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冬梅 《晋阳学刊》2008,(4):113-116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隐喻和性别象征是相互关联的典型意向,既有疾病隐喻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象征的疾病叙事,在性别政治的视野下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模式。肺病隐喻既有道德化和社会化倾向,又有审美化、意象化取向。男性的性别政治叙事主要关注男性肺病身份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女性肺病身份则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凸显其符码化和想象性特征。女性叙事呈现出层次性,萧红、丁玲等人的女性叙事描写肺病,关注爱情,心系女性;张爱玲等人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轧以丑怪身体呈现了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2.
服饰以其特定的物质形态表现出人类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反映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审美情趣、精神理念等,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现象与事件的忠实记录和表述者,记载着服饰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每一次变革和每一个瞬间的精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独特,与其特色服饰的描写有着一定的关联。"三言"作为冯梦龙的通俗小说的代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大量采用了服饰描写手法,真实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服饰特征和审美情趣,也为各朝代(尤其是明代)的服饰研究和社会现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等级观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等级观念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体现着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服装成为表现着装者身份等级差别的重要手段.具体表现为在服装色彩、服饰图案以及服饰配件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定制与穿着要求,以不同的官服色彩与装饰图案代表官职品级的等次,以服饰的材质和数量的差异来标示着装者身份的尊卑.服饰中的等级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有效地维护着社会的统治秩序,同时也是促进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中国古代服饰结构日渐合理、款式日趋多样、装饰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4.
方英敏 《阴山学刊》2010,23(1):40-43,97
玩弄与规训是先秦女性审美史上的两大扭曲现象,它使女性身体成了男性渲泄本能欲望的享乐之所.又是伦理道德实践的核心领地。而享乐主义和伦理主义是先秦女性审美扭曲的两大渊薮。  相似文献   

5.
陈梅婷 《东南学术》2021,(4):134-145
社会性别的建构往往围绕身体这个媒介展开,男性通过改造和消费女性身体来支配女性.农业农村现代化对社会性别建构的影响是复杂和双向的:在福建省大岞村的社会性别建构中,一方面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结构性力量松动了传统的性别社会规范,被主体意识觉醒的女性利用来重建新的社会性别规范,使支配女性身体的方式从隔离、压制转变为鼓励、约束,但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以隐蔽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商业文化和消费主义对女性身体的两次"物化"使过度关注身体和身体消费的女性受到批判,从而成为传统社会性别规范的"帮凶".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以一种米利特所言的最巧妙的"内部殖民"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坚固、持久,并且会灵活地转变运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国"、"家"一体,"法"、"礼"合一的社会结构特点,对服饰提出了"身份化"的要求,使服饰成为道德的象征、行为的约束、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国古代以艺术与工艺相互渗透的"泛艺术"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结构,对服饰提出了"艺术化"的要求,使中国古代服饰突出了平面化、流线美的审美特征,发展了平面剪裁的服装制作方法;中国古代重结构、重功能的"阴阳"思维模式,使服饰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影响,通过类比与自然、人事之间建立起某种对应关系,"象法天地"成为服饰形制、颜色选择等的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上衣下裳"成为天尊地卑的宇宙秩序及君尊臣卑的象征,而天道定数、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等观念都在服饰的形制、颜色上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7.
服饰作为一种审美风尚,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民族国家、社会族群、文化群体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差异政治与混杂文化剪断了前现代社会以"观念——政治——文化——身体——身份"为线索的对位式身份认同逻辑,而衍变出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模式:从共和国建立至今,教化实用主义的服饰审美风尚、个性化的服饰审美风尚、世俗化的服饰审美风尚、多样化的服饰审美风尚渐次成为主流的审美风尚,并先后承担了规训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启蒙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感性化的主体身份认同与多元化的主体身份认同功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所承担的直接身份认同/区隔功能,遂在现代性条件下演变为多元认同主体的合力建构与秘密争夺。  相似文献   

8.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12,(5):103-106
"伪娘"刘著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性别身份的思考。伪娘混淆了自身性别,他们的性别身份不能单纯按照通常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区分来界定。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社会对男性与女性的要求,以及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来寻求原因,在教育中,女性的乖巧勤奋是黄金法则,社会竞争中的女性特质也被广为认可。伪娘用身体来表演自己性别身份,体现出了异乎传统性别规范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女性写作在特定历史情景下,积极汇入新文学革命和社会改革大潮,同时持以游离、挑战于主流文化的性别言说。其从性别视角对女性自我、身体、婚恋等及其与男性、社会之间关系的表述,形成了突破传统意识的性别审美建构和文化中的性别角色重构。  相似文献   

