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浩如烟海的关于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论著述中,许许多多的理论家们对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的内涵等等问题做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阐释。弗·培根说:“艺术是人与自然的相乘”。罗丹说:“艺术是表现人的精神意绪的基本形式”。德西迪里厄斯·奥班恩认为:“艺术是个人的体验而并不是客观的”。苏珊·朗格则提出了“所谓艺术,就是‘创造出来的表现性形式’或‘表现人类情感的外观形式’”的定义。 当我们细细琢磨这些大师们的观点时,我们便陷入了一种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2.
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无论是“情感的传达”(托尔斯泰语)“情感的表现”(科林伍德语)抑或“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语)“情感的符号”(苏珊·朗格语)等,皆昭示了一种“意味””情感”与“形式”的问题。而言及艺术特征,无论是“表现性”、“再现性”还是“抽象性’、“象征性”等,都可归结为艺术的一种超象显现功能。我以为五花八门的艺术理论,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中国古文论中的“意”与“象”的关系中谈起并求得解答。“情感”与“形式”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意”与  相似文献   

3.
由于苏珊·朗格对艺术幻象性的强调,其美学往往被视为艺术自律论。作为20世纪的美学思想,朗格的艺术论有其特殊的语境。在反思语境中,朗格没有把审美看成艺术与人类社会唯一合法的关系。从人类视角出发,朗格将艺术界定为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既承认艺术的独立自足性、超越现实的非功利性,又肯定艺术与现实的依存性以及艺术的社会责任。朗格将艺术看成一个具有持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活动过程,辩证吸收艺术自律论与艺术他律论的合理成分,表现出对二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但情感并不独立出现,它必须借助于特殊的物质手段(光线,色彩,形体,声音等)具体化为一定的形式.才可能被我们直接感觉和接受。正如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在艺术中我们是生活在纯粹的形式王国,而不是生活在对感性对象的分析解剖或对它们的效果进行研究的王国中。”①对艺术而言,内容是溶化在形式中的,如果离开了表现这种内容的有意味的感性形式,它也就无法被我们掌握。因此.在艺术情感与文字之间,还存在一个中介结构,即艺术情感的形式化。它通过发挥文字的直觉情感和想象功能建…  相似文献   

5.
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新时期文学是在经历了一场浩劫之后重建与发展起来的文学。当西方的许多文艺理论被介绍入中国后,引起了当时的文艺界、美学界的极大反响,也对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形式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及美国哲学家、美学家苏姗·朗格的理论,更为文艺界所重视。我们可以从对这两位美学家的主要理论的简述中,寻找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形式探索受其影响的一些轨迹。克乃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在此概念中,形式是指艺术品的各个部分和方面所构成的一种关系和存…  相似文献   

6.
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苏珊·朗格把符号逻辑的基本原理,同心理学、生物学和人类文化哲学联系起来,广泛应用于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尤其是艺术领域的探求。朗格从符号逻辑的“抽象原则”出发,提出了艺术的抽象性问题。艺术的抽象性包括艺术思维、艺术形态和艺术本质多方面,首先是艺术思维的抽象性。艺术思维是一个聚讼已久的课题,研究朗格艺术思维抽象性的理论,对我们反思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也许会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有关审美心理学的专著可谓凤毛麟角。三十年代有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主要是以里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为理论框架,对审美经验作了描述,它当然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但对深入探讨和论证审美心理的实质性问题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而滕守尧近著的《审美心理描述》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实践观点为主要依据,大胆地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派、弗洛依德心理分析学派以及现代西方其他学派如苏珊·朗格、克莱夫·贝尔、桑塔耶纳等人的美学观点,并结合中国的传统的审美与艺  相似文献   

8.
视像的诱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起看电视早新闻,上街触目皆是五花八闽的广告,晚间坐在荧光屏前欣赏衣贾将相、红男绿女和各种商品。翻开杂志报纸,跃入眼帘的首先是各种印制精美的彩页和图片……这就是当下人们普遍的生活模式。如今的人们再也不像 20年前那样痴迷于文学作品,名著几乎成了陈列于书房中的摆设,数码影碟早已取代小说成为受众需求量最大的艺术品。此所谓“读图时代” !就艺术而言,无论何种类型的艺术,都要通过形象来反映心灵和世界,按苏珊·朗格的观点,它们所创造的都是一种“幻象”,但为什么今天视像艺术的“幻象”比文学的“幻象”更能吸引受众…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在历史上产生较大的影响,都有一定的必然因素,卡西尔和朗格的艺术符号论美学思想也是如此.从西方古典美学解体之后,各种流派杂色纷陈,各种倾向交相更迭,然而,卡西尔和朗格的美学理论却倍受青睐,占据较大优势.美学史家吉尔伯特和库思在《美学史》中指出,卡西尔及后来的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约在1925年开始了象征符号理论的统治地位”,“象征概念开始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对艺术是直觉表现或艺术是想象这种定义的讨论,或对美是客观化快感这种定义的讨论,让位于人们以独特和奇异的力量来确立象征和符号的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杀盗非杀人也”这一命题,是墨家的光辉逻辑著作《墨辩·小取》中提出的,对这一命题人们历来争议较多。不少人受《荀子·正名篇》的影响,认为这个命题是诡辩,是“惑以用名以乱名”。也就是说这个命题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也有人认为:这一命题是墨家为了宣扬“兼爱”的政治主张,而忽略了逻辑;另外,也有不少人为这一命题作了辩解。认为《小取》中提出的这一命题是从“获事其亲,非事人也”等例,根据《小取》“以类取,以类与”的原则和“援”式合乎逻辑地推出“杀盗非杀人也”的结论的,因而认为这一命题不是诡辩。(参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中国逻辑思想史论文选》462—470页)  相似文献   

