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虚拟时空     
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石的虚拟时空在当代的出现,不仅使人们改变了对时空的传统认识,而且也将人的生存带进了一个虚拟性的时空形式中,实现了人类生存从现实时空向虚拟时空的重大飞跃,形成了对虚拟时空这一崭新人类生存形式的新阐释。在由计算机技术所组成的网络化、数字化这一崭新的平台上,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虚拟时空。虚拟时空是一个非物理性和非线性的世界,它超越了用"实物符号"表征现实对象的局限,使实践过程所必需的时间、场所被大大压缩,从而使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标志着人类生存时空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虚拟时空作为人的虚拟生存的重要存在形式,表现出了虚拟生存运动的时空跃迁。与现实时空相比,虚拟时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时间的可逆化与空间的共享化,二是时间的即时化与空间的流动化,三是时间的弹性化与空间的压缩化。虚拟时空不仅通过将信息权力分散到数以百万计的电脑之中形成一种处处皆中心、实质上又等于处处无中心的新型空间社会,而且也使由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虚拟社会的活动都能够通过不断地重演来消解时间的方向性和唯一性,使时间的不可逆性发生了逆转。在虚拟技术时代,时空物理性状近乎消失,时空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不断彰显,这不仅实现了主体和技术手段的虚拟,而且也实现了既脱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虚拟实在。虚拟时空的出现,使时空的客观形态不断被压缩,与此同时,时空的人性化特征得到了彰显。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虚拟时空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虚拟时空的"虚化"与"实在"的问题,二是虚拟时空的"确定"与"模糊"问题,三是虚拟时空的差异与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2.
楼健  庄立峰 《浙江学刊》2015,(1):121-125
马克思把实践与时空联系起来,揭示了社会时空的实质和特征,提出土地、资本以及自由意志是决定社会时空三大历史形式的关键因素,深入分析时间与空间的辩证互动同人的解放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突破旧唯物主义抽象、唯一的时空观,创立了科学的社会时空理论。  相似文献   

3.
网络主体的虚拟生存是一种基于虚拟技术的幻觉式精神存在,但与主体现实生活中的幻觉则有着本质区别."同感幻觉"使网络主体得以超越现实实在,获得新的人工经验.赛博空间中主体与他者、时间、空间的关系呈动态特征,动态化拉近了主体与他者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主体与他者关系中的时立及差异,为建构赛博空间的"虚拟共同体"即网络文化生态打下基础.作为不同时空信息的虚拟交汇处,网络的超链接、超文本以前所未有的动态性与包容性,将网络主体引入超现实的时空维度.赛博空间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娱乐世界,在追求享乐的意义上,其设计者和使用者堪称共谋,均力图从感官满足路径超越现实局限,弥补现实缺憾,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因而其负面效应该引起人们警醒.  相似文献   

4.
网络语言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开亮 《社会》2001,(1):36-37
虚拟社会创新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律动脉搏,就连一贯保守的语言领域也在一批网络聊斋族的“涂鸦杰作”中迎赶着前卫的潮流。从同志、小姐到美眉,网络语言的出现已经成为伴随信息时代到来而新兴的社会现象。在人言人殊的评判喧嚣声中,让我们对网络语言进行一次社会学意义上的巡礼吧。成因:聊斋一族新时尚网络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广大网民新型的休闲时尚,人们见面从“你吃饭了没有”向“你上网聊天了没有”的转变、从各地网吧的拔地而起以及网络聊天一族的成倍增长都可见一斑。时逢晚上,搜狐、网易、263首都在线等大型网站聊天室人满为患,火…  相似文献   

5.
福柯把微观权力与时间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了他的微观权力观.微观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是生产的场域,时间和空间成为微观权力的特点和运作前提.微观权力以社会成员的身体为载体,将时间融入微观权力中,使权力呈现出可累积性、可连续性的时间特点;将空间融入微观权力中,使权力呈现出封闭性、效用性的空间特点.在此基础上,微观权力实现了对时间的控制即对时间的分解-序列化-综合利用过程;实现了对空间的控制即对空间的分割-单元定位-等级排列-形成表格过程.而微观权力对时间空间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条件是全景敞视建筑的出现,全景敞视建筑不但浓缩了微观权力运作的时空场景,而且成为微观权力和时间空间情境结合的最好例证,使得微观权力的运作方式趋于完善,也使得微观权力可以更好的控制时空以达到规训社会成员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网络互动的社会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岳丽君 《学术交流》2004,(4):113-116
关于网络互动的研究大体是沿着两个理论框架展开:一是社会互动理论,二是符号学的视角。从这两种分析框架出发,学者们深入探讨了网络互动的过程和形式,即互动行为本身。但是网络行动除了动机和意义外,更对互动参与者以及他人产生了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表现在对他人影响的隐功能、互动者在互动过程中获取了情感支持的功能以及对互动者的社会化功能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深海、极地、太空、网络等新战略空间的安全活动表现出许多新特点和复杂性,使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面临解释困境。特别是围绕新战略空间究竟具有何种政治意义,出现了日益明显和激烈的学术分歧。新战略空间安全实践背后隐含着多重不同的行为逻辑,要理解其缘由就应当首先把握新战略空间与国际体系的相互关系。为此,本文尝试构建一种国际体系与新战略空间安全互动发展的理论框架,以阐释新战略空间安全从环境特征、权力机制到实践逻辑的社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战略空间与国际体系发生着持续的互动,前者一方面受到体系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国际体系的构成要素。这一分析框架试图为维护新战略空间安全和国际体系的和平稳定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刘军 《探求》2014,(6):59-63
互联网族群文化作为一种亚网络文化现象,对人类生存空间产生了一定辐射和影响。这种文化现象是研究网络文化的一个全新视域,具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文化价值。互联网族群化现象的兴起与涌现,反映了社会发展中人的现代性的多元化。在互联网空间内的各类互联网族群,其行为不单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场域,互联网族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场景给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选择,它是比社会空间更加合乎心意的交往空间。在这种交往空间中,虚拟生存投射和延伸了现实生存。通过网上与网下的联动,充实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和谐互动",进而实现良性循环的"虚实共生"。  相似文献   