10.
身体本质上是一个表达空间,是我们拥有世界的总媒介。花间词在轻视身体的传统语境中书写身体和欲望,其方式主要有用直笔敞开身体,表达欲望;用服饰置换身体,悬置欲望;用物象隐喻身体,暗示欲望;用美人意指身体,寄托欲望。文章对花间词身体和欲望时隐时显的矛盾书写进行审美和文化透视,认为花间词开始了文学对身体的关注,遥遥预示着一个世俗化文学写作时代的到来,透露出古典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的消息。  相似文献   

11.
杨明珠  杨涛  张扬 《学术探索》2012,(3):100-106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服饰的形成及功能演化中,服饰风格与该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及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联系与交互,从而表现出其服饰的独特性,进而成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至今保留有较为明显的古民族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其服饰文化的内涵分析,认为花腰傣独特服饰的形成与其尚古、崇尚自然及接纳外源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及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间的天使--西方男权文化中的"正面"女性形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强权制的父系时代确实比温婉的母系时代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男性却把占人口二分之一的女性作为自己的对立面竭力压制其发展,结果造成了两性的畸形发展.具体表现为两点就现实生活而言,妇女在历史上始终处于"他者"地位;与之相对应,在西方文学中女性也只是一个被创造的物体,一个空洞的能指.西方男性主义文本着力塑造的"正面"女性形象大都是"天使"、淑女,而实际上她们只是男性审美理想的体现,完全远离了女性现实生存本质.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能力不断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能力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社会公正的过程。人类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也是人类不断解放自身的一个过程。人的能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在这个客观历史过程中,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4.
从个别和一般的意义看,人可以分为个别的人和一般的人,或者个人和社会。由此,人的发展具有个人和社会两种雏度。唯物史观认为,个人是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人的发展角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上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和社会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提供了充分的道德保证,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纵观历史,美育在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美育不仅在完善人格、启迪智慧方面有特殊功效,而且在构建美好心灵的层面上也显现出自身的超越价值.人们只有懂得美,才能深层次地爱美、惜美,才能努力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电视剧对崇高美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崇高美的表现主要体现为悲剧性以及壮美式上。本文最后阐释了当代中国电视剧崇高美追求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酒神与日神的文化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炎 《文史哲》2006,2(6):35-44
酒神与日神精神是从同一现实生活中分裂出来的两种彼此对立的宗教情绪。前者是肉体的沉醉,表现为一种纵欲的对感性生活、肉体存在的忘乎所以的肯定;后者是精神的沉醉,表现为一种禁欲的对精神世界、宇宙本原的不顾一切的追求。从社会历史的角度上看,前者体现了母系社会的流风余韵,代表了受到文明压抑的女性群体对男权社会等级秩序的一种反动;后者则体现了父系社会的秩序与法则,代表了占统治地位的男性群体对既有文明的捍卫与维护。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前者是遭受压抑的文明人尽情宣泄感性欲望、释放原始快感的理由和借口;后者则是这种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变相升华的手段和渠道。于是,通过这两种宗教崇拜仪式,在古希腊人的心理结构中,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灵魂、经验与超验之间彻底分裂了。进而言之,这一分裂对西方社会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都曾产生过至深至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向信 《文史哲》2006,6(3):75-80
“立人”是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家共同重视的核心问题,这是由中国现代历史的内在发展要求和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立人”呼唤具有新质的现代人格的出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而在中国特殊的现实语境中,又普遍存在着“情感教育”的不足,导致“人的素质”的欠缺,因此从“立人”的现实要求出发,在美学活动的规律制约下,重视“人”的美育教育及其情感教育就成为极其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梁鸿 《阴山学刊》2006,19(1):55-58
在《茶叶之路--欧亚商路兴衰三百年》中,邓九刚先生纵向跨越几百年的历史,从纯粹商业发展的角度描述分析历史的发展和成因,展示了封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点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读性,同时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诗情、诗性是本书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全书真正和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用一种宏大的历史主义观点来思索这段历史的意义,由此引申出对整个民族的文化思考和经济学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德经》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虚静在《道德经》中不仅是种状态美,而且是种境界美。以虚静为美反映了老子悟道、合道的审美理想,这是他所处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审美思维的折射,浓缩了真善的特质,表现出他对自然、社会、人生之美的渴求,蕴含了对异化文明的批判,为后人寻求美的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