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达对史学方法及史学方法论高度重视,并特别强调在研究中国历史时科学方法是极为重要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不同的性质、作用、范围,李达的史学方法包括了普遍的史学方法和具体的史学方法两个层次.普遍的史学方法有:“掌握住科学的阶级观点理解阶级社会史”和“必须用历史主义的方法考察社会形态”.具体的史学方法有:自觉地比较中西历史文化,“必须对事物作具体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互相联结”考察历史,重视“统计”方法,“哲、史、政、文、教诸方面相互配合”的多学科方法.这些多样的方法广泛地运用在李达的具体史学研究实践中,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的发展和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越 《学术研究》2001,(12):12-18
进化史观的传入和唯物史观的指导,直接影响到了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的发展和演变.将西方学理与传统方法相结合而成的"科学方法"的提倡,使20世纪前半期历史考证方法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方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后半期对史学方法的讨论和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题目是指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召集一批学者给<后汉书>作注.章注<后汉书>的目的并非是影射武则天专权和外戚专权,而与唐初史学的发展、社会需要和他对<后汉书>的喜好、政治投资有关.章怀太子既是<后汉书>注的组织者,又是执注者之一.他采用了较为科学的方法,从注音、释义、校勘、补遗等方面对<后汉书>进行注释,从而提升了<后汉书>的学术价值.<后汉书>注体现了章怀太子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也反映他对唐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西学术思想及其史学观念的新进展 ,为我国史学方法体系的重建提供了理论前提。以罗荣渠的现代化研究、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李学勤等人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为典型的具体历史研究 ,既为重建史学方法体系奠定了现实基础 ,又启发我们必须把跨学科方法作为史学方法新体系的中心内容。在跨学科方法中 ,除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之外 ,还应对人文学科的方法给予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传统上认为,心理史学方法作为一种"唯心"的研究模式,与作为史学研究指导思想的唯物史观是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本文通过梳理心理史学方法学理发展过程,并从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物质实践活动"入手,探讨心理史学方法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认为两者的关系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唯物史观需要用心理史学方法来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心理史学方法需借助唯物史观来解决自身的缺陷。二者相互结合,可以进一步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逻辑学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学东渐内容之一.梁启超的史学研究受到逻辑东渐的影响,具体涉及史学观念、史学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史学研究领域之择取等不同方面.在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方面反思、接受西方的逻辑知识和逻辑观念,体现了梁启超对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切思考和积极探索.对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的开拓,则是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研究领域的革新,它为探索传统思维方式、比较中西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作中提出"全球史观"的概念,至今风靡一时。但是"全球史观"究竟是一史学理想,还是史学方法,却尚无定论。基于斯氏"全球史观"的概念与内涵,以及从斯氏"全球史观"引发的思考,可以认定,"全球史观"不能算作史学方法的新创造,而是传统史家一以贯之的史学理想,这个理想换了一层新衣,即史家对新千年人类普遍焦虑与迷茫的一种应对与安抚。  相似文献   

8.
现代史学家傅斯年所提出的重视史料以及处理史料的比较与互证方法,具有代表性。傅斯年的史学理论尤其是他的史学方法论,在网络史学时代仍然具有适用性。把傅斯年的史学方法应用于网络史料的比较互证与解读上,并进行新的解读,可以为网络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左氏会笺>是竹添光鸿关于<左传>研究的重要著述.该著不惟邃于训诂,且博于义理,未曾离而二之,蕴含丰富的史学思想.本文通过对该著有关阐说的剖析,以发掘和探究其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史学思想,诸如在尊重史实、提倡民本、宣扬人性、重视德才兼备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反对封建迷信诸多方面体现出的进步史观等,彰显竹添氏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治史方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这种方法既坚持与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相联系的方法论原则,同时也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其中也包括20世纪以来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治学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一方面增强了史学研究的效能,另一方面也充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本身。  相似文献   

11.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是新闻学上的杰出著作,但对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贡献一直也是人们所关注的.本文从史学研究的视角出发,试图通过对<西行漫记>史学内容的分析和探讨,来发掘其史学思想,探讨其史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以及它对中国现代革命历史和中美关系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西方各种史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 ,其中实证主义史学在众多昙花一现的史学流派中得以脱颖而出 ,并形成当时一股强大的史学思潮对中国近代史学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实证主义史学与中国传统史学更接近。表现在史观上 ,实证主义史学所强调的依据经验事实或史料恢复历史真相的主张 ,与乾嘉史学的“无证不信、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谋而合 ;在史学方法上 ,实证主义史学的形式逻辑和归纳演绎的方法与乾嘉史学的考据方法极为相似。因此 ,实证主义史学较其他流派更容易找到与中国文化的切合点 ,更容易被中国史家所接受并加以发扬光大 ,更易于在中国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3.
历代学者对"<晋书>取材小说"这一史学现象的争议,表现为三大派别:一,以唐代学者刘知几为代表的否定派;二,以清代学者赵翼为代表的通达派;三,以晚清学者章太炎为代表的肯定派.当今学术界,很多学者不但肯定<晋书>取材于六朝小说的史学价值,更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对这一史学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促进了多学科研究的融会贯通.对这种史学现象的梳理,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文、史观念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4.
<白银资本>是由非专业经济史学家所撰写的著作,尽管它引起广泛的世界影响,但它存在两处致命的硬伤.从<白银资本>的硬伤折射出了当前经济史研究的尴尬,要使经济史学科不致于被边缘化,经济史学者必须正视尴尬,找出差距,奋发图强.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史传》篇集中了刘勰主要的史学思想 ,刘勰受到了先秦两汉而下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并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运用和发挥 ,成为其文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刘勰的历史观念、史学主张以及他对史书作用的认识和与此相关的史学批评观念等方面。因此对前代史学对于《文心雕龙》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有助于进一步领会和理解刘勰思想中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和疏通今古的理论气度。  相似文献   

16.
"著生民之休戚"是<通鉴>两大著述宗旨之一.司马光明确提出这一命题,构成了<通鉴>史学的重要内容与特色.具体考察<通鉴>叙述"生民休戚"与"国家兴衰"的内在关联,论析司马光关注、重视民生诸问题,注意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社会现实提出的重大课题,由此构成了<通鉴>历史书写的重要内容,并进而揭示、分析其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疾病研究是环境史领域的重要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哥伦布交流>既是环境史领域疾病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典范之作,它在研究视角、史料运用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值得借鉴之处.环境史领域的疾病研究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其史学理论名著<史通>影响深远,就明代史学而言,这种影响表现在史家修养、史书繁简、史书体裁、史馆修史、史书评论等方面.明代史学家发展了刘知几的"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说,提出了诸如"史才五长"等理论;对于史书体裁、史馆修史等方面,明代史学家基本上赞同刘知几的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9.
<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杰作,对其后典制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学者王圻编纂<续文献通考>,记载了南宋、辽、金、元和明代万历以前的典章制度及其相关言论,并且在门类设置上有所增益.清代乾隆年问,三通馆臣奉旨修成<续文献通考>,其内容完整、考证精细,所作史论也反映出较高的历史见识.从这两部书的内容、编次和价值来看,它们不仅继承了<文献通考>的著述规模,而且对典制体史书的撰述有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存在不同的逻辑思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思路与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生存论的本体论的解读思路.生存本体论以<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然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含着对生存本体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问题置于社会历史的深层逻辑之中考察.是改造现存社会秩序的科学革命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