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斯·韦伯的"除魅"概念因其对西方理性化所导致的意义危机的深刻把握而成为文化分析的有效理论工具之一。在做出这一判断的同时,韦伯同时也指出了、批评了"除魅"之后种种"返魅"的现象。结合此前的席勒和此后的本雅明的有关论述来看,所谓"返魅"其实是文化艺术对"除魅"后世界的"赋魅",它既可以选择回归传统的形式("返魅"),也可以采取重新创造的方法("造魅")。"除魅-赋魅"的双重过程和悖论逻辑不但反映了现代与传统的内在关联,而且也蕴含着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现代人也仍然需要生活在意义世界之中,现代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给世界"赋魅"。从这个角度看,韦伯所说的"除魅"或许就没有发生,发生的只是"赋魅"的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作为返魅的低碳技术,缘起于解决人类发展的困境,缘起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缘起于从还原论到整体有机论的转变;技术的历史和逻辑发展与人对自然的认识一样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从附魅、祛魅到返魅的过程,从古代技术的附魅到现代技术的祛魅转向低碳技术的返魅.作为返魅的低碳技术总归还是技术,能否跳出附魅—祛魅的怪圈,需要我们从价值、影响、目标等维度找到一个把握低碳技术发展的新视角,需要我们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理性曾经成功地祛除了世界的神秘性和形而上学之“魅”,但理性自身也染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痼痰.阿多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对理性自身的附魅过程、危害性及其来源作了深入精辟的分析并明确指出了对理性进行祛魅和启蒙的道路,从而在韦伯的基础上把“祛魅”概念向前作了实质性的推进.  相似文献   

4.
道教文献中的精魅是与邪神恶鬼一道、对世人产生影响的一类超自然存在物,而现有的研究对精魅的关注并不多.精魅形象在道教文献中是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至唐宋时期基本完成.精魅的形象及其危害在道教文献的叙述中呈现出一种由简到繁的发展态势,与此相应的是治魅之术也由开始的简单、易操作变得专门化、官僚化.其原因一方面是道教自身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宋代荐举与士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坤 《北方论丛》2010,(6):70-75
宋代荐举制度在选官中的地位较之前朝后代都有所增重,使其在官员仕进之路中逐渐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兼之制度的不完善,士人为谋求荐举,造成了"奔竞"成风的社会现象.由此在客观上对有宋一代的士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宋代虽不乏在荐举中坚守道德,砥砺士风的士大夫,但在现实环境之中,却虚弱无奈.虽对士林有所激励,却根本无力改变社会现状.荐举之风的不正加剧了士风恶化,不但是一个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6.
昙阳子形象建构是一场文化权利的争夺.王世贞、王锡爵以昙阳子种种灵异事件为契机,意图通过昙阳子信仰体系的建构以维系他们日益下降的世俗地位,为此展开了对昙阳子的一系列“附魅”活动.二王氏的政敌张居正、徐学谟等力图破坏他们对这一新信仰体系的建构,以消除二王氏的社会影响,为此对昙阳子进行了一系列“祛魅”举措.在昙阳子两种形象的建构过程中,激烈的文化权利之争随着世俗权利的强行介入而暂时消歇,然而附着在昙阳子形象上的文化意义却在历史空间中不断流动,“附魅”与“祛魅”彼此纠缠在一起,同时因权利场域之外的第三者或属于另外场域的民间出于探求本相之目的而赋予昙阳子“返魅”意义,从而使昙阳子形象的建构愈显复杂.  相似文献   

7.
叙事的神圣发生:为神话正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从来就是神话制造者.叙事始于神圣的讲述.现代性对宗教神圣的祛魅导致一个恶果:将神话视为一种低劣的思维方式,让理性的人抛弃神话.结果,失去神话的现代人陷入了科技理性主宰下的困境.为神话正名,需要将其还原到崇拜仪式的神圣语境之中,揭示其心理整合及精神治疗功能--神话能够让我们破碎的、悲惨的世界得以改观,启示我们应对自己内心的危机,找到新的超越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论技术的现代性及其后现代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技术是在机械自然观的影响下而产生的科学化的技术 ,是对古代附魅技术的祛魅。祛魅后的现代技术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 ,也带来了人类精神的匮乏以及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 ,因此遭到多方批判。人们对祛魅的技术痛定思痛后 ,又觉得未来技术必须采用人、技术、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自然观 ,走一条返魅的后现代道路。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场:布迪厄对知识分子的祛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知识分子理论作为布迪厄统治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思想体系注入了一种实践活力。本文把布迪厄知识分子理论置于当代知识分子社会学语境之中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布迪厄对于知识分子关系主义的定义、知识分子场域的祛魅性质与内部结构关系,并在最后尝试性提出了布迪厄知识分子理论的局限以及跨语境的可能效用。  相似文献   

