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积极预防和治理老年贫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三分之一,即4600万左右的老年人口处于相对贫困化状态,其中四分之三以上是农村老年人口。老年人口是一个国家的特殊阶层。人口学家估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能会超过20%以上,届时老年人口数量会超过3亿。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2.
养老资源自我积累制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主要趋势,即将到来的21世纪更被称为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中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2亿,已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亚洲老年人口的1/2,到2000年将达到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到下世纪中叶,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亿左右。更为突出的是,目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高达900万,并以年均5.4%的速度递增。虽然我国人口老龄化较之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速度迅猛且老年人口…  相似文献   

3.
高龄女性老人的现状和我们的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高龄女性老人的现状1999年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 10 % ,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年型国家”行列。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与西方比较起来有四大特点 :一为老化过程时间短 ,我国人口从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只用了 2 0年时间 ,而西方国家大都经历了近百年时间 ;二为老人比重增长速度快 ,在人口转变期 ,我国老年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是总人口增长速度的 5 6倍 ,而西方国家只有 1 5倍 ;三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 ,我国老年人口相当于整个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总和 ;四为我国先老化后起飞 (即人口老化先于经济起飞 ) ,而…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有不少人认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瑞典社会养老的作法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仍应以家庭养老为主。笔者则从1985年对瑞典的实地考察中及其后的研究中得到不少启发,认为,瑞典的社会养老制度不仅从长远来看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养老方向,而且从现实和近期来看,它的许多经验也是我国现在就可以加以借鉴的。瑞典全国人口多年来一直停留在830万这一数字上,而65岁及65岁以上(以下简称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则在迅速增加,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在迅速加大。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达百分之十七,居世界之最,大大高于联合国所规定的高龄化国家的标准(即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七)。然而,如此高比例的老年人口,贫困线以下的为0.00,  相似文献   

5.
中国未来发展的人口基础将是重度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老龄化速度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且是"未富先老"。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将达顶峰4.87亿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接近2亿的国家。老龄化发展规模大,速度快,结构复杂,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龄老人长期护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预测21世纪中国高龄老人数量及分性别年龄结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按照"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进行追踪调查所取得的高龄老人分性别与5岁一组的需帮助比例,推算出2050年中国高龄老人中最基本生活需长期护理的人数将比2000年增长7.5倍以上,在2100年将比2000年增长9.8倍以上。提出切实抓好预防与康复、尽快建立40岁以上人口定期健康检查制度、搞好民政福利服务与为卫生保健服务的资源整合、在2010年后调整现行生育政策、逐渐加大养老机构收养生活严重不能自理老人的床位比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展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社区建设和发展社区功能,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即将到来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时期,发展社区服务事业特别是为者服务事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重要意义。社会意义之一,发展社区老科民务,有利于建立以家庭养老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亿,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800万,204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峰值期将达到4.1亿。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超前经济发展水平,不可能建立起适应老龄化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产业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按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的标准衡量,上海(13.14%)、浙江(10.39%)、北京(10.36%)、江苏(10.34%)和天津(10.25%)5个省市已进入老龄化省区。十多年来,全国大部分省市亦相继步入老龄化。至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2%;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9300万,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这些数字、比例每年还在递增。据有关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3.1亿,占总人口比重将提高到20.42%。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  相似文献   

9.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计生委副主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工境委员会副主任杨魁孚说:鉴于目前我国“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国情,应对老龄化农村是重点。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44亿,占总人口比重11%,其中60%分布在农村。农村老年人口是弱势群体,绝大多数依靠土地养老、家庭养老,然而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养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现状与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杜鹏 《人口研究》2003,27(6):37-43
1 引言养老问题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我国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 1 3亿人 ,65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 882 7万人。随着我国老年人数的不断增长和人口的日益老龄化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对老年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 ,家庭养老一直被视为是我国养老的主要形式 ,而以退休金为主要生活来源与以子女供养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家庭在养老的经济负担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 ,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来源是认识中国养老问题的重要基础。在中国 1 3…  相似文献   

