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音乐唱腔、语言道白,行当表演,乐器伴奏四个方面分别对阴险坠子戏的艺术特色进行阐述。对音乐唱腔的主体唱腔,辅助唱腔,其它唱腔的具体分析;对行当表演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描绘;语言道白,乡土化,口语化的介绍;乐器伴奏自创和借鉴的组合等都分别进行详细论述。旨在使大家对乡土气息浓郁的坠子戏,进一步了解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2.
"二都戏"是浙江省庆元县的一个历史剧种,其唱腔分类有三种:即京胡戏、横箫戏、毛胡戏."二都戏"的表演风格朴实粗犷,舞台表演形式和演唱程式具有明显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源于湖北的黄梅,成熟于皖地安庆。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地方小戏,从简单的样式发展到以表现众多人物和生活内容的大戏,其唱腔音乐的变化方面在黄梅戏唱腔音乐中最为突出。早期黄梅戏是以曲牌体为主的花腔小戏,5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具有板腔体特征的"主调"唱腔。这些唱腔包括平词、火攻等板腔化了的声腔,最终占据了主要地位。本文针对黄梅戏"主调"中的板腔体唱腔,从基本板式类型、专用板式类型、过腔板式类型、派生板式类型几个方面论述黄梅戏唱腔音乐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板式在黄梅戏音乐中的具体运用。探索曲牌(腔)体向板腔体的演变,并通过具体谱例来阐明黄梅戏音乐唱腔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4.
甘琴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82-83
黄梅戏舞台表演艺术的信息系统包括表演系统、音乐系统、美术系统和文本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黄梅戏音乐系统的构成来看,黄梅戏音乐信息系统包括声乐信息系统和器乐信息系统两个最为主要的方面。黄梅戏曲调是黄梅戏唱腔和器乐系统的内在灵魂,在声乐方面,它是黄梅戏唱腔音乐符号的构成;在器乐方面,体现了伴奏乐器的类属和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5.
木偶戏是高州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小班和大班的表演最有特色,但二者的表演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比较表演前的制作、布景、人偶配备和表演中的唱腔、唱词、器乐伴奏,概括两种艺术形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总结其规律特点,能为探索高州木偶戏的革新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地方戏曲音乐资源历来是高校教学就地取材的源泉,因此,蒋地方戏曲音乐引入高师音乐专业必修课视唱练耳的教学课堂,既能改变传统的单一不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传承民间音乐文化。临川地方戏曲音乐资源丰富,有抚州采茶戏、宜黄戏、孟戏、傩戏等等。将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采用“示、唱、听、演”的教学法进行理论与实践、表演相结合的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以此为起点,建立一种以本民族音乐为基点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和方法,为音乐教育体系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黄梅戏不仅唱腔婉转、清新、韵味十足,舞蹈也极其优美。在每一部经典黄梅戏剧中,舞蹈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可以表达出唱腔或其他艺术所无法表达的内涵,舞姿和舞蹈韵味的美为黄梅戏表演增加了魅力,让观众在欣赏黄梅戏唱腔的同时,得以欣赏优美的戏曲舞蹈身段。采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对部分经典剧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了黄梅戏舞蹈动作的来源与形成、黄梅戏舞蹈语言的程式生成以及舞蹈的舞姿和谐之美、韵味生活之美和内涵丰富之美。  相似文献   

