年沙尘暴的暴发频次和强度跟几年前比有所降低,但对人体的影响似乎更大了。比如2011年3月23日,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沙尘暴暴发时,北京市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同比激增30%左右;南方的广州市,感冒、咳嗽、哮喘、慢阻肺等呼吸道疾病患者也比往常多了10%—20%。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暴发的某些沙尘暴与过去的有所不同。据国家地质试验测试中心的分析测试结果,北京于2006年4月16日和2010  相似文献   

7.
民居揽胜     
维吾尔族民居 维吾尔族遍布全疆,他们根据自身的生活习俗,结合当地地理、气候和建筑材料条件,吸取东西方建筑文化之精华,创造出了本民族灿烂的建筑文化。其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的造型艺术都别具一格。装修、装饰中的木雕花饰及砖雕、琉璃、石膏花、彩画等极具艺术价值。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木框架编笆墙体系和原生土、全生土、半生土建筑体系。 在建筑技术、艺术上,更具有创造性的是维吾尔柱式系统。随着文化的进步,建筑艺术也随之发展、提高。维吾尔人在原新疆传统木柱式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来柱子在柱下部装饰的特点,起初柱头形式仅…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时代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我国也掀起了博物馆建设的新一轮浪潮.新建博物馆多具有建筑规模大,内部功能复杂等特点,这些因素均对建筑电气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新建大型博物馆建筑电气设计的要点进行分析、论述,以期为我国博物馆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各族人民在建筑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能工巧匠,他们的营造实践经验与建筑成就为中国和全人类增添了物质和精神财富, 保存至今的民族特色建筑仍对我们现代建筑创作富有启迪,同时对其他相关学科也有研究价值。现在民族建筑实物和营造著作等文献史料体现了古代人们的营造活动和营造思想。充满智慧的民族建筑艺术形式,朴素而深广的建筑哲理,臻于完备的营造制度,种类多样的建筑装饰,独特的木作、瓦作、土作等营造技艺,分布广泛的各种建筑类型,以及古建筑遗址、遗迹等,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和古老文化的遗产,至今仍放射着光彩。  相似文献   

10.
伍光恒 《民族学刊》2018,9(5):71-77, 121-122
随着我国40年来的改革开放及近年来国家对落后地区的精准扶贫工程的开展,生活在大山深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无论是在交通还是生活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享受现代文化所带来的种种益处的同时,原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也随之受到的波及和影响,民族语言、服饰、建筑、音乐等方方面面都在随之悄然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走向衰亡。目前,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民族村寨进行修复或升级,充分利用民族村寨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音乐、民风民俗、节日礼遇等作为旅游资源,让当地的村民参与其中,在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同时对于在现代文化冲击下的民族文化也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同代王府,曾是明代大同城内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王府建筑群落,也是当时国家宗法等级和封建礼制的载体,先后有十余位代王在此亲理政务,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文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形成基础、基本特点、主要内容及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基本战略途径等。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特色鲜明、体系完整,适应了新时代的需要,是21世纪我国民族工作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3.
高雷 《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15-116
近年来,随着我国辽代考古挖掘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史学界加强了对于辽代墓葬、石刻碑文墓志等文物的关注,并由此进一步窥探辽代不同时期的契丹文化,从而丰富我国史学界关于辽代民俗、社会以及民族融合等史料内容.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辽代墓葬发展的三大时期,并就各时期墓葬所反映的契丹文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目前全世界都在积极寻找和利用新蛋白质源,以缓解全球日益紧张的供求矛盾。绿叶是蛋白质资源的巨大宝库,也是获得蛋白质最廉价的途径之一[1]。植物绿叶的蛋白质含量极为丰富,一般为10~30%,高的可达50%以上[2]。我国是个资源大国[2],绿叶资源十分丰富,据报道[8],在我国已发现的3万多种植物中,绿叶可食用或饲用的植物就达2000多种;绿叶每年的产量按植物生长量的5%计,就可达数10万亿吨。因此,在我国开展开发利用叶蛋白质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国内外研究现状植物叶蛋白(Plant,Leafprotei…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辽代考古挖掘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史学界加强了对于辽代墓葬、石刻碑文墓志等文物的关注,并由此进一步窥探辽代不同时期的契丹文化,从而丰富我国史学界关于辽代民俗、社会以及民族融合等史料内容。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辽代墓葬发展的三大时期,并就各时期墓葬所反映的契丹文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为了把我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不仅一致关注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共同给西部地区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同时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资,建设西部地区,为开发西部地区资源,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一、裕固族及其宗教信仰概况 裕固族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裕固族人口13719人。其中甘肃省裕固族人口就有12962人。  相似文献   

18.
据武自然柴海亮报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城子村的一个辽代古城遗址最近遭到了盗掘。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10多个两三米深的盗掘坑,坑中可见瓷器、陶器碎片,锈迹斑斑的铁器残件以及灶台、粮仓等遗迹,粮仓遗迹中还可见碳化发黑却粒粒可辨的小米。据城子村的一些农民介绍,前一个月左右,一个翻地的拖拉机在这里翻出了许多古钱币,被当地的村民哄抢一空,而后就不断有人在这挖地寻宝。 据介绍,这个古城遗址为辽代的古松山州城。内蒙古辽代古城遗址遭盗掘@武自然 @柴海亮  相似文献   

19.
经过整整15年的谈判,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次部长会议上中国终于被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今年1月1日起,中国进口农产品关税也开始由原来的50%降低15%至30%,在以后3年里还将降至15%左右.  相似文献   

20.
王欣 《中国民族博览》2016,(12):133-134
承德避暑山庄史建于康熙年代,又名为热河行宫,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避暑山庄初建之时,康熙帝便为其母后建造了松鹤清越建筑群落,象征着其母长寿安康,而随着满清入主中原,汉族文化的不断传入,避暑山庄的太后寝宫也不断汉化。此外,由于清代对于宫廷音乐的重视,所以,避暑山庄的宫廷音乐在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特殊功能。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承德避暑山庄太后寝宫的建筑发展和宫廷音乐的传承问题,进一步探索其传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