11.
论语言符号体系的功能转换左人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把语言叫做“推理形式的符号体系”。她认为这种由概念到判断,由判断到推理的机械逻辑结构,排除了表现情感或内在生命的可能。朗格把艺术称为“表现符号体系”,为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这样,...  相似文献   

12.
一、艺术的本质——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朗格不同于将艺术混同于日常生活的非艺术观点,公开批评杜威“把伟大的艺术当作与日常生活经验无本质不同的经验来对待,……恰恰是没有抓住艺术的真正本质,没有抓住那使得艺术如同科学甚至如同宗教那样重要的东西”。她也不同于作先验思辨,急于建立美学体系的哲学家。他们从哲学概念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强求各种艺术的统一性,下一个普泛的定义。恰恰相反,她承认各种艺术都有自身的特点:“我对艺术之间相互关系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经济研究》1984年第二期刊登了赵惠明同志的《对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不能一概否定》的文章,赵文认为不能否定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源于交换的命题。刘佑成同志在《人文杂志》1984年第五期上撰文,提出了与赵文绝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命题是错误的”。但赵刘二人立论的前提却是相同的,即都断定斯密认为分工是  相似文献   

14.
(圆点前为期数 ,圆点后为页码 )文学·文化·艺术·语言现实主义 :从欧洲到中国肖 鹰 (1·3)90年代中国文学 :自我认同的尴尬与出路刘俐俐 (1·10 )周作人散文研究述评安文军 (1·14)“诗界革命”创作中的“新名词”及其对古典 诗歌创作的影响李开军 (1·18)《西游记》作者和主旨再探张 燕 胡义成 (1·2 1)批评之四维 ———大众文化批评的原则许文郁 (1·2 6 )对商琦《拟夏王圭溪山清远图》的考察与鉴赏梁晓玲 (1·30 )《边城》 :两种文化景观中的人生形式王俊峰 (2·82 )南社作家王钟麒的小说戏剧理论和创作颜廷亮 赵淑妍 (2·85 )…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化现象考察三则王新华一、古代神的观念及神话的发展汉民族神的观念产生非常早。《周礼·春官·大司乐》:“以祀天神。”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古代神的观念,最早是以自然界的事物及现象为神。这一点从古代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苏珊·郎格曾对舞蹈的本质进行探究。她否定了种种传统的阐释,认为诸如“舞蹈的本质就是音乐”,“舞蹈是一种造型艺术”或“哑剧”都是最易发生的误解,她甚至否定了作为“现代舞蹈”原则的“个人感情的外化”说。她试图寻找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幻象(一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7.
“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诗歌理论有深远的影响。郭绍虞先生的《中国代历文论选》对“诗言志”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述,他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太师陈涛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日:‘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  相似文献   

18.
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家的形式意识特别强,可以说,“五四”以来还没有哪一个流派的小说家像他们那样重视艺术形式,专注于作品形式本体的探索。穆时英1933年在《南北极·改订本题记》中说:“当时写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试验及锻炼自己的技巧的目的写的———到现在我写小说的态度还是如此———对于自己所写的是什么东西,我并不知道,也没想知道过,我所关心的只是‘应该怎么写’的问题。”这说明穆时英当时是将“应该怎么写”即艺术形式作为构思的中心的。后来在《公墓·自序》中,他又强调“《上海的狐步舞》是作长篇《中国一九三一》时的一…  相似文献   

19.
(一) 20世纪美学很醒目的一个人物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乃夫·贝尔。以他为旗帜或信号,西方美学从20世纪初便吹起一股很强劲的形式主义风。他1914年发表的美学专著《艺术》,集中体现了他的形式主义理论,是公认的对西方现代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本书。他在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点。贝尔的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在审美主体方面,他论述了审美情感的特性,强调审美情感不同生活中的普通情感,这与科林伍德强调的“艺术表现的情感与日常生活的一般情感没有不同”的观点看起来俨然不同。贝尔认为审美情感是一…  相似文献   

20.
小说《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 ,主人公与作家本人的生活与艺术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带有明显的自传性 ,同时也是对作家自身诸多方面的一种深刻反省。主人公马丁·伊登与罗丝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伦敦初恋的翻版 ,伦敦借助马丁·伊登这一人物 ,对成功、对人生哲学等方面都作了深刻的自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