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陈国友 《社科纵横》2008,23(4):128-130
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对象性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对象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人实现了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随着私有财产制度的确立和社会分工的日渐深化,人与自然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全面异化;异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却是暂时的,随着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制度的积极扬弃以及对"扩大了的生产力"的克服,人类会在新的更高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内容深邃博大,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政治、哲学、美学思想,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的论述独到而深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为了阐述劳动异化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现象,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强调了自然界对人的本质确证的重要意义,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本质统一性,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这些思想…  相似文献   

3.
福斯特充分挖掘和阐释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观。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主要通过异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的扬弃来阐述自己的生态观,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初步地指明了道路。福斯特认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与持续性发展关系的论证,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他们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的逻辑前提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贺来  田帅帅 《学习与探索》2023,(12):1-8+177
如何理解人的自由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不是抽象地看待人的自由本质,而是将其还原到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之中加以理解。市民社会构成近代社会的基本形态,为探寻人的自由解放之路,马克思基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对市民社会进行了批判,超越了仅仅停留于总结近代市民社会物质运动规律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与从抽象出发批判近代市民社会的德国哲学传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这一“双重视域批判”的积极成果,创造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正是借助于“异化劳动”这一分析工具,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现代奴役制本质和人的自由无法实现的社会现实根源。同时,立足于市民社会批判的双重视域,马克思给出了扬弃近代市民社会、实现人的现实自由的实践方案,即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作为历史生存论阐明了人类历史性生存所发生的"辩证逻辑".这一辩证逻辑表明:人类从"类本质"的原初自由开始,经过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发生的双重异化(精神的异化和经济的异化),最终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实现了向自由本质的回归,即共产主义的人类解放.历史生存论是马克思哲学对人类历史性生存所遵循的"辩证逻辑"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丛大川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认为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哲学进行了革命性变革,它解构并超越了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在批判地接受费尔巴哈哲学主题的基础上,以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中介,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大变换,建...  相似文献   

7.
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确立的重要一环.1843年至1846年是马克思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超越"市民社会"的关键阶段.其中,对于私有财产的分析、异化劳动理论的扬弃、对象性实践概念的制定标志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理解的逻辑推进.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新的理论平台,马克思从根本上超越了"市民社会"理论并将这一用语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中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7,(3):16-22
马克思对"对象化"和"异化"的关系进行过三次理论建构,折射出其批判方法论的变革。青年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影响下,用应然状态的"对象化"批判实然状态的"异化",是一种价值性的、人本学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则是在对经济学理论加以哲学透视的基础上,将理论与现实相对照,是一种经验性的批判;在晚期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马克思通过对"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辩证分析,内在地解析了"异化"的生产关系本质与现实历史基础,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现实生活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形成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体,人是它的主体。由于私有制引发的异化劳动的存在,围绕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展开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更加不和谐;只有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才能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消除异化,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实现人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11):120-122
当前学术界关于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因果关系研究成果大致上有6种观点,即循环论证说、互为因果说、两种逻辑说、两种概念说、失败尝试说以及循环中断说。欲使所谓的逻辑困境得到消解必须采用历史考察的方式,从发生学的角度进行阐释说明。通过区分外化劳动与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与私有制这两对概念,可以得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包含的三条逻辑线索,即外化劳动到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到私有制以及私有制到异化劳动的运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来年广西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失衡关系愈演愈烈,严重制约了广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和谐、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马克思生态哲学视角加以解读,广西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表现为异化自然对人(社会)生存和发展之否定、自然资本化打破自然内部持续发展张力、民族历史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机制失衡和人改造自然不善引发多主体之间矛盾等,并基于此深刻剖析其失衡根源。  相似文献   

12.
王青 《日本学刊》2016,(4):126-143
当代日本学界力图构建超越近代资本主义原理的"共生"理念,以人与人的"共生"和人与自然的"共生"为契机,建设消除人对人的歧视与压迫的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社会,其中以尾关周二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进行的理论阐述最有代表性。尾关分别采用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交往的异化理论、马克思对资本全球扩张趋势的洞察以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观点,深刻批判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带来了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也从根本上破坏了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彻底解决以上危机状况,人类应该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作为哲学理念,构建人与人共同共生型社会和人与自然生态循环型社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敌视人的本质。由于私有财产的两个分离即劳动和资本、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分离,必然导致人与社会的分离,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对立,使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所奴役,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大他本身就越贫乏。人与社会的分离又带来了另一个恶果──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离,在工人那里劳动仅仅是被看作谋生的手段;在资本家那里,盲目狂热地把自然界固有的使用价值,通过对他人劳动的占有转化为自己的私有…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9,(3):31-36
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社会中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解、人与物主客关系的颠倒以及符号差异性对整个社会的奴役与控制,对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无疑,其消费异化思想是对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然而,鲍德里亚却把自己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改造"——这个"改造"既包括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外在补充,也涵盖对马克思劳动异化内涵的误读以及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批——看作是自己对马克思的空前超越。殊不知,他已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悖离中落入了形而上学的陷阱。因此,鲍德里亚最终只能退回到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在象征性交换的虚无之中来寻求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是匈牙利哲学家乔治·马尔库什于1965年出版的著作,此书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用"哲学人类学"的范式来解读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合理性。马尔库什认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人的本质"这个概念入手。于是,他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分析了"人的本质"这个概念,以此回应用"哲学人类学"这个范式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在此书中,马尔库什从劳动、社会性和意识三个方面重新探讨了人的本质:首先,他探讨了劳动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发表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阐述了异化和解放的概念,在《资本论》中,运用异化与解放的概念来分析拜物主义、剥削和资本积累,以区别异化劳动和自愿劳动,阐述工人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因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在从早期到晚期的工作中一直致力于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哲学思想产生了,它是当代社会反思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形式,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则从实践的角度解释人与自然间的对立与统一、异化与和解,主张在实践中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因而理解和挖掘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熙恩 《学术交流》2005,42(11):9-13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社会存在和发展就是这个对象化的成果.但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对象化理论指出,对象化自身存在着一个现实的、客观性的内在悖论,即在人类史前史的各类形态的社会中,也就是在人的全部历史活动中,对象化的结果总是表现出"异化"的形式,从而剥夺了"人在对象中直观自身"的部分能力.这样,劳动,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是人类审美生存的来源,同时又是剥夺人类审美权利的障碍.对这一潜在悖论的研究,不仅会引发我们关于马克思"人化自然"、"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以及"美是什么"等思想的重新思考,而且在工业社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也具有发人深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结合经济学批判展开了双重哲学批判:就马克思破解"人本身"的生存奥秘而言,他侧重阐发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本然性内涵,即"感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与对象"人化"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从而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话语模式;就马克思剖析"感性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来说,他注重阐释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实然性历史境况,揭示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异化境况,并预见性地指出人类共产主义的解放趋向,从而超越了唯心主义的历史理论。通过深刻理解人的"感性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实现了哲学观革命,创立了"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20.
从异化劳动到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存在着政治转变与理论转变的不同步性,导致《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在研究范式及内容上的局限性,使异化劳动的批判功能与分析功能、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生活劳动与生存劳动未实现统一。但其人的劳动本质论、对异化劳动分析与批判、历史必然性思想是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以人为本、社会规律思想的必要理论准备。当代的将《手稿》和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以及否认其当代的理论价值和意义的思潮,作为两种不同的解释框架,不仅误读了《手稿》,而且割裂了唯物史观内在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