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哲学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颠覆了现代主体性 ,并对现代主体性的相关因素 ,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线性进步观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现代性的“废墟”上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理念 ,认为后现代主体应体现构成性、有机性、创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哲学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颠覆了珥代主体性,并对现代主体性的相关因素,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线性进步观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现代性的“废墟”上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理念,认为后现代主体应体现构成性、有机性、创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晓平 《北方论丛》2005,(3):125-128
人类对主体的关注,体现了对自身命运的关切.后现代主义针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弊端,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颠覆了现代主体性,消解了主体,提出"主体死亡"的口号.对现代主体的相关因素,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后现代主义者在颠覆和解构主体后,却不能回避主体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人的主体性重建的倾向.合理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克服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的对话范式看构建和谐社会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范式”业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它不仅凸显与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且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因为“和谐”的本质即是“对话”,因此和谐社会得以建构的三个维度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的基本实现路径就是诉诸于对话。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寻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叠共识,在人与人的对话中实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扬弃中西之争与古今之辩。  相似文献   

5.
陈金美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 6期撰文认为 ,后现代哲学特别是罗蒂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具有“反中心”特征。这个特征是通过反主客二分、反“人类中心主义”、反“自我中心论”的思想倾向体现出来的。在后现代哲学家看来 ,要超越现代就必须跨越主体 ,消解主客二分 ,消解主体性。这成为后现代哲学反中心的理解前提和出发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主张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就是反对“自我中心论” ,主张重建人与人的关系。他们立足于人类整体利益 ,…  相似文献   

6.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遭到种种质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科学形态的价值命题,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主体;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在对人类的主体的界定上,主张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从主体的实践中理解人的主体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基础,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是由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这种主客二分的结果把人的主体性凌驾于万物之上,客体成了主体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桥梁.同样的,生态中心主义反对"主客二分",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但是它过分强调了客体的优先性和规律性,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忽视了人的类本质特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以人的现实能动的对象性活动为分析起点,阐明了"人化自然"的思想,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当前,成人师生关系构筑于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由于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着反主体的悖论,因而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主体性,反而使主体性陷入困境。主体间性蕴涵了成人教学中本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主体间性哲学意蕴在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中的存在与体现。为了从根本上走出成人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困境,成人师生关系应实现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王迎春 《理论界》2010,(1):103-104
生态技术是新型的技术体系,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生态技术突破了主体性哲学和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局限,反映了人类自然观的深刻转变。生态技术天然蕴含着系统化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科学重组。发展生态技术具有逻辑必然性,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技术体系进化的必然阶段,是社会主体博弈的必然体现,是实现新型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道路。  相似文献   

10.
承认“自然的权力”是“自然中心主义”的理论前提。作为在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激化的情形下对人类行为和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 ,“自然中心主义”警示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无疑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但是 ,它得出保护自然结论的前提——设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伦理关系 ,承认“自然的权力”,承认自然是与人同样的“权力主体”——是错误的。“自然权力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离开社会联系这一中介孤立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看不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 ,把人看成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 ,从而抹杀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人权主体的论争是双方人权观论争的一个焦点。发达国家只承认个人为人权的主体;发展中国家不仅承认个人,而且承认集体为人权的主体。论争产生的根源在于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鉴 《学术探索》2011,(6):128-133
人文科学,是指一些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社会科学通常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的组织与制度方面的问题,并构成相应的学术体系。社会科学中总夹杂着人文科学的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较多地使用从自然科学研究中移植过来的实证方法,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缺乏自己的特点。从狄尔泰到海德格尔再到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探索,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确立了与自然科学认识论不同的解释论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许惠芬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05-110,158,159
依据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人的伦理主体的历史发展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作为群体的伦理主体、作为个体的伦理主体和作为"类"的伦理主体。"类伦理"概念的提出,是从唯物史观的伦理学视野出发,对人类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一种尝试。从这一意义上,类伦理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作为一种理想模型构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逻辑之始点。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全球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诸多困境,需要类伦理作为一种普遍伦理所展现的实践智慧来应对重重危机。  相似文献   

14.
丁为祥 《文史哲》2007,(6):114-121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论。孟子则始终坚持超越的维度,并以主体体认的方式把握人性——此分歧、争论之所以形成。在中国人性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历代儒家都以继承孔孟自居,实际却主要继承了告子的观点;而由"生之谓性"所表现的真、善两属以及其无善无恶而又可善可恶的人性发展观所蕴含的善之根源究竟何在的问题,就是告子"生之谓性"给我们所提出的最深刻也最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学说 ,而传统哲学没有意识到这一性质 ,它们把脱离人的外在世界的自然物或理性精神作为哲学形成的根基或立足点 ,从而陷入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之中。马克思则以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为立足点建立了新的哲学理论 ,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了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局面 ,体现了新旧哲学研究视阈的差别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6.
礼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周代五礼的形成,标志着礼的日益体系化、完备化。五礼是指嘉礼、宾礼、凶礼、军礼和祭礼五个基本方面,它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诗与礼乐相结合,共同为培养贵族社会所需要的君子人格服务,《诗》成为宣传礼乐制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在技术风险社会,技术主体在履行责任时往往会遇到伦理困境,所以技术主体伦理成为技术伦理的重要话题,它是对技术研发、运用以及运用后果等一系列技术过程中技术主体作用的伦理反思。文章分析了技术主体伦理构建的必要性:人与技术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增强技术主体道德责任的重要途径、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此基础上,认为明确、可行、合理的技术主体伦理原则对于指导技术主体走出伦理困境极为重要。为此,提出几条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主体愿用(受用)”、“技术风险即命令”等,以期实现技术价值认同、技术灾难教育素质化及技术德性“经营”的目标,而构建技术主体伦理是真正有效解决技术伦理问题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8.
何立强 《云梦学刊》2007,28(1):113-116
20世纪中期,中国大地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盛行,《红旗歌谣》和知青文学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在《红旗歌谣》和知青文学自然主题的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它们一道共同的风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它们高扬的时代主旋律;反生态、自然审美的缺席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受着同样理念的支配。  相似文献   

19.
元宇宙集技术集成、生存空间和数字媒介于一体,它将带来人、世界及其人与世界的互动中介的变革,形成不同于自然人的“智能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现实世界和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数字媒介。这些变革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人叙事主体面临“智能人”叙事主体的挑战,现实叙事场域主导的叙事思维面临虚实融生叙事场域主导的叙事思维的挑战,传统叙事媒介主导的叙事方式面临数字叙事媒介主导的叙事方式的挑战。积极主动应对元宇宙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的挑战,构建不同存在样态叙事主体的协同叙事、新叙事思维引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和数字媒介支持下的沉浸式交互叙事,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化“危”为“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黄乃祝 《兰州学刊》2009,(10):133-136
人性问题是人类文化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观点。文章在分析中西历史上的各种人性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性观: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二是人性的生成性,三是人性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