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运用产业集群基本理论探讨信息产业集群所拥有的成本优势、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资源吸引与组织优势;分析信息产业集群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用回归分析法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信息产业集群和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对比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信息产业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应加大投资,积极鼓励扶持推动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信息产业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信息产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利用贡献率指标,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工业发展、扩大社会劳动力就业水平以及总体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加快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民经济需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信息产业当作新的增长点,将发展信息经济提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通过对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把信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必将会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信息产业革命与经济增长 为了顺利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美国政府开始放弃了已失去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大力培植和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高新技术和新兴的信息技术产业,实施大学与工业界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科技工业园,对高科技风险投资予以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使美国信息技术在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得到了加强。 1.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目前,以数字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已经取代了汽车、建筑业等传统行业成为美国新的支柱产业。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计算机软件行业,90年代以来,每年都以12%的速度迅速增长,远高于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率。根据有关测算,在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7%要归功于高科技通讯和信息产业,而传统支柱产业——建筑业和汽车工业只占14%和4%。 国家产业政策的倾斜和巨额资金流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化浪潮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是世界各国谋求经济增长的主流课题。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产业、提升“软实力”已成为各国提升综合国力、抢占全球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必要手段。然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6.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 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本文重庆市2010年42部门投入产出延长表进行分类合并计算,编制五部门投入产出表。通过分析发现,信息产业是强辐射、强感应的产业部门,对第二产业有较强的推动作用,随着庆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提高物联网、云计算、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等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水平,积极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信息产业与工业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不仅对产业结构优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目标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基于不同视角分析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信息化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着重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持续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增加生产效益等对策;以期促进信息化产业改革创新,助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促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有增长活力的部门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上了日程,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这就是档案信息化实践与档案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10.
陈鹏 《管理科学文摘》2010,(17):303-304
当代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能源相提并论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  相似文献   

11.
(二)加快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加快国家现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技术传输、高速宽带接入网、广电网、因特网、新一代移动通讯装备和移动通信网、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数字电视系统、电子政务和信息开发、公共信息资源、宏观经济数据库及其交换服务中心、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12.
<正>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设备与器件制造、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以及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企业集群,包括信息硬件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设备租赁与信息服务业。信息产业是信息时代的战略性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和新生产力的代表。该产业  相似文献   

13.
《领导决策信息》2010,(45):28-29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部分地区也相继公布了未来信息产业的主攻方向。其中有广东出台了《广东省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行动计划》、湖南出台了《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从部分已经公布地区的相关规划来看.电子信息产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河南计划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天津提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顺应行业边界模糊趋势 推动广东文化与经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产业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影响广泛、深远。 在以传统工业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经济中,行业与行业之间边界固定,分立明显,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产业经济的运行基础,也构成了制定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经济面临陷入衰退的威胁下,中国经济应走出自己的特色,变危机为契机,发展信息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信息资源水平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以桂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引入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分析理论与方法,对1995-2005年间桂林市信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实证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影响显著,两者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增长活力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档案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数字化档案馆是档案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上了日程,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带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产业竞争力、软件出口量和信息通讯技术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三个方面对中印两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总结出了我国信息产业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生命科学挑战中国——生命科学与社会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所带动的生物产业将继信息产业之后,成为21世纪的重要支柱产业。生命科学涵盖的基因和基因技术为源头的生物产业,能够解决食物、能源、材料、环保、医疗保健以及国防方面的诸多难题。21世纪初,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虽然参加了世界生命科学前沿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但所作贡献仅仅在1.3%。与国际同行比,我们的科研基础、起步时间、实践条件,以及科学有的现有素质,都有较大差距。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强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就是推动中国的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快步走向世界。本期“特别报道”从理论与实践诸多方面提供了相关精论和典例,相信对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吴敏 《决策咨询通讯》2008,(2):63-65,69
产业是组成城市经济的主要部分,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状况。温江区作为大成都整体的一部分,与成都市具有紧密的产业经济关联,应在成都市宏观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制定正确的产业发展政策,打造自身特色产业,增强竞争实力,进一步推动温江区和成都市的产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