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和谐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形式是多样的;由旧质到新质的跃迁、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与状态。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但笔者认为和谐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一和谐历来是哲学家们探讨的对象。最早提出和谐说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他从数学的观点指出音乐是高低、快慢和强弱不同的声音的和谐,进而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1。稍后的赫拉克利特不仅指出“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而且试图寻找产生和谐的原因,猜测到“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  相似文献   

2.
辩证思维·矛盾思维·和谐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思维、矛盾思维、和谐思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从逻辑上看,辩证思维是总概念,而矛盾思维、和谐思维是这个总概念下的两个子概念,是辩证思维的两大类型。从历史发展看,矛盾思维与和谐思维又是辩证思维发展中不同的历史形态。和谐思维具有矛盾对立性,矛盾思维也具有和谐统一性,这是它们作为辩证思维不同形态的共同本质。但作为辩证思维的两大形态,其中对立斗争与和谐统一的地位和价值趋向又是不同的。在和谐思维中,矛盾对立是隶属性的,而在矛盾思维中和谐统一是从属性的。在矛盾思维中,着重从矛盾出发,经过解决矛盾,在达到暂时的和谐时,又出现了新矛盾,然后又重复着从矛盾到矛盾的新的螺旋。而在和谐思维中,着重从和谐出发,经过缩小矛盾化解矛盾,达到更高的和谐,然后再开始由初步的和谐到新的更高的和谐的持续发展。一个着重从矛盾始到矛盾终,一个着重从和谐始到和谐终。  相似文献   

3.
周来祥 《文史哲》2008,5(1):106-112
现代辩证和谐论是对黑格尔近代对立矛盾论的超越,现代和谐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现代和谐的基础是矛盾双方或多方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及利益的不断协调性。二、现代和谐的发展过程是矛盾和谐体中各因素、各方面互补互动、互渗互融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亲和协调、团结合作不断增强和提高的过程。三、现代和谐发展的指向和目标是各因素、各方面、各关系的互利共赢、共生共荣,因而发展的特点是渐进性的、永续性的,而不是突变式的、断裂式的。  相似文献   

4.
辨证矛盾中的和谐性关系包括矛盾的和谐性与矛盾的非和谐性。矛盾的和谐性是指客观具体事物之间配合的适当性,具有适合、协调的关系。矛盾的和谐性可以分为单方调整的和谐性与双方调整的和谐性。矛盾的非和谐性可以分为因为发展引起的非和谐性与因为异常状态引起的非和谐性。矛盾的和谐性是矛盾的同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在哲学上重视对辩证矛盾中的和谐性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是指组成事物的各子系统之间、构成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以及诸要素本身的协调和匀称.和谐是由对立和斗争造成的,是对立和斗争的结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是事物本质中差异面的统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它是反映矛盾统一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立面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辩证范畴.它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研究和谐的本质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和谐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玉蓉 《天府新论》2003,1(6):15-17
和谐是 2 1世纪哲学和人类智慧关心的主题。实现人和自然界 ,人和社会的全面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终极追求。和谐范畴的哲学理论基础是矛盾的同一性 ;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和谐价值的取向是事物的发展 ;和谐是相对的 ,不和谐是绝对的。因此树立正确的和谐观念 ,在新世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和谐的概念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是命题的基本元素,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准确厘定和谐的概念域,是开展和谐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和谐的概念域,主要包括和谐的价值境域、存在境域、运动境域和状态境域。其中,"人"是和谐的价值境域,和谐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导向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的存在境域,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关系规定着和谐;"实践"是和谐的运动境域,人类的实践活动既是和谐问题产生的前提,也是和谐得以实现的场域;"共赢"是和谐的状态境域,不同主体间的共生共荣,是和谐表现出来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8.
中西和谐思想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本质相同而又特色互补。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客观需要,人类及其社会文明发展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在寻求"中西马哲学"的对话空间中,须超越中西和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吸收其思想精华与合理内核,并实现其整合创新,重构科学形态的辩证的现代和谐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的新形态,也必然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9.
彭畅 《南方论刊》2006,(11):74-75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反映的是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完善和合乎规律的存在状态。在全社会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和谐广播成为新一代广播人的共同追求,也是新时代对新广播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和谐广播应在声、形、质三方面追求和谐之美,三者相  相似文献   

