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城市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乡结合部的回族村落尤其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城市化的冲击.面对这种冲击,如何适应,又如何在适应中保存其传统文化,这是回族必须思考的一个话题.本文在对红星村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性探讨.  相似文献   

2.
回族社区与回族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浓缩着回族兴衰起落的历史变迁,烙刻着本民族的文化性格.回族社区不仅是回族精神世界的物质存在形式,还是孕育回族的“母体”,是大分散的回族立足中国社会的根底.回族社区作为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规范其行为,加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等教育功能.深刻领会回族社区文化性格和教育功能,对回族社区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省际结合部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单元,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都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省际结合部仍然是一座未被开发的学术富矿,本文从省际结合部概念及内涵、省际结合部自然和人文生态特征、省际结合部热点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学界对省际结合部民族理论体系的构建、族群利益导向、群体性事件、民族发展战略、小城镇建设、边贸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区域联合与协作等方面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省际结合部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单元,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都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省际结合部仍然是一座未被开发的学术富矿,本文从省际结合部的概念及内涵、省际结合部自然和人文生态特征、省际结合部热点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学界对省际结合部民族理论体系的构建、族群利益导向、群体性事件、民族发展战略、小城镇建设、边贸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区域联合与协作等方面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 --以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造成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本文以昆明市五华区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个案,进行都市人类学的考察,展示其文化变迁.在此基础上,拟就当前中国西部地区实施都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都市回族社区的发展前景,如何处理好回族社区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三亚回族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社会文化特点,但在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发展层面,三亚回族社区与周边的社区乃至中国大陆其他地方的社区具有同质性.本文将分析国家与市场对三亚回族社会关系的影响,并考察三亚回族运用自身社会文化资源对社会关系的调适和重构,从而回应现代社会个体、群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回族的形成问题不仅是回族学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而且又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因为用一般的民族形成理论无法准确概括它。文中以穆斯林、穆斯林社区等回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起点、文化与社会基础为观察视角,论述了回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及其在民族定义中的意义。提出了回族形成是“一种跨地域的文化认同”、在回族形成过程中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等文化心理至关重要、回族既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又是一个宗教共同体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作者通过对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等五市回族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回族农民工对城市及城市生活抱有既向往又排斥的心理,一方面非常向往城市生活,另一方面依旧认同他们的农民身份.作者运用相关分析法,发现文化水平、收入高低、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社区参与、媒介接触等因素与回族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因此,作者认为,加大对回族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丰富回族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是加快回族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马伟华 《回族研究》2015,(1):103-109
以牛街为代表的都市回族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都市回族的现实生存状况。开斋节习俗作为回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地展现了回族的多种文化特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牛街为代表的都市回族社区开斋节文化发生了较大变迁。无论是节前的准备工作,还是节日当天的具体事项都在发生变化,体现了都市回族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调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山东省东部最大的回族聚居区青州市为例,以回族社区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它的传统行业、居民的生活消费以及多样化的经商形式,反映出城市回族社区经济生活的特点,以及城市回族社区社会生活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山东省东部最大的回族聚居区青州市为例,以回族社区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它的传统行业、居民的生活消费以及多样化的经商形式,反映出城市回族社区经济生活的特点,以及城市回族社区社会生活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伊斯兰文化在回族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伊斯兰文化在回族形成中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学和宗教学课题。但这个问题至今似乎仍无定论。林松先生曾提出: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也有一种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伊斯兰教只是回族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没有伊斯兰教,也能形成回族。究竟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看来有必要进一步讨论。 首先应指明从哪个角度认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民族特征的认识,主要依据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据此,一些同志认为回族的形成主要在于这四项条件,伊斯兰教作为“共同文化”对回族形成虽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导作用。所以得出了没有伊斯兰教,也能形成回族的结论。许多同志一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回族社区的形成,基本要素变迁及社区运行总体特征,对西道堂这一典型的回族人文社区模式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以甘肃省临潭县西道堂回族社区模式为对象,研究回族社区变迁的规律性问题,并力求为回族社区参与广泛而深刻地社会变迁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回族与伊斯兰教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具有穆斯林身份,又生活在北京这个政治中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牛街的回族女性的文化传承与变迁为了解回族文化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我们选定北京牛街回族李家的三代女性作为研究个案,因为李家的女性可以从家庭和代际这些特定的角度向我们展示这种传承与变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对杜氏著作做一简要评述并对回族研究的人类学方法进行讨论。认为“回族研究”是对回族的“人”和“文化”的研究,是对“今天的人和文化”(现实社区)进行共时的研究,但也不应忽视对“昨天的人和文化”进行历时的分析。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外国学者对回族的人类学研究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先天性”问题──无论是参与观察中对回族文化的难以“进入”还是对回族的文化解读都“洋溢”着研究者本身的文化气息。在对杜氏的“社会身份”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成见”进行简单商榷的同时,笔者也隐约感觉到国内外回族学界似都有检讨自己的必要,即研究者自己的社会身份对他的研究有何影响?他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了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对回族民间文学学科的界定历来都是许多学者讨论的重点,但从近20年来出版的回族文学、回族民间文学和回族文化学等著作来看,许多学科的学者对回族民间文学学科界定大都单纯地从本学科视角出发,得出的结论也就略显得不够全面.因此,回族民间文学不是单纯的某一学科的概念,它应是一个从民间文学学科本体出发的复合型概念,即含有民族的属性特征、民间文学的本体论特征、文学的审美属性特征和生活属性特征.因此,回族民间文学界定既要突出民族的属性特征,也要强调文学的民间状态和回族民众这一群体的集体口头创作和传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浅论清真寺在回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聚居地区都有清真寺,这是回族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清真寺不仅是回族穆斯林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具有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清真寺因此成为回族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回族及其民族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0.
Jamaat在城市社会中是一种独特的族群社区 ,是回族穆斯林族群存在的方式 ,并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标识它的社缘边界。同时 ,城市社会的大变迁又推动着Jamaat的地缘结构由聚居型社区转向散居型并由此产生诸多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