9.
视角     
《东西南北》2010,(6):2-2
女人爱八卦更健康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报告,黄体素有助降低压力和焦虑。研究结果证实,如果女性经常和姐妹聊天,可以增加体内黄体素.减压后心情更愉快,身体也更健康。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是以日常语言为基础创制的网络交际符号系统.网络语言意义的建构颠覆了传统的"逻各斯",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种挑战,同时又体现了现代与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网络交际具有"在场"性与"非在场"性的矛盾性,意义建构则彰显了这种矛盾与统一.网络世界的主体是充满个性与多元性的群体,它的综合统一使得网络语言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网络空间的出现不仅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更是语言创造的结果,是语言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物理世界的网络世界,从而为人们拓展了交际与思维的空间,也拓展了人们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陈彦辉 《学术交流》2006,(10):167-170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知识阶层对辞令的讲求成为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天子、诸侯、卿大夫乃至王孙、公子等拥有知识的贵族阶层,都开始重视辞令,在各种场合特别是庄重严肃场合的言谈中越来越讲究文饰言辞。在社会重视辞令、讲求辞令的背景下,春秋辞令逐步走向成熟。具体表现在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士大夫等辞令运用主体的成熟和理论的成熟两个方面,其中主体的成熟是春秋辞令成熟的基础,理论的成熟是春秋辞令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王云杰 《学术交流》2004,(6):127-129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具有经由社会习得、为民族所共有、象征性和整体性的本质特征。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是文化的学习与渗透。因此,学习第二语言,掌握第二文化,必须同步并进,将语言置于其文化背景下,有助于开阔视野,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从容地跨越文化交际的沟壑。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光 《学术交流》2002,(6):162-164
语言目标追求的自觉性和文化目标追求的有限性构成了新世纪外语教学的基本特征。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 ,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不可分割性和文化迁移的自觉性。外语教学越是向高层次发展 ,语言负载的文化需要越突出。因此 ,体系相对完整的外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被看做是外语教学和外语课程建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李康 《学术交流》2003,(7):139-142
闪回法是南宋遗民词时空建构的重要方式 ,它充分地体现出遗民词时空建构以“过去”时空为支点的特征。这一方式是在词以“现在”或“未来”时空为主体层面的前提下 ,将具有“过去”属性的时空因素点缀进主体时空层面 ,以此打断正常时序 ,造成时序的断裂。其功能在于通过时空错置所形成的强烈感觉冲击来凸现“过去” ,传达遗民对“过去”时空的执著怀念。  相似文献   

15.
郭强 《创新》2013,(3):5-9,15
行动的时空结构问题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吉登斯在其社会结构化理论中提出了关于社会行动的时空模型。研究在行动的结构中时间与知识的连接,必须对吉登斯的行动时间性模型进行改造,而改造其实质是知识化的结果。对吉登斯空间模型的知识社会学改造可通过三个学术追问来完成。  相似文献   

16.
Links betwee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4-year-olds' social understanding, language abilities, temperament, behavioral adjustment and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quality of their interaction with a close friend were investigated. 64 pairs of friends were filmed playing together on two occasions, and each child tested on a battery of assessments of theory of mind, emotion understanding and language. Teachers and mothers reported on children's adjustment and temperament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marked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friends; the sociocognitive abilities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child and frien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cooperative shared pretend, to low frequency of conflict and to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between friends; behavioral adjustment and family background also contributed independently to friendship quality. The similarity between friends in behavioral adjustment and sociolinguistic skills was notable.  相似文献   

17.
Insightful ideals on the subtle and dynamic relation between the person and the environment have been expressed by Vygotsky, Lewin, Bronfenbrenner and Stern. Carefully following their intricate dialogue reveals that their ideas are mutually enriching. The present essay aims to revitalize this intricate dialogue, and to show how it converges to supply rich meaning to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space-time totality. With a view to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personal space-time totality, a four-phase inquiry is proposed, which is essentially a refined co-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researcher. It is suggested that such a co-construction can be meaningfully integrated into research areas such as autobiographical and narrative studies, commonsense psychology, and optimal hum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陈宗玉 《唐都学刊》2000,16(4):133-136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语言交际是交际交流中的重要手段。本文拟从语言交际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现代英语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9.
唐魁玉 《学术交流》2003,2(4):99-102
哈贝马斯在关于交往行动的理论中 ,着重探讨了现代社会交往的合理化和公共领域的建构途径问题 ,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和人类理性实践性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了改变生活世界的学术主张。这种现代交往观念有助于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寻求最现实、最合理的社会行动形式 ,并对建立网络公共空间、实现网络行动的合理化、强化网络语言的语用价值以及网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认同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对人类沟通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人类沟通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所引发的信息媒体革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世界.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网络技术的特质使沟通空间、沟通背景、沟通距离、沟通对象等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引发了若干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