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的意义有静态和动态两个不同的层面。动态的语境意义与静态的语言意义的不同表现在概括与具体、泛指与特指、显示与暗示、规范与偏离、原义与增义、直接与间接、意在言内与意在言外等方面。理解语境意义需要依据语境进行“语义线索推导”,其具体途径有依据语境,从社会意义、联想意义、情感意义、违背原则的意义、预设意义、言语行为意义、暗示意义等不同角度对话语作出理解。  相似文献   

2.
论汉语的潜语义陈恩泉所谓潜语义,是指潜在语言的语义,潜在语言即交际时的客观语言环境。潜语义的特性是作为动态的客观语言环境语境,自始至终伴随着言语的交融过程,同时对句义的确定和规范起着制约作用。在汉语语义结构中,潜语义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我们发现,某...  相似文献   

3.
特定语境中的义位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义位由一定的义素组成义位结构。当语言义位进入交际后,受到语境信息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产生与静态时不一致的、新的言语义位结构,形成言语义位。言语义位形成的轨迹是,语言义位义素的变化,引起语言义位结构的变化,诞生言语义位。义素变化的方式不同,义位变化的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已经有人建构了一种新的词汇描写系统,即区分语言的词和言语的词,区分语言的词义和言语的词义。但是,作为认知领域一种新的词义类别,词的言语义的研究还仅限于开始阶段,需要讨论的问题还有很多。1.词的言语义范畴界说词的言语义是相对于词的语言义而提出的。但是,到底什么是词的言语义,词的言语义与词的语言义二者何以分界,二者各自所拥有的是怎样的意义,各为怎样的隶属范畴,凡此,目前的研究并不十分明晰。首先对词的言语义的划定,就表现出广狭宽严两种范围的分歧。宽广范围的主张者认为:词的言语义是泛指词在言语表达中的…  相似文献   

5.
表意字是字符表达一定意义的文字。它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有字符所表达的字义, 文字所记录的相应语言单位 (词或语素) 的语义和字义与所记录的词义 (或语素义 ) 之间的关系———造字理据义。其中, 语义是表意字意义的核心, 是文字的本质。把文字与图符区别开来, 强调表意字的表达功能, 可以避免把文字当语言、把字义当词义、把末流当主流等不恰当释字, 进而正确进行古文字考释。  相似文献   

6.
"早不VP,晚不VP"构式中VP成分一般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该构式通常用于表不满、责备、意外的语境中,起着强调或突显责备语气的作用;它能表示责备的构式义,该构式义是说者把不满的情景语义附加在构式上而形成的,其构式义具有不可推导性;该构式是一种反预期主观化表达的修辞构式,它既传递反预期语言信息,又表达了说者对言语事件或行为的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7.
一、话语和意图1.话语意义语言结构(语素、词、句子等)的意义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结构表达的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语言意义,它来自语言本身的属性,是语义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种是通过使用的语言结构(句子、语段等)表达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话语意义,是语用学的研究范畴。可以说,话语意义是语言使用上的意义,是话语行为的意义,是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在这里,意义不仅仅被看作语言的一个特征,而且被视为交际者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用法。或者可称为语用意义。利奇(Leech)曾提出了四条标准,以判断对意义的讨…  相似文献   

8.
关于同义手段和同义修辞学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问题对人类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意义”可分为语言的意义和言语的意义,同义手段也相应地分为语言的和言语的。“同义手段”的有无关涉到修辞和修辞学能否存在;利用“转换”这一方法可探寻到“形”和“义”的关系,从而也可探询到部分同义手段的成因。同义手段理论体系是建立同义修辞学的纲领,但是从同义理论到同义修辞学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牛津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的言语行为为立足点,对话语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奥斯汀首次提出区别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著名论断的哲学语境。所谓言有所为的话语就是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实施的动作行为而不只是说的行为的话语。奥斯汀所说的言内行为,是指一个具有特定形式和一定意义的话语(话语标示)。不同句子的话语能够产生相同的话语标示的语符,换言之,不同的语境中所说出的一个相同的句子能产生不同话语的标示的语符。研究和分析言内行为能使我们的表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抽象语义给语言表达奠定了丰富深厚的语义基础 ,是使语义表达丰富多彩的强大的物质前提。抽象语义即语言意义 ,指的是词语没有进入具体言语实践时的意义。在没有进入交际环境时 ,语言的意义是抽象的、高度概括的 ,有待实现的。在讨论抽象意义时 ,学者们还注意到词语的多义性。如俞东明先生举例说 :“英语‘handout’根据辞典有三个基本的字面意义 ,即分别是‘施舍物、广告单和讲座提纲’。脱离语言使用的语境或话语场合(domainofdiscourse) ,以上三个抽象意义不具有任何交际价值。”①我们认为 ,词语的抽象语…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语义场理论,以理论加实例的方式,探讨了如何在同义义场、反义义场、上下义场、整体与部分义场内,进行英汉两种语言词汇互译策略,以期实现英汉词汇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均能对等,取得最佳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双关的分类及其审美价值英语修辞格Pun(双关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 ,构成双重意义 ,表面上是一种意义 ,实际上指另一种意义。英语中每一词语都由音、形、义三部分组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 ,有意使同一词语的音形义双方关联 ,言此而意彼 ,此和彼有内在的联系 ,所以听读者能够由此及彼地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 ,它含意深刻 ,耐人咀嚼 ,余味无穷 ,因此能引起深入的思考 ,丰富的联想 ,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英语双关类型复杂 ,从词的读音、含义、形状到它的上下文中引起的联想等都用来构成双关。(一 )谐音双关。…  相似文献   

