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陵蛮迁入粤、闽之史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陵蛮是否曾向东向南迁移至赣闽粤交界地区而成为畲族的来源之一,这是畲族史领域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从唐宋文献中爬梳出若干史料,证明武陵蛮确曾迁移至赣闽粤边区,并大致勾勒出其迁移的路线,从而为畲徭同源及武陵蛮向东南迁移的一支与闽越土著共同演化成畲族之说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2.
客家与畲族早期关系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闽粤交界区域是客家先民与畲族先民毗邻错居、共同活动的舞台。自唐末至宋元之际是这两个族群相互关系的早期发展阶段。唐末至北宋,其关系有一系列冲突、斗争,也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南宋时这两个族群接触增多,彼此合作、融合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到宋元之际,在共同抗元的民族斗争中,畲、客之间的合作达到亲密无间的地步,他们之间的融合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一时期畲、客的大联合和以客家为主导的相互融合,为客家与畲族早期关系史写下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3.
两宋之际客家先民与畲族先民关系的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之际,是畲族和汉族客家民系酝酿形成的关键时期。此前,畲族先民(主要包括南迁武陵蛮与闽越土著两部分)与客家先民(主要指南迁的汉人)的相互关系有斗争,有合作,以斗争为主;两宋之际,在反抗封建苛政特别是榷盐弊政的共同斗争中,蛮汉人民的联合斗争成了彼此关系的主流,在合作中加深了交流,加强了融合,因而形成了客家先民与畲族先民关系的新格局。在这一新的格局中,畲族加速了汉化的进程,同时也孕育催生了汉族的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大批畲民从闽粤赣边区徙居闽东、浙南地区,经过他们的辛勤垦辟,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其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并促使该地区经济结构改变,民族融合。本文从明清时期畲区经济类型、经济结构方式等入手,对这一时期畲族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历史考察,并揭示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江西畲族的来源和开发山区的历史贡献“畲”字至迟已在春秋时期出现,其意是指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特征,当各民族大都滞留在原始农业阶段时,“畲”字便不可能成为某一个民族特有的名称。“畲族”名称的出现,当与隋唐以后东南地区农业上山浪潮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时,东南滨江、滨湖平原地区,已在加速摆脱火耕水耨的原始农业遗风,开始推广谷田设置,广开肥源和精耕细作。在此期间,由于土著人口的自然增殖、和北方移民大量涌入,东南滨江、滨湖平原耒耜已满。生活在这一带的被称为“蛮”、“僚”、“峒蛮”等族人民,被迫深入地旷人稀的山区,垦殖山林,维持生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由于尚未发明梯田,他们只能在山区以刀耕火种的方法,开辟山地旱田,种植粟、麦、豆,其地即被称为“畲田”。“畲田表现着农业开始上山的历史记录”。在历时三、四个世纪农业上山、开辟畲  相似文献   

6.
潮安畲语及其台语底层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潮安畲语为濒危语言岛“潮安畲语”是指潮州市潮安县境内的畲族人民所说的语言。潮安县境内的畲族,主要聚居在潮州市东北面的凤凰山脉,分布于凤凰镇的石古坪村,归湖镇的碗窑、山犁村和岭脚村,文祠镇的李工坑、黄竹洋村,意溪镇的雷厝山村。这几个村子的畲民讲的畲语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7.
畲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范畴,包含畲族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复合体,只能择其最具有民族性的几点加以探讨。我们认为,畲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元结构型农耕从生计模式上看,畲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二元结构型农耕既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畲族主要散居于我国东南山区的山腰地带,从气候上看,紧靠北叫归线北面,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畲族早期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是游耕和狩猎。明万历进士谢肇淛游福建太姥山过湖坪时,曾目睹“畲人纵火焚山,西风急甚,竹木进爆如霹雳,……回望十里为灰矣”,并写下“畲人烧草过春分”的诗句。顾炎武亦云:畲民“随山散  相似文献   

