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黄河图在清代河患治理和河政运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乾隆中期,河南段黄河出现严重河患,河臣河东河道总督张师载治理黄河,绘制呈奏黄河图,向乾隆帝、朝臣汇报河务信息,并为清廷进行黄河河政决策提供依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彩绘本《豫东黄河全图》是乾隆中期河南黄河河患治理情形的集中体现,直观反映了清代黄河的管理制度和治理方略,表现了清代的河政运作和文书流转方式,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缺乏比较自觉的海洋意识,本土文献中有关海洋地理知识的介绍也相对有限。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大型海洋动物的记述,多混杂着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或多与占符灵验相比附。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士的汉文地理学西书《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不仅最早向中国人介绍了欧洲的世界地理学说,包括地心说、地圆说、五大洲观念和五带知识,还介绍了若干地理大发现以来关于海洋动物的新知识,并且将这些海洋动物的新记述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西方传统相勾连,从而为中国人带来了大航海时代以来建立起来的新知识传统。这些地理学汉文西书的编刊,为19世纪中国人重新认识海洋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资源。  相似文献   

3.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给明清之际的中国带来了崭新的地理学知识,对国人世界观的近代化转型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具体包括:以“地圆”说冲击“天圆地方”说;以经纬度定位冲击“中国中心说”;以“五洲说”冲击“九州说”;创译一批地理学术语;传播其他地理学、气象学、天文学知识.  相似文献   

4.
南怀仁《坤舆全图》于康熙甲寅年(1674)木板印制。全图布局合理,恢宏大气,图文并茂,制作精致,设色鲜明。南怀仁巧妙地运用“动静之义”,论证舆图的“地圆说”。用经纬理法的科学制图方法,标识出五大洲的南北东西迄点。对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物产等做了全面的记述,又对全球著名的山岳高度、河流长度等做了大量的数据统计。第一次提出小西洋的概念,即印度洋水系。南怀仁《坤舆全图》,是中国古代中文版世界地图的集大成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视觉传播的"中国意识"是在中西文化互动中得以确立的。尽管以文字为介质的文化载体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但传统的文化传播大都局限于文字介质,忽略了图像对"中国意识"的构建。回溯中西图像传播史,利玛窦及其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意义明显,其文化的"他者"视角对建构具有学科自觉的中国视觉传播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河以其高含沙量、善淤、善决、善徒闻名于世。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曾多次变迁。综观其河道迁徒,北宋前多在现行黄河以北,向东北流入渤海;南宋至清末,改行今河道以南,向东南经淮河注入黄海;清末至今,复向东北入渤海,河道多呈西南—东北向、西北—东南向或西—东向,与区域内新构造运动断裂线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城全图》是杭州古旧地图中颇具近代特色的一类城市地图,它内容丰富、印制华美,是研究杭州近代城市史的重要图像资料,且因其存世稀少而为时人所珍重。笔者在广泛收集现存海内外各种版本《浙江省城全图》的基础上,通过年代考订与系谱整理,立足于历史地图学,考察了该类地图的形成背景、变化脉络及消失原因,为研究我国地图近代化过程中"过渡型城市地图"的表现形态与产生原因,以及城市史研究对此类地图的解读与利用提供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8.
钢琴协奏曲《黄河》诞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个特殊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造就了这部作品在创作过程、创作方式等方面所反映出的独特之处。文章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立场出发,针对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的历史客观基础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进一步深入、全...  相似文献   