10.
周濂溪是宋代新儒学的奠基人,他所取得的一个十分重要成就,就是将“无”全面系统地引入到新儒学体系之中。首先,他将“无极”引进到新儒学的形上学之中,“无极”成为高于、先于“太极”的宇宙本原;其次,他将“无为”作为儒者的最高人生境界之中,将“诚”规定和描述为“无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况;其三,他将“无欲”作为一切有志于学圣的修炼方法。濂溪学在坚持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又将佛、道之“无”融汇于儒学之中,提升了儒学的形上智慧、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宋代选本的演进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因循与探觅期(宋开国至哲宗朝)、成熟与务实期(徽宗朝至孝宗朝)、分化与争胜期(光宗朝至宋亡)三个时期.宋开国至哲宗朝的百余年间,选本编纂多因循前代,但因循之中有新变,部分独具特色的选本在内容、形态、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觅.徽宗朝至孝宗朝,选本内容方面的指向性趋于稳定,务实致用之风蓬勃兴起,出现了一批专门服务科举的场屋类选本.光宗朝以降,选本编纂由纯文学性选本占据主流转而为各类选本全面开花,其中尤以宗唐、宗宋两类选本的比场争胜、共竞风流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2.
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导致了社会的全面政治性"祛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控制的相对松弛,各类民间信仰活动纷纷复苏,整个社会似乎又开始陷入一种"着魅"的状态.在许多地方,尤其在乡村社会,文革这一"非常态"时期的社会精英们在社会恢复"常态"以后,其悲惨的下场往往成为了社会重新"着魅"的祭品.在这纷纷扰扰的"报应"背后,掩藏的是社会人际规则深层次变迁所导致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3.
解除魔咒与价值迷失——文化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韦伯对现代文明演进的工具理性取向作出精辟分析以来 ,“解除魔咒”或“祛除巫魅”成了一个得到广泛使用的经典语汇。但是 ,弄清这个语汇的确切内涵 ,进而在社会转型的复杂意义上用它来描述现代性对传统的洗刷和改造 ,还有许多具体的研究工作要做。本文从自然的祛魅、经济生活的祛魅、人格类型和生存样态的祛魅等方面 ,对这个问题作了扼要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开始,士大夫从事货殖经营的活动日益突出,货殖经营之风愈益渗透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之中.宋代士大夫货殖经营之风的盛行,不仅与宋代商人地位的提高有关,也与宋代士大夫的贫困化和平民化紧密相连;宋代浮薄华侈的社会风气和士大夫义利观的转交,则为宋代士大夫从事货殖经营提供了肥沃土壤和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韦伯致力于研究西方社会的理性化过程,并认为理性化过程的核心就是"祛魅"或"除魔",即把一切带有巫术(magic)性质的知识或宗教伦理实践要素视为迷信与罪恶而加以祛除,并"使世界理性化"的过程或行为运动。人日益从巫魅中解放出来,获得自己理解世界、控制世界的主体性地位。祛魅后的世界既取得了高歌凯旋的物质和文化成就,也带来了许多深重的问题和危机。韦伯对世界祛魅之积极意义与深刻危机的双重揭橥,使他成为现代性的"先知"和"诸神时代的智者"。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韦伯关于世界的祛魅的思想,将祛魅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历时性地检视国家治理的变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国家治理中的三次转换:早期道德魅化之下,价值理性高扬,工具理性不彰;进入近现代,通过道德祛魅与理性附魅,价值理性不断旁落,工具理性持续扩张;当前,亟需通过正义返魅,推动价值理性复归,让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逐步走向融合.推进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把国家构建在传统魅惑化的价值基础上,也不能重复西方经典现代性的非道德路径,而是要在正义观主导下,建构制度的正义与正义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心"、"心"是什么、心与身的关系如何,这一直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经由语言学的心灵剥离、科学主义的心灵放逐、实证科学的心灵驱魅,古老神秘的灵魂不断地"祛魅",心理的本质得到了还原与澄清,灵魂问题亦演变为心理问题、心脑问题,而心灵哲学也正朝着自然化的方向重建.  相似文献   

18.
按照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精神特质的概括,现代就是"理性祛除巫魅"。祛魅作为现代处置神性信仰与公共秩序二元化方略的准确反映,长期以来被人们解读为一种反对宗教介入公共生活的现代姿态。其实,这种偏狭的"现代"忽略了信仰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并因此无法完整理解现代生活公私两个世界的互动关系。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宗教的复兴运动促使人们在祛魅之外看到由复魅象征着的人类另一种生活模式。由此人们可以认识到宗教之于人心秩序、理性之于社会秩序的高度相关性。宗教的价值就此再获肯定。而掌握世俗权力的人们,也就不再具有以无神论的方式处置有神论问题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文化工业述要>凝聚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并与<启蒙辩证法>等前文本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既渗透着他对法西斯主义的思考与批判,也融入了一个"流亡知识分子"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负面看法.而在<述要>中,阿多诺通过对文化工业的商品属性、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特征、祛魅与返魅效果、操纵大众的手段等进行分析,既呼应了他以往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了现代型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中国文章学的革新期,各类前代典籍文章在宋人的接受视野中纷纷被纳入到文章学视野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作品的接受阐释史与宋人文章学观念之间呈现出互为参照和影响的趋势,而这种双向参照与影响呈现出不完全对等的情况.其中<史记>作为一部文章成就高超的史部作品,其在宋人的文章学视野下所呈现出丰富的形态值得仔细考察.一方面,<史记>在宋人的文章学旨趣的品评中多有缺憾而未臻至境;另一方面,<史记>在宋人实际的写作中又实实在在地成为难以取代的文章范本.这种文章学观念与文章写作实际之间的落差背后折射着宋代文化的深刻背景,也同时影响到<史记>接受史以及<史记>、<汉书>比较史等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