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在青年一代身上,台湾青年世代拥有怎样的"两岸观",即台湾青年对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若干重大政治问题的政治态度与基本立场,攸关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台湾青年世代"两岸观"表现出:在两岸政治定位上,以"台湾"作为"国家符号"处理两岸关系;在政治认同上,两岸集体记忆的缺失导致政治认同的错位;在统"独"意识上,"天然独"政治标签被强加于台湾青年世代身上;在对和平与战争的认知上,认可两岸协商谈判与和平发展,对两岸军事互信抱有疑虑;在涉外因素上,亲美友日,欲绕过大陆,直接参与国际组织。台湾青年世代的"两岸观"表现出政治上趋于反对;两岸观、国际观逐渐丧失;价值观多元且矛盾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台湾地区不断进行"修宪"和"宪改"的内在动因。台湾地区"修宪"和"宪改"的主要政治功能,是"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围绕着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实现政治转型、分配权力、配套制度、提高统治和管理效能。在"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旨和价值取向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台湾地区"宪改"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8,(5):100-104
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是促进两岸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自民进党执政以来,他们利用信息封闭、篡改历史等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一步步推动"去中国化"。这不仅伤害两岸同胞之间的民族情结,还影响了两岸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大计。本文在台湾"去中国化"的背景下,寻求两岸之间文化交流的有效策略,以期巩固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就台湾当局领导人新年讲话中涉两岸关系内容,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表示,讲话再次暴露民进党当局谋"独"本性.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两岸关系以紧张和危机状态为主,民进党上台执政加速"台独"步伐又增加了两岸关系新变数。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必须有新思路和大智慧。发挥政治智慧也就是发挥"春秋智慧",即用春秋演义的眼光看问题,用新观念、新变通方法解决面前的难题。新思路就是在"维持现状"这个存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增量改革",用逐渐积累、增加理解、加强政策配合来逐渐增加增量以期达到最后的统一目标。  相似文献   

6.
自安倍晋三再度出任首相以来,日本政府不仅推出了新的《海洋基本计划》,还不断推动修改宪法、试图解禁集体自卫权、强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洋合作,全方位实施新海洋战略。台湾因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一向被日本视为保障海洋运输、维护海洋安全的重要环节。在中日海洋领土争端的背景下,日本在新海洋战略中提升台湾的地位既是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需要,也有利用台湾围堵中国大陆发展的意图,更旨在构建日本主导的"海洋联盟"。台湾在日本新海洋战略中地位的提升,必将促使日本加强与台湾在海洋领域的深度合作,进而给两岸关系带来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7.
"黑金政治"是"台湾式民主"发展过程中的痼疾。国民党时间纵容"黑金政治",把政权丢了。民进党以"反黑金"面貌上台,但在短期内又同"黑金"扯上关系。  相似文献   

8.
"族群"本是基于生理特质和文化传袭而形成的"原生性"社会群体,但台湾当今的"四大族群"却有着强烈的政治学和人为建构性色彩。这种政治性和建构性导源于台湾特殊的历史以及因此而形成的二元政治、社会结构,并集中体现在台湾大小选举政党对族群的刻意操纵中。族群问题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影响台湾岛内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它使台湾社会逐步撕裂为"两分"社会,并使台湾的所谓"民主政治"蒙羞;同时,因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有着密切关系,族群问题也成为"台独"势力着力利用以达其分裂祖国目的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虎年春节假期刚过没多久,民进党当局再次在两岸经济交流领域"修法",增订了针对大陆的所谓"经济间谍罪",最高可处12年徒刑、并科1亿元(新台币,下同)罚金.这个打着"防止台湾核心关键技术外流"幌子的新罪名,分明就是民进党当局给大陆台商的"绿色紧箍咒",让本已紧张的两岸关系雪上加霜,从而达到他们阻断两岸民间交流的目的.这种...  相似文献   