10.
借鉴儒家和谐思想,可以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重要思想资源。构建和谐校园应该继承儒家的忧患意识和人本意识,需要运用“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以及“执两用中”的实现路径,需要融合天人、义利、理欲三方面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体系 ,现代城市环境建设可借鉴这一理念 ,有所为有所不为 ,缓解城市环境带来的人与自然规律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政治思想产生于中国近代剧烈的社会变革与冲突之中,这是历史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思想与实践的指向就是冲突与斗争,实际上,其政治实践的指向是构建一个理想的人际和谐的社会,斗争与冲突是过程、手段和不得已的选择,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矛盾分析理论中:矛盾存在是必然的,但冲突只是矛盾存在的形式与形态之一,和谐、同一是解决矛盾的目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目标是满足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就构成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要在利益整合与制度框架内形成.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内在和谐的研究有着理论和实践的意义。道德内在和谐既是道德外在和谐的前提,又是道德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从其自身的视角,道德内在和谐是主体、客体、目标、现实任务、方法手段、评估反馈等环节的有机统一。道德内在和谐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和谐建设,构建良性运行机制,确立突破口、关键点及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儒家和谐论的六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家哲学中,“和”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它是一种创造生命、创造新事物的积极力量。依据自然和道德的法则,儒家的和谐概念可以分为太和、义和、中和、人和、协和、共和(大同)等六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概念都代表了自然物之内及自然物之间的活动、人的活动、群体的活动,以及国家和世界的活动。和谐具有多维性和多关系性,只有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儒家和谐论的这六个层次,只有各方的参与、关心和担负责任,全球的和谐(和平)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胡晓红 《兰州学刊》2010,(10):91-94
性别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随着社会发展性别和谐呈现动态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性别和谐经历了人的依赖性时代群体本位的"依赖的和谐"、人的独立性时代个人本位的"独立的和谐"和人的自由个性时代类本位的"自由的和谐"三个阶段。现代社会,性别和谐的意涵是在超越男女平等的基础上所体现的性别公正,在尊重性别差异前提下所呈现的性别和谐,追求丰富人性过程中所表达的性别个性。  相似文献   

16.
和谐美学思想经过几次本质超越,发展成为史论并茂、融贯中西、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独特美学理论体系。回望和谐美学的发展历程,从提出到完善,从抽象到丰富,再到一次次的超越,它始终站在美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为中国当代美学贡献了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学术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提供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的公权意识,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减轻和化解现存的矛盾,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和谐伦理,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调适指向的金规则。善道呈圆,圆善之道的伦理向度是善善互动,圆圆相映。一个个的向善之圆相互衔接,相辅相成,有机构成了和谐发展的圆善之道。这种基于东方文化的伦理向度是伦理智慧的集大成,演绎的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向善、达美之圆。其终极价值是万有存在的协同演进,相得益彰。正是在这个善善互动、圆圆相映的和谐伦理之圆中,万有存在共同体得以编织出天道酬善、万有向善的因果之网,展示出和谐发展的圆善之道。和谐生善,大德象圆,和谐伦理"圆理"要求我们师法大自然和谐酬善之道,描述万有向善之圆,与万有存在同忧同乐,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物"的和谐理念,不断逼近与万象同乐的大德之化境。  相似文献   

19.
郭象是魏晋玄学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提出了"适性"而为的理论,他认为事物是"自生"的,每个事物的"性分"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每个事物只能顺自己的"性分"而为,而且也只用"适性"而为.郭象的"适性"而为思想中有很浓的万物一体境界,体现了万物相通相融,体现了事物间的一种共通感、一种责任、一种尊重和一种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