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薛睿 《天府新论》2019,(4):12-1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延续和开辟的新维度。通过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体结构,从而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由此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体来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私有财产和拜物教的批判,真实地找到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找到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真实路径——私有财产;找到了揭示隐藏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秘密——拜物教;找到了现实的人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抽象实体——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3.
马蕾 《学术论坛》2023,(6):116-126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经历了从对意识形态“碎片化”中介的批判到对“空无”主体重建的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汲取马克思思想时,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认识论哲学立场,仅强调意识形态的思想批判,而有意搁置马克思意识形态的革命实践向度,这导致了他们非但无法走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窠臼,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资本所造就的“抽象”社会人格。唯有恢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实践原则高度,我们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才能根植于社会总体结构并超越于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物化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卢卡奇和马尔库塞分别代表了物化批判的三种主导模式:关系物化批判、认知物化批判和技术理性统治批判.<资本论>及相关手稿的物化批判主导模式即关系物化批判模式为另外两种物化批判模式提供了思想资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批判,本身亦有可能成为物化的牺牲品,成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于萍 《北方论丛》2018,(2):142-147
鲍德里亚在分析消费社会,提出需要体系与消费力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础概念之需要与使用价值都提出了批判.他指出,需要的自然化与使用价值的拜物教性质使马克思非但没有走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且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是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误读.鲍德里亚并未看出马克思的需要概念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超越,也未理解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概念的历史性,而把它们当做了一般性的抽象概念.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后现代理论放弃了对社会根本决定因素的批判和论证,并没有超越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存在论概念,他的意识形态论不是为了颠倒虚假意识来获致真理性认识,更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一般社会认识理论,而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示人类生存的状况,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集中代表,无产阶级由于能够形成彻底革命的意识,因而其阶级意识不是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并不适用于全部历史时代的社会结构,它仅仅适用干阶级社会又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从属于他的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哈贝马斯非常关注的问题,他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功能的分析和批判中,论证了科学技术为什么是意识形态,以及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并由此而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导向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取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作为启蒙的产物,从一开始就与启蒙纠缠在一起。马克思对于自我意识哲学、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批判,同时也是对于启蒙以来的平等、自由、博爱等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实表现的反思。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作为其对于启蒙"治疗"的重要一环,体现了马克思对于启蒙遗产和精神的继承,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是后启蒙的。  相似文献   

9.
让&#183;鲍德里亚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德里亚的理论视角是"消费社会",他通过对马克思理论及其核心"生产"范式的批判,经由一系列理论中介,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生产"范式没有超越黑格尔和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要走出"生产之镜",必须认识到"消费社会"的特征是符码控制.鲍德里亚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但是鲍德里亚的批判不仅存在对马克思的误读,而且也有自身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0.
鲍德里亚的理论视角是"消费社会",他通过对马克思理论及其核心"生产"范式的批判,经由一系列理论中介,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生产"范式没有超越黑格尔和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要走出"生产之镜",必须认识到"消费社会"的特征是符码控制.鲍德里亚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但是鲍德里亚的批判不仅存在对马克思的误读,而且也有自身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当代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从意识形态和观念论特征展开的现代性批判不同,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理论将现代性批判导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方向,资本成为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范畴,资本主义批判、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成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基本构成.20世纪资本主义的转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并不能构成批判和否定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基本依据,相反,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示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效果历史".在当前现代性全面拓展和成熟的语境下,中国当代实践的基本意义应立足于现代性的内在批判,以一种辩证的实践智慧探索和开创超越现代性走向未来的可能性之路,而不是单纯以现代性的确立作为自己的目标取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此一实践与马克思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识到科学在工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也看到了科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但他坚信科学必将成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推动力量,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并没有超越启蒙主义"科学是解放人类的力量"的观点.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批评,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这在某种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但他们由于把对科技异化的批判转化为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因而从根本上偏离了马克思理论的初衷,陷入了"泛意识形态"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第一次从经济学的视域呈现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一条鲜为人知的理论线索,即马克思指出从西欧社会经济发展支出发,以分工为现实起点,批判四种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的历史本质,他以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旧哲学的科学实证逻辑,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包含的客观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马克思1845年抛弃人学异化史观(批判的人本现象学)之后,首次使用的科学批判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技术资本主义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对技术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对技术异化意识形态的斥责,揭露了发达工业社会在把人引向畸形幸福的同时塑造了单向度的人。从劳动异化批判到技术异化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进展,然而技术决定论和无产阶级融合论的断言,使技术异化批判理论最终陷入解放主体错失的困境和美学救赎论的虚空。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引领当代世界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只有把技术异化批判与劳动异化批判相统一,才能使技术资本主义批判从解释的政治哲学走向实践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5.
程彪 《文史哲》2006,1(5):136-142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实证主义和传统思辨哲学的思辨主义的双重批判的基础上的,同时它又超越了上述两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思维方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历史性研究的内在统一,开创了一条能够真正深入资本主义现实的独特的思想之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晚期西方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将目标重点指向马克思的经济学分析。对马克思“使用价值”概念的批判是其著名案例:认为马克思把使用价值当作具体的东西来反对交换价值的抽象权力,把使用价值的解放当作否定和超越资本主义的基础,而没有揭示出使用价值本身也是一个抽象,即有用性和需要体系的抽象,因此马克思对使用价值的推崇正好认同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的这个解读严重曲解了马克思的本意,但后现代理论对使用价值和需要的批判又恰恰是马克思学说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种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对现实社会(现存世界)的批判以及对维护现实社会的理论学说即意识形态的批判这种合二为一的双重维度.马克思对唯心主叉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地一批了之,而是深挖其社会根源,从而揭示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表明宗教不是实际生活状况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他在后来的批判理论中进一步论证了人类实际生活归根到底决定于物质生产。因此,宗教批判不是解决问题的法宝,而只是现实社会批判的先导;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则是马克思全部批判理论的关键和重心所在;并且,这种理论的批判最终要转化为批判的武器———就这样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逐渐走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一开始重点是宗教批判,而后是包括政治经济批判在内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在这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宗教批判的作用以及宗教的角色定位得到了清晰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柯亨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的批判是基于自由意志主义的自我所有原则的基础上,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批判也就会失去其效力。柯亨从学院派的立场出发对马克思的所有权观作了错误的理解,这是柯亨采用的抽象的哲学反思研究规范性本质的"非历史"学科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两种不同哲学基础的理论冲突。事实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考察上,以揭露资本主义价值原则的内在矛盾并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论断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对现实社会(现存世界)的批判以及对维护现实社会的理论学说即意识形态的批判这种合二为一的双重维度。马克思对唯心主义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地一批了之,而是深挖其社会根源,从而揭示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