10.
郝延军 《唐都学刊》2004,20(5):126-129
政治权威资源包括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政治权威的政治整合能力和政治权威的自身素质三个主要方面。清末宪政改革的目的是想通过改革以挽回因内外危机的挑战而不断流失的权威资源,但囿于自身的素质,没有能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从而使其权威的合法性不断流失。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两岸交流热络,台湾对大陆持续数十年来的谍报战转趋低调,由热变冷,不仅反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也反映了台湾在谍战中丧失优势。继"习马会"的新闻热潮过后不久,台海两岸再出惊天新闻。2015年11月30日,台湾"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委婉透露,台谍朱恭训与徐章国在关押9年多以后获释。按照台湾岛内媒体的说法,这是60多年来,大陆首次释放台湾高级情报人员,颇具历史与政治的破冰意义。不过,大陆国台办在同一天的回应是,朱恭训、徐章国(此人出事时,外界报为"许昌国")二人对大陆从事间谍活动,危害大陆安全利益,被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刘婉媛 《东西南北》2011,(15):56-57
政治如同颜料盘,在其涂抹之下,政治领袖的面孔往往模糊不清。蒋经国,这位"集中国宫廷、俄罗斯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四种文化于一身的谜一样的人物",他的百转千回的命局、他的思想跌宕与智慧觉悟、他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天命般的选择,至今仍然影响着台湾、大陆,以及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13.
1997年5月,以自民党"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为主的日本政界亲台势力重新组合,组成了日本国会最大的跨党派亲台议员组织"日华议员恳谈会"."日华议员恳谈会"在继承了其前身"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密室政治"、"亲台宗旨"、"日台沟通中介"等既有特点的同时,也有"跨党派全方位化"、"组织成员新生代化"、"日台政治沟通多元化"等新特点.作为日本政界亲台势力的"代言人",虽然"日华恳"并不反对中日两国既有外交关系框架,但其"亲台制华"政策对中日关系、中国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日本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 《日本研究》2001,(4):64-69
众所周知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问题的起因是国民党政权被中国人民革命的力量打败退踞到台湾 ,并受到外国势力的庇护而形成的。因此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但又掺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美国因素在两岸关系中所起的制约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台湾问题拖而未决 ,美国是最主要的外部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日本因素逐渐浮出台面 ,并在未来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目前种种迹象表明 ,日本正一步一步地卷进台湾问题中去 ,未来日本因素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 ,可能仅次于美国因素。本文拟对日本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5.
唐先超 《社科纵横》2008,23(7):119-121
"台湾问题"产生已经六十多年了,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对"台湾统一"方式问题进行再认识.本文从"博弈论"和"合作论"的国际关系理论角度,多方面分析论证"和平统一".分析了"台湾问题"在特殊的"三方博弈"中产生,用"博弈论"分析了武力手段不是目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从而在"合作论"的思维下分析论证了"和平统一"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经历了结构性的变迁,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台湾本土政治文化的关系结构发生了转变。这种政治文化结构的改变是伴随政治转型的发生而完成的。政治转型初期政党竞争的方式及其对社会的政治宣传,将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党之间的敌视心态与对抗方式传递给社会,使台湾社会出现"争议政治",凸显其冲突性政治文化的特征。冲突性政治文化的加剧最终势必摧毁台湾的政治发展,故政治文化的改造问题须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7.
1日蔡英文发表元旦谈话,称面对两岸关系,台湾不会冒进,也会坚守原则,愿意在符合"对等尊严"的前提下共同促成有意义的对话,并期待在疫情受到有效控制时,逐步恢复两岸民众正常有序的交流. 同日台湾正式开放美国含莱克多巴胺猪肉进口,引发民间团体街头抗议.  相似文献   

18.
在台湾, "族群"(ethnic group)一词初用于民族学界对原住民的研究。随着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民进党的建立,"族群"一词进入政治生活领域,并在后现代"差异政治"和"认同政治"的交互作用下,成为"台独"势力依托"省籍矛盾"、构建"政治族群"的"文化"工具,在"国家认同"层面和"统独争议"之中发挥着"族群政治"的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熊琦 《创新》2017,11(5)
目前大多文献从两岸关系的角度和偏政治化的方法分析"新南向政策",区别于此,文章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台湾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依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新南向政策"具备实施的利好基础,但却并不可行.蔡英文企图通过"新南向政策"摆脱对祖国大陆的经济依赖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注定行不通.  相似文献   

20.
近三十年来,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经历了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多元;目前它仍有不足,宪法学的发展首先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近三十年来,“宪政”概念逐渐为我们所接纳,并期待摆脱“民主政治”的伟人论断的影响;在宪政与民主政治、宪政与专政、宪政与民主人权等方面已展开较深入的研讨;在宪政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宪政、财政立宪等也展开了广泛研究。目前,台湾“宪政改革”已进入研究视野,期待这方面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