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解决我国城市贫困群体问题,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积极参与的城市扶贫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的收入分配机制和科学的国民收入格局,并努力实现经济较好较快发展,为城市贫困群体解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构建我国新型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则与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目前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由于受到救助制度自身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应该在遵循救助主体多元化、救助内容综合化、救助标准动态化和救助管理协调化的原则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在构建新型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转变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以确立积极的社会救助理念,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以减轻社会救助制度的压力,采取积极促进就业以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等措施,从而为新型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提供必要的理念基础、制度基础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制度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城市贫困阶层的形成过程及规模,回顾了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动因和上海、武汉、重庆三种制度模式的运作情况,研究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速降低导致社会救助资金增量约束增大,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导致中低收入群体失业和陷入贫困的风险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增加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入、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绝对贫困减轻,但支出型贫困凸显,社会救助体系亟待转型升级;社会救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较高,但存在投入结构不平衡以及救助人口增长效应递减等问题;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与低保捆绑,造成救助项目叠加和福利依赖等问题.要坚持救助前移的政策取向,增强社会救助的风险预防功能;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服务,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加快引入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方式创新;完善救助对象认定和需求评估体系,增强救助精准性;理顺社会救助事权与财政支出关系,调整资金使用结构,建立以救助需求为导向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5.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之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思斌 《文史哲》2007,(1):121-126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新的进展。具体表现为城市贫困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和流动人口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但同时,城乡社会救助的任务也越来越突出,而与社会救助相关的财政支付制度、政策实施系统以及救助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了社会救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6.
现行制度社会救助处于构建和完善过程之中,存在理念比较落后、目标层次偏低、工作方法单调、工作机制协调性较差等问题,并因此影响到社会救助的总体效果。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型与发展,就是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理念,整合社会救助的内容和机制,转变社会救助中的社会工作方法,把贫困人群的利益和多方面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贫困人群的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救助从广义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传统阶段和现代阶段。传统阶段的社会救助坚持个体贫困归因观,对救助对象持有恩赐思想,救助模式多为剩余型,目标定位在保生存以及救助手段局限在维持收入等方面。现代社会救助则主张社会贫困归因观、对救助对象持有权利思想,救助模式多为制度型,目标定位在促发展以及救助手段创新为构建资产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论贫困大学生伦理救助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救助.其中伦理救助是对贫困大学生救助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与物质救助、心理救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伦理救助,是符合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符合道义论之原则,体现人人平等的伦理思想,等等.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伦理救助,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伦理制度,实现救助的人文关怀,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内源"发展等多种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剧宇宏 《学术论坛》2012,35(3):86-90
社会救助制度是人类为因应贫困风险而进行的制度设计。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贫困问题,社会因素是主要原因。因此,我们社会救助制度的设计,应着眼于社会救助程序、管理体制和权利救济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张浩淼  谭洪 《社会科学》2023,(10):162-172
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这一概念,是在我国反贫困发生战略转向和迈向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为了实现社会救助从“悬崖”到“缓坡”的转变而提出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是中国特色高质量社会救助的重要标志。国外社会救助体系一般由不同类型的救助项目组合而成,其面向各类贫困对象提供差异化救助,具有对象分类和救助分层的特点,可以提供综合性的救助帮扶,有值得借鉴之处。助推我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优化升级需要在充分厘定其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从救助功能、救助对象和内容、救助主体和救助方式四方面入手,推进社会救助的高质量发展,为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筑牢坚实底板。  相似文献   

11.
城镇贫困问题探源:从穷人经济学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全面扩大,我国城镇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穷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指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双重短缺及由此导致的穷人行为的有限理性特征,导致了城镇贫困的产生。解决城镇贫困问题必须着眼于提高穷困群体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各级政府在城市反贫困方面采取了综合性的行动。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原因和特点,总结了我国城市反贫困政策和行动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下一步可能的变化情况,并提出我国未来城市贫困的若干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城市贫困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转型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随着现阶段具有转型期特征的城市贫困问题逐渐缓解以后,下一步的城市贫困问题将可能朝着更加长期化和稳固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针对城市贫困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应着力加强和调整城市反贫困的行动。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和贫困问题的加剧使农村养老贫困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和解决。养老贫困问题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要负担主导作用,但是单独靠政府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养老贫困问题。以合作治理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基础,寻求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市场、个人等社会力量合作,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互动救助网络体系,可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孙芬  孙其昂 《阴山学刊》2004,17(2):76-78
城市贫困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社会和政府应对贫困问题予以高度关注。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建立社会公平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就业支持政策和教育机会均等政策等。  相似文献   

15.
蒯小明 《云梦学刊》2010,31(5):78-81
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犯罪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对我国农村的反贫困提出了紧迫性要求,而我国以扶贫开发为主的反贫困政策导致反贫困的不完备性,扶贫政策只能解决一部分个体的一部分贫困问题。由于政府责任缺失,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与运行状况不理想。我国农村的反贫困体系应该包括扶贫开发、社会救助和产业救助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顾昕  高梦滔 《河北学刊》2007,27(2):74-79
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国政府在社会安全网的重新编织上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社会救助体系开始制度化,近四千万贫困人群从中受益。但是,社会安全网的发展并不平衡。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多,但社会救助受益者反而少,甚至众多生活在赤贫状态下的农民没有这项权利。由于救助标准的差异,很多地区依照当地生活标准处于赤贫状态的民众也无权享受社会救助。社会安全网的健全,必须重视横向公平的实现,即让不同地区的贫困人群能够享受大体相同的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17.
赵慧珠 《文史哲》2007,(4):161-16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应当看到,目前农村反贫困政策实际上陷入了某种困境。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扶贫政策的明显差别,非农就业的沉重压力,现有开发式扶贫的局限性,失地农民的贫困以及极端贫瘠地区扶贫行动的低效。如何使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走出困境?首先必须确立起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在此条件下,针对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困境,确定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18.
去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兰州学刊》2006,64(7):176-180,6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在去工业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贫困群体。这些新贫困群体有着与旧贫困不同的特征。文章描述了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现状特征,并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去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致贫并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机制,认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自雇贫穷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等都是导致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重要表征和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瑞林 《学术探索》2005,1(6):43-49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20世纪末,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合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内容之一。本文从贫困的定义和度量、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原因及特点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学者们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解决我国城市贫困问题要强化政府创造就业的能力,关注陷入贫困风险高的群体,重视流动人口对城市贫困的影响,警惕贫困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