11.
海龙 《西北人口》2014,(2):40-44,49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老年人口高龄化现象日渐突出。高龄老人失能概率高.长期护理需求大.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体。本文基于MarkOV多状态转移模型.对我国高龄老人长期护理需求进行量化预测。结果表明.2010--2050年我国失能高龄老人人口规模将从860.47万人激增至4764.52万人.高龄老人长期护理费用从1020.47亿元攀升至5650149亿元。昂贵的长期护理费用致使传统以家庭为主体的长期护理模式难以为继.为有效缓解未来高龄老人长期护理财务压力,满足高龄老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与提升长期护理服务水平成为契合我国现实国情的政策方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对未来劳动力供给进行准确预测判断将有利于我们未来就业政策、现实人口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科学制定,也是对未来人口与经济形势准确判定的依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劳动参与率年龄模式变动以及受教育水平提高影响的基础上,对未来劳动供给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如果不考虑65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到2016年将达到从业人员的高峰7.58亿,其后持续减少,到2050年前后减少到6.4亿;如果考虑65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我国的就业高峰将出现在2022年前后,到2045年以后,劳动力供给将大规模减少。届时劳动供养人口将会大大增加,这必须引起当代人在规划人口发展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hinese elderly’s dependency, or need for assistance, in four key functional areas: physical, 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based on data from the 1992 National Survey on the Old-age Support System (NSOSS). The approximate indicators, selected on data availability, show that the dependency rates of the elderly differed markedly by functional area. Only a very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were physically dependent or partly dependent. In contrast, economic dependency was a common phenomenon. The dependency rates varied by age, sex and urban-rural residence. Older people, females and rural resident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a higher need for assistance. These findings have major policy implications in old age support and aged care programs.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discusses demographic trends, socio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licy choices of aging in [South] Korea.... Although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was not so high as to worry about aging before 1990, it is projected that one in eight Koreans will be aged 65 or more in 2020. Because the care for the elderly is mostly expected to be provided by each family, not by the state or Korean society, the role of the family is pivotal in coping with [the] aging problem.... Although adult children currently understand that their aged parents need assistance and support from them, they want to solve the issue of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a wa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changing attitude toward the old is reflected in family life in terms of living arrangement and physical contacts. This paper also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arious welfare policies on the elderly in Korea."  相似文献   

15.
Aging in Japan: population policy implica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was prepar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ing in the East and West in 1995. The focus is on trends in aging in Japan and demographic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Findings are presented from a 1990 study conducted by the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Problems on acceptance of alternative population policies aimed to slow population aging in Japan. Japan is the seventh most populous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the current growth rate is around 0.3%. Declines in fertility and mortalit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low growth rate. Population aging accelerated over the decades. The present share of aged population is 14.1%. The aged population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to increase from 14.9 million in 1990 to 32.7 million in 2020 (25.8% in 2025). Decreases in the aged population are not expected until after the mid-2040s. The proportion of very old (ages 75 years and older) will dramatically increase to 14.5% in 2025. The primary demographic determinant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fertility decline is identified as the higher proportion of never-married and the higher age at marriage. One of the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aging is the increase in the age dependency ratios and the aged-child ratios. The propor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ly extended households declined over time, but the pace of decline has slowed recently. The proportion of aged in one person or couple only households has risen but not to the same extent as the West. The majority of older old still live with a married child. Logistic analysis of 1985 survey data reveal that the custom of the elderly living with the eldest child remains. The 1985 survey also revealed much indecision about a pronatalist policy or a fertility policy. Logistic analysis of 1990 public opinion survey data shows acceptance of immigration as a policy alternative to slowing population aging. Acceptance varied by socioeconomic, demographic, and regional factors. A pronatalist policy received stronger acceptance. However, reference is made to Kojima's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suggests that indirect policies on fertility and a comprehensive family policy would be more effective in raising fertility than a population policy.  相似文献   

16.
按国际划分标准,一个国家如果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如果分别超过了10%或7%的话,即可看作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势头正在引起全世界关注。当21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型国家。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有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并且继续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3亿。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1/4。发展老年产业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维系社会安定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大事业,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肖云  吕倩  漆敏 《西北人口》2012,33(2):27-30,35
高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主要受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对养老机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重庆市主城九区实地调研,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住地、年龄、家庭规模、家庭年净收入、设施完善程度、服务质量好坏等因素对高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重视农村地区机构养老模式发展、加快养老机构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丁志宏 《人口学刊》2013,35(1):69-77
2005~2010年,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生活来源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各类生活来源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老年人的经济生活来源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婚姻、城乡、地区差异。在过去5年,我国老年人的独立性增强,一些弱势群体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家、政府的保障。但是,女性老年人群体、高龄老人群体、丧偶老人群体,尤其未婚的老人,更需要社会关注;老年人主要经济生活来源的城乡差异和镇乡差异、东部和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在扩大。  相似文献   

19.
人口年龄结构是经过多年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变动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客观状况,对未来人口发展的速度和趋势以及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1995~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20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以下特征:少儿人口数量减少且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稳步增长且比重呈稳定上升趋势;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且比重呈上升趋势,老龄化进程加快。总体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差异。各地人口负担系数存在较大差异,人均GDP与总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呈负相关,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呈正相关。经济发达省市区人口负担系数较小;城乡人口比例呈持续升高态势;城乡人口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呈下降趋势,城乡老年人口抚养比呈稳步升高态势;乡村人口抚养比高于城镇。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单独"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随机微观人口仿真模型,研究"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和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如果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单独"育龄妇女总量在未来三四十年内持续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且增长速度很快,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2050年"单独"育龄妇女占育龄妇女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总量超过1.2亿。如果放开"单独"二孩政策,2050年"单独"育龄妇女占育龄妇女的比例将在50%以下,总量仍超过1亿。如果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50年"单独"育龄妇女占育龄妇女的比例将在30%以上,总量在1亿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