13.
骆小所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引论》从现代汉民族自然语言的实际 ,框架了现代汉语新的理论框架 ,建立了新的体系。结合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新成果 ,突出现代汉语的理论性 ,突出现代汉语言研究的前沿性 ,充实了现代汉语研究的内容 ,拓展了现代汉语研究的思维空间 ,介绍了语言义 ,言语义 ,语流义变和情景义变 ,揭示了修辞与语境的密切联系 ,注重以教学需要为归宿 ,知识的传授与方法的启示并重 ,它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是一部与时代合拍的研究现代汉语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4.
口译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忠实,忠实的对象是源语发言人的话语意义和意图。然而,意义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语义、语用、语音等语言因素和语言外因素。在此,从语义学的语义类型、语用学的语境和言语行为理论以及语音学的语调、停顿等角度阐述了意义在语义、语用、语音层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模糊语言与言语模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树江 《理论界》2007,(6):230-231
模糊语言与言语模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言语模糊的范围远大于模糊语言,它们之间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言语模糊除了能被模糊语言结构体现外,还有其他体现形式,如多音、多义、歧义、比喻、间接语言等。模糊语言的实质是概念的不确定性,由词语的语义模糊体现,是同质的;而其他体现形式则需要特定的语境或因为缺乏足够的语境知识才能同时归属不同范畴,是非同质的。只有分清模糊语言与言语模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才能区分模糊语言与歧义结构,进而把握住模糊语言的实质,准确界定模糊语言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6.
试论语境和词义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语境的内容和类型 ,由于方法和目的不同 ,国内外的认识都不一样。语言、语义和词义及其相互关系是研究语境和词义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语言的本质有三个层面。语言和言语是有区别的。语义包融词义 ,词义依存于语义。词义和语义都依于语境。语境可以解释词义 ,显示词义 ,可以使多义词、兼类词词义单一化  相似文献   

17.
情态陪义是主体对基义 (所指 )的感情、态度和评价 ,它是言语性的 ,属于语用学范畴 ,是动态的、非规约意义 ,也就是说 ,情态陪义随着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而语境的范畴越来越宽泛 ,它包括使用语言的一切主客观因素 ,如作品的上下文、民族、地理环境、时代、使用语言的群体以及语言本身等 ,情态陪义在这些不同的语境中不断地发生变化 ,或褒或贬 ,或喜或忧 ,或爱或憎 ,把握这些不同对于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情态动词成为情态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传统语义观把语境赋予的意义看做语言本身的意义,静态地研究语言意义。传统语义观混淆情态动词的语用和语义,语用规则把使用中的语境意义看做语用意义。研究证明,情态动词意义是语义和语用的凝结,情态动词的语用渗透到情态动词语义及使用等各个方面,即情态动词语用具有综观性。  相似文献   

19.
汉语委婉语的语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委婉语是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它具有间接性的表义特征。从语义学的 角 度看,委婉语可分为语义的扬升和语义的减弱两大类。汉语中有不少能用作委婉语的多义词 ,往往是因它在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或打比方产生了一个新的委婉义。对于言语中的委 婉语来说,尽管它是语言中的偶发现象,但它在构成上仍然有一定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20.
论交际性语言在课堂语境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澍心 《理论界》2005,(9):132-133
一、课堂语境构建观教师的语言能力归根结底是将教学语言与课堂语境恰当结合的能力。研究教师语言,必须联系课堂语境来考察,必须研究课堂语境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我们以“语境决定语用策略”的语用学观点来探讨教师语言的使用,其依据来自对语境构建理论的假设。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已知的或给定的,强调言语表达者和信息接受者对语境的依赖性,认为言语交际者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适应语境,语用主体受控于语境。但我们认为,语境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动态生成性。言语交际一方面以基本“给定”的情景语境(如时间、地点)和人们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