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针对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中的制约因素,从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改善环境、完善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途径。认为应该通过树立基层服务的长期意识,锻炼适应基层的知识和技能,改善农村基层环境,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促进大学生村官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的生存状况对村官政策长效机制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地区为乡镇政府机关,处于权力核心的边缘地带;村官收入的地区差异较大,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村官个人的成就感及获得的支持程度;未来的发展出路是大学生村官关注的重点.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公务员考取、扎根基层以及创业方面的制度政策支持是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3.
创业富民是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环境、融入农村生活的最佳切入点,是大学生村官实现从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最好纽带,也是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动力所在.文章基于对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状况的深入调查,从项目选择、运作资金、专业技能、个人素质以及持续经营等五个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富民的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动力。立足于我国农村的实际,解决好制约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的障碍因素,从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改善环境、完善制度等方面促使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拔"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鹤壁市在河南省率先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必须统筹把握,综合考虑,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着力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期实施提供制度保证,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对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促进城乡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河南省在实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改革和尝试,一些相关的制度和配套机制还很难一时到位.因此,要建立科学稳定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就必须在选拔机制、后续保障机制、激励引导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村官"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农村发展政策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和学界的重视."大学生村官"是作为"外"的国家自上而下推动和作为"内"的乡村社会自下而上吸纳的结果,但是形式上的"内外结合"却在乡村表现为"内外分离"的景象,"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并没有与乡村真正融合,能参与的事件和发挥的作用都有边缘化的倾向.有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对于乡村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发挥其积极作用需要的是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8,(3):225-232
创业意向作为创业行为是否发生的关键变量,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大学生村官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个体特征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创业环境是显著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意向的重要外部因素,创业自我效能是显著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意向的内在动因,创业认知特征是显著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意向的因素之一。需要从"勇于创业"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大学生村官创业素质的提高、大学生村官创业自我效能的提升、关注新业态发展等方面,激发大学生村官创业意向。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党中央一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与制度性建设.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城乡人才合理流动、强化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遭遇到了现实的困境,面临着种种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模糊、身份处境尴尬,专业技能偏离、工作推动艰难,经济待遇偏低、留任时间不长,安置退出不明、前途发展困惑等,这主要是由相关的政策与法规缺失、配套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思想认识不到位与能力不适应以及社会认同程度不高等因素造成的.我们必须从现实需要和实践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大学生村官工作向纵深推进,具体要在创新制度设计、健全培训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村官端正认识和提升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方面做好工作,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新形势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村官"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参与到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之中,有助于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农村传统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的巨大挑战,不断优化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格局。然而,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破解制度困境,既需要明确大学生"村官"在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定位,也需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魏光奇 《河北学刊》2005,25(6):143-149
清代前期,统治者通过兴大狱、禁止士绅干预、介入地方政治等措施抑制"绅权".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实行地方自治,新旧士绅通过担任(州)县、乡镇和村庄各种自治组织的首领人员而结成公共权力网络,实现了组织化.在此过程中,士绅们除了在各种自治性组织机构中行使职权外,往往还以"绅董"的身份和资格组织起来,筹备自治机构选举,推举地方公益机关首领,参议和处置区内治安事务,议决地方财政措施,甚至行使全县的议政和行政权.于是,"绅权"在地方社会中便成为了国家组织之外的另一极社会权力."绅权"同"官权"、同民众权益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地方自治制度的实行之所以导致劣绅的活跃和"绅权"的恶性膨胀,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结构的传统性和士绅势力的宗法性.  相似文献   

12.
梅文鼎与"西学中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中源"说萌芽于明末,形成于清初,大盛于清代中期,梅文鼎是这一学说的集大成者.他通过论证西方天文学中的许多论断均见于中华典籍,来证明"西学中源"说的正确性.梅文鼎"西学中源"说的理论形成与其生平、所受教育以及仕途情况密切相关."西学中源"说至清末则进一步发展,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并且至近现代余韵犹存.  相似文献   

13.
关于构建和谐山西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制约和谐山西构建的瓶颈。针对“三农”存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山西。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村官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村官出现的一些缺陷急需高校建立科学的就业心理培养机制,本文着眼于此,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并提出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刘明  孙荣秀 《河北学刊》2007,27(3):111-113
《左传》以其张扬的理性精神,昭示着春秋时期史官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卜筮现象的大量存在,使《左传》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巫官文化与史官文化并存的产物。本文从《左传》文本中出现的大量卜筮现象入手,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巫官文化和史官文化彼此的消长情况。《左传》中记载的卜筮现象,正说明史官文化最终覆盖了巫官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大学生“村官”差别化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差别化培养,是大学生村官战略多元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大学生村官多元成长、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的必然选择。差别化培养包括纵向上的分层培养、横向上的分类培养和时序上的分段培养。差别化培养是一个过程,建立大学生村官差别化的培养体系,需要贯穿选聘、培训、考核、成长等多个环节,需要在宏观管理层面,加强统筹规划,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建立有差别的弹性政策,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7.
曹华强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5):77-79,108
在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元散曲中出现了一些借动物之口反映社会底层之苦的"诉冤"之作,这些作品反映出元代儒士地位之低下。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有三:废除科举制度,儒士入仕无门;世袭之风浓烈,官职成为蒙古人、色目人的专属;卖官鬻爵,穷儒生难以跻身仕途。  相似文献   

18.
黎虎 《阴山学刊》2006,19(6):5-12
先秦时期"军吏"指士卒之上的各级军官.秦汉时期"军吏"的层级有所下移,逐渐指"军将"以下士卒之上的中下级军官了.隋唐五代,"军吏"仍为介于"军将"和"士卒"之间的一个群体,但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范畴、作用、地位上发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19.
村镇中学教师专业成长总体滞后的原因:一是由于待遇不高、分配不公等问题所产生的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由于教育培训资源缺少,形成专业发展环境不佳。三是专业发展方法缺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改善教师工作待遇,制定有利于村镇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增加村镇中学教师的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教师个人也要注意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学习与反思”三者结合起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