9.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决溢泛滥造成的灾害影响巨大。清代黄河河工体系建立以后,黄河下游河道两岸的河防工程逐步完善,两岸河防工程对河道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将黄河决溢位置与河防堤段联系在一起,在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分析方法研究决溢地点的时空分布过程,可以发现在1644—1855年间黄河下游河段决溢位置存在两次由上游向下游移动的变化。综合分析这一规律,黄河在自然河道被人工堤岸约束之后,河道边界处受到河防工程的显著影响;河道内的河流发育过程仍然遵循自然的规律,于是决溢位置的核心分布区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黄河诗歌具有丰富的内蕴。重新爬梳其间百余首黄河诗歌,可以归纳出四个主题:一是“抗争主题”,黄河诗歌与歌词作为战斗武器,鼓舞战争中受难的人民去抗争;二是“建设主题”,水利等建设热潮促使诗人在政治语境和内心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歌颂时代;三是“生态主题”,黄河下游断流现象引发诗人关注,诗歌反映了自然、社会、精神等生态问题;四是“寻根主题”,黄河寻根诗歌具有认同和弃绝“根”两种向度,前者牵引出“身份”“生命”之根的寻找,后者则试图建构新的“母亲河”形象。这些主题共同展现了黄河诗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就《水浒传》而言,至少存在3个时间概念:事件发生的北宋;作品产生的元末明初;读者所处的时代。空间与时间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如果不能充分了解空间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就可能引起混乱。黄河在宋元之间泛滥频繁,下游河道变化巨大,淤埋城镇村庄,改变平原水系道路。《水浒传》中不具体叙述地理位置,显示了作者的明智;而少数看似不合理的行走线路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如元末明初从江州至开封完全可以在梁山作水陆换行,这与当时黄河、运河的状况相符。因此,传统文化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元末明初,战乱、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山东等地萧条凋敝,土地荒芜。为开发中原,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进行有组织地“移民就宽乡”。其中,从洪洞向鲁西移民10万余人。由于政府规定同姓同宗不得迁往一地,加之河患、土地占有纠纷及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丰富等原因,使洪洞移民由鲁西再次转迁至黄河三角洲地区。故而虽史籍不见向黄河三角洲移民的记载,黄河三角洲却存在着大批洪洞移民。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开发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的移民垦殖,但大规模开发始于建国以后,可分为五个阶段。回顾黄河三角洲开发历史,既有经验值得总结,也有教训应当汲取。在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新时期,应当以史为镜,把确立战略目标作为谋划发展的根本所在,把坚持发展定位作为跨越发展的关键之举,把基础理论研究作为科学决策的主要依据,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开发建设的重要支撑,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把区域协调合作作为凝心聚力的必然选择,以此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沅水流域的人口在明代发生了巨大变迁。明初,在卫所驻军、移民垦荒等因素作用下,大量外来人口迁入,虽有部分人口外迁,但总人口规模逐渐恢复。明中叶后,河谷平原的土地开发与商品流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外地人口的迁入,促进了流域人口的继续增长。受地理环境的不同制约,流域内部各地的人口变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而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黄河防治中,北宋王朝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官员奖惩机制。而在其运行中,宋廷通过行政升黜、经济赏罚乃至刑事制裁等多重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实施,从而对激励和制约治河官员致力河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期黄河曾多次泛滥,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黄河成灾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影响,亦有社会的因素。西汉政府多次组织治理黄河,从而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为后代治理黄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明代河南归德府河患频繁,特权阶层和卫所军户等趁机兼并大量民田和滩地,导致里甲民户赋役过重,民间宗族组织较为薄弱,特权阶层则凭借特权占据地域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从"数字黄河"工程的背景出发,论述了"数字黄河"的概念,分析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总结了"数字黄河"工程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传承史说及文献简记,对淄邑先后两处蒲家庄的由来进行分析后发现,原蒲家庄(今高家店子)乃由中原汉蒲于宋初战乱中东迁,在淄邑城区孝妇河畔建庄定居的中原汉蒲的一支族庄。另外,元末诛灭蒲族以后,遗孤蒲璋于东乡由外祖杨家庄的杨家外迁至东谷柳泉井附近,至明初,因此地蒲姓户众,便称为蒲家庄。这是淄邑第二处蒲家庄的由来。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河政与荒政这两项曾被国家高度重视的事务陷入了混乱,这在清廷对铜瓦厢决口的应对问题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决口.当时清廷正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疲于奔命,因此决定"暂缓堵筑"决口,对灾区采取的救济措施也非常有限.通过清廷对整个事件的应对可以发现:在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的形势下,清廷的施政能力已经大大地了减弱,自身的存亡绝续成为第一要务.明清以来的河政体制走上了解体的道路,救荒事务更加地方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