8.
宜黄戏的人物表演手法多样,不仅具有本土文化的特色,还吸收了其他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在表现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唱腔节奏、声腔旋律方面,宜黄戏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宜黄戏的念功表现特色十足,地方色彩浓郁;声腔伴奏、曲牌音乐风格独具;在做功方面,宜黄戏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在行当分工方面,宜黄戏的角色行当分工严密细致.在服装道具方面,宜黄戏早就传有“穿黑不穿绿,穿黄不穿白”“宁可穿(用)得破,也不乱穿(用)错”的戏班训条;宜黄戏脸谱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色彩,线条简单明快,寓意明确深远,较为原始地保留了地方传统戏剧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9.
郑燕欣 《南都学坛》2011,31(5):44-46
河南濒灭剧种中的曲牌体剧种有大弦戏、北调子、锣戏、羊羔戏、嗨子戏,保留着很多俗曲曲牌和音乐伴奏,多数源自于明代中原弦索俗曲,融合了高腔、青阳腔、昆腔、乱弹调、罗罗腔等剧种的曲牌、剧目及唱腔,具有风格比较一致、诸腔并存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0.
衡东(衡山)影戏是一种地域色彩很浓的民间戏曲艺术.它经历了搭桥戏到桥路戏发展历程;音乐分为锣鼓打击乐和唱腔两部分,其锣鼓打煞风格独特,唱腔韵味十足;影人造型模仿戏曲的脸谱和衣饰,制作分成七个步骤,操作技巧独特.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但是,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法至今仍处于自然的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教学理论体系,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歌曲历史悠久,但中国歌坛“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歌唱方法的划分,初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初。此“三种唱法”各具特点,且相互交叉与交融。高校艺术学院的音乐教育应要求教师在声乐施教中,不仅做到不故步自封,更要引导学生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融多种唱法干一体,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才能培养出脱颖而出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声乐演唱时的过分紧张,不仅会严重影响演唱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引起不健康的演唱心理,歌唱艺术是人声与语言相结合的音乐艺术,歌唱的最大目的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那么,要想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就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声乐演唱方法。在声乐学习中,心理因素就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意念引导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和舞台实践。本文对紧张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阐明了良好的歌唱心理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消除紧张心理提出建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怎样培养歌唱者良好的歌唱心理,提高歌唱效果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门德尔松首创了 "无言歌"这一艺术体裁,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它像浪漫歌曲一样,配有简单的伴奏,倡议钢琴独奏形式演奏,在一定的节奏音型陪衬下走出歌唱一般的旋律线条.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无言歌》可以开阔我们的创作思路:即怎样在有限的范围内调动无限的表现手法来进行创作.同时,对于艺术形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唱新闻”是起源并流行于浙江地区的一种地方曲艺,也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说唱形式的口头传播活动。这种传播形态起源于南宋时期的“说朝报”,在近代浙江地区兴起,后扩散到上海等地,是留存至今的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活化石。根据推动“唱新闻”发展的动因和社会传播功能的不同,可将“唱新闻”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唱新闻”的传播者身份、传播的“新闻”内容以及表演的空间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市场和受众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和媒介技术因素是影响“唱新闻”变迁的重要因素,每个历史阶段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又有不同。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唱新闻”的变迁,对于揭示地方曲艺、新闻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意识的角度对歌唱肌能可调节的三个主要部分进行了阐述;肯定了意识调节歌唱肌能可使特殊、复杂的歌唱生理动作简单化、自动化,同时也强调了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通俗歌曲”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称谓,为“流行歌曲”所代替是大势所趋;流行歌曲在人们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代表着一种新的声乐文化,无法和众多的声乐形式共用所谓“科学唱法”。流行歌曲并不拒绝歌唱技巧,中国流行歌手的现状说明他们更需要唱功。  相似文献   

18.
《山里女人喊太阳》是一首充满浓郁的湖北土家风味的民族声乐作品,采用简洁的语言配以优美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极为形象地将土家人独有的民俗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音乐作品分析与歌曲演唱风格两个方面来探究这首声乐作品,对其文化背景、创作技法以及二度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描述,进而去探讨湖北新民歌的审美价值,从而达到正确诠释音乐作品、更好的把握声乐演唱风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流动语言”促整体的歌唱技术中所揭示的本质内涵是在歌唱或训练中牢牢抓住此中心环节,并以此中心环节促整体的科学机制,依据与整体歌唱相关所固有的机能,有目的的、可感知的自然优化组合,由抽象变具体,由被动变主动。  相似文献   

20.
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学声乐的学生存在着重发声方法、喉头位置,而不重呼吸的运用等现象。应正确认识歌唱的呼吸,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把握好歌唱的呼吸及运用,掌握好正确的训练方法,这是学好声乐的关键。声乐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