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博弈论是关于策略、得失、均衡的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中西绘画发现,中国绘画擅长表现连续、持久、宏大的空间,而西方绘画擅长表现现实中某一短暂时刻瞬间的空间,其差异源于文化起源、哲学渊源、表现形式等方面,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中西绘画在空间表现上又存在着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传统绘画科学与理性精神的继续,是传统绘画追求真实再现客体对象的逻辑发展,完成了由乔托开始的西方绘画对于真实再现客体对象物理属性的探索。但它又在美学追求、技术风格、表现题材上发生了有别于传统的变化,萌生出诸多现代艺术的因素,由传统绘画过渡到现代艺术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贾克梅蒂是当今西方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具象表现艺术的先驱。贾克梅蒂的具象表现艺术是对传统的视觉模式的反叛 ,他将现象学的观察方式引入绘画领域 ,尝试用抹去重画、反复描绘的方法 ,来刻画表现对象在“不断流变、不断生成”过程的视觉印象 ,以追求新的表现方法。贾氏具象表现的绘画理念对处在今天复杂、多元艺术景况中的中国艺术家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西绘画比较入手,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意象形的摄取、形成、外化过程,并辅以图例说明中国传统绘画之形非西方绘画的具象和抽象形,而是具有鲜明中国传统理念特征的意象形.  相似文献   

5.
现代工笔人物画造形大多采用西方素描的再现方法,忽视了我国传统绘画的意象表现。本文从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方面探讨了我国工笔人物传统绘画重意轻形的美学理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真正做到创新和发展我国的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6.
考察"空"、"宇"、"天"等与传统中国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汉字在先秦时期的造字本义和语义演变以及先秦两汉关于"天"及"天下"的观念建构,可以发现,先秦两汉空间观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具象实践到抽象理论再到权力表征的发展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秩序逐渐被纳入空间认知中,空间秩序、空间关系逐渐成为权力的表征,尤其自秦汉始,权力的空间化不仅体现为帝制中国的疆域扩张,亦表现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秩序,并深刻影响了艺术创作尤其是传统文学、绘画艺术的基本内容、表现方式乃至审美批评。  相似文献   

7.
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重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再现.为此,本文对绘画的多重性空间表现的论述,不仅有助于深化空间表现理论的理解,也有益于空间意识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从透视看中西传统绘画审美观念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中国画在其漫长的文化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散点透视”的审美观照方式,西方绘画通过自身的文化演变形成了“焦点透视”的观照方式。两种不同的透视观念来自于中西两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审美意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而文人画注重表现及创作主体情感的抒发,注重“自娱”,强调感性。西方绘画由于偏重于写实主义及对科学的崇尚,所以表达方式倾向于理性化。中西传统绘画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表现性绘画,而西方绘画是一种再现性方式。不同的透视观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西方写实绘画运用科学的造型、色彩及空间表现来塑造对象,从而达到幻真般的效果;中国传统绘画则以笔墨、线条表现对象,追求飞动的节奏和韵律的表现,中国现代工笔画在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从造型、色彩、空间及制作等方面不断借鉴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开始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 中外文学和绘画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从文学的"观景"描述到绘画的"景观"再现, 充分反映出东西方由于所处不同的文化境遇, 对景观有着不同的审美理解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