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通俗性统一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通俗化。  相似文献   

2.
“灌输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输论"的精神实质和本质内涵就是通过"灌输"的手段和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都需要坚持"灌输论"。以"灌输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必须注重客体的层次性和主体性、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方式的多样性和现代性、结果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做到因材施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共建和谐,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被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绝大多数人甚至全人类的信仰并化为实际行动。大众化有多种或者说有不同的程度。大众化与时髦、通俗化、普及化、庸俗化都是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论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条件是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把理论化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信念并落实到行动上。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行动上的辉煌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的辉煌成果。共产主义的全面实现是全人类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行动上的最高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因,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揭示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思想文化客体的接受是一种"授""受"双方视野相互建构的关系。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中,不应只是自上而下地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而应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选择和建构作用,坚持宽容、平等、开放的对话原则。其现实路径是:以人民大众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中介,在文本与实践的相互诠释中,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立场,借助于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实践焕发出新的意义,并反过来对我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理论旨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接受理论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应该与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实际、时代文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朝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本身"的生活叙事,日常生活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领域。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由于忽视了日常生活本身这一基本要素,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推进得不够理想,存在部分人在思想上远离和排斥马克思主义、偏离和违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怀疑和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和问题。要推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在理论研究层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化研究,在实践操作层面切实关注民生发展、完善并规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行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作为已被历史、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是广大人民群众改造思想、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而其如何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所接受、信服并付诸实践,是一个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面临的难题,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教育亟待引入情感因素,关注大众化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实现"大众化"目标。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社会发展也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提供了诸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经验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当今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诉求。贯彻和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注重三个重要维度:问题意识、利益诉求与制度建设。首先,清醒的理论问题意识与明确的现实问题意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机与导向。其次,解决人民群众实际的问题与困难,抓住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与核心。最后,建立切实可行的有效制度与长效机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据与保障。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闻实践——群众办报。分析认为,工农群众需要和知识分子、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共同推动的群众办报新闻实践,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形成血肉联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宣传活动中的具体实践,为群众学习和理解中国革命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源自大众的理论。作为源于群众实践活动的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所认知、认同,才会在新的实践中发挥理论武器之作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源于群众生活的、经过加工的理论“返还”给群众,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得到不断地丰富,并指导着中国革命取得新胜利。理论指导着实践,而实践又不断地丰富着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更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文章从"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与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理论重视共在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注重共在主体之间的互惠共赢。如以主体间性为视角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付诸实践就能够更好地发挥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大众化实效。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观照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具体表征为思想路径、目标路径、内容路径、群众路径、实践路径等,这五种路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以武装群众的重要前提和途径。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大众化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大众化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俄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工人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水平,使其自觉地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逻辑,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结合好,要从少数精英到人民大众、从抽象理论到客观实践。其路径是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深入科学宣传、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坚定信仰,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7.
对话是一种特定的沟通方式。对话机制强调大众的平等性与参与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在特殊国际国内环境下,需要依托对话机制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对话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程度的客观要求。以对话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以实践作为对话平台,以通俗化作为对话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对话内容而展开。同时需要处理好对话与灌输、对话与学习两个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有四个重要特点,即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对原有理论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扬弃;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创新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创新主体必须坚定信念,不惧艰难曲折;创新成果产生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辩证运动。把握这些特点,对于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论由群众掌握再用来指导实践的过程,而要想使这一过程能更好的进行,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