8.
钟厝是福建惠安县山腰乡的一个村子,地处平原濒海地带,经济亦农亦盐。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钟厝钟姓的祖先钟进响从山区搬迁至此,经过几百年的生息繁衍,现今人口已达千余人。整个钟厝,除有几户“连”姓汉人外,皆是钟姓畲民。钟厝畲民的宗教信仰与附近的汉人大致无异,信奉佛、道二教,许多家庭供有观音,敬有灶王爷,对关公、太师爷、妈祖等神也十分崇拜。然而,村内最重要的神祗是社公。据传在明嘉靖末期钟厝畲族始建供奉社  相似文献   

9.
“茫蛮”和“金齿”在古代云南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是傣族先民。本文作者用古代文献记载与民族调查资料相互印证,从史料分析、民族称谓、文化习俗,以及民族关系的演变等方面,论证了“茫蛮”和“金齿”并非傣族先民,而是南亚语系的佤、崩龙、布朗等民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10.
李向农  周克花 《云梦学刊》2010,31(6):138-140
"蛮"和"顶"是常宁话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程度副词,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加以考察可以看出:两者虽都为程度副词,"蛮"的使用频率远高于"顶";"蛮"几乎可以与所有形式的词语相结合,而"顶"的适用范围则窄多了。  相似文献   

11.
“蛮左”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居住在古荆豫二州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左"."蛮"固易知,"左"则难明."蛮左"一词历来不得其解,成了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名称.元代胡三省在《通鉴》梁普通六年的注中说:"自(刘)宋以来,豫部诸蛮率谓之蛮左;所置蛮郡谓之左郡."但何以谓之蛮左?并无解释.蛮左与左郡之名称关系,亦言而不明.《隋书·地理志》云:"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春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7,(6):15-23
疍民文化不仅在中国,在东南亚甚至南太平洋一些岛国和地区均有传播。疍民的起源与变迁的脉络尚无确切定论。"蜑"字虽然在主要甲骨文字典中没有收录,但甲骨文"蚩"字却隐含了与"蜑"相关的许多信息。"蜑"不仅与"蚩"高度相关,而且与"蛮""夷"关系密切。古代"蜑人"不仅指水上居民,也包括山地居民。传统的观点认为,疍民源于古代的"蜑人",这个结论还当存疑。现代的疍民继承了古代"蜑人"的生活方式,但未必继承了族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蛮"作为副词正被广泛运用而进入普通话体系。但由于"蛮"与"满"在发音和使用有某方面的类似性,应认真辨析其使用差别。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通过相应教学方法,从"蛮"的本义出发,考察其变化及与"满"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类副词。  相似文献   

14.
畲族祖籍,学术界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一)有的根据《后汉书·南蛮传》的记载,认为畲族最早的居住地在湖南武陵地区;(二)有的根据畲民传说,认为他们的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山;(三)还有的认为福建汀州地区的土著是今之畲族。 笔者认为,畲族祖籍可以追溯到古代中  相似文献   

15.
两极分化、权钱崇拜是"后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现代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驯服资本。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样本,但同时也造成了现代社会不可克服的矛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寻求一条超越"资本的文明"的道路。从精神—文化建制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需要建立一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客观精神;从政治—法律建制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应当建构一种控制和驾驭资本逻辑的政治与法治体制。只有从这两条路径同时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于凌  李晓燕 《中州学刊》2014,(3):125-129
所谓"明法"选任是秦汉时期以"明法"为标准的官吏选举、任用制度。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以"明法"为科目的选任制度;其二,以"明法"为标准的非"明法科"选任制度。在"明法"选任演进的历程中,"明法"标准由官吏必备的素质调整为文吏的基本技能,法律人才的政治定位与社会期许随之变化。尽管如此,"明法"选任将法律人才的培养与举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成了法律人才的流动,有效地确保了行政机构的运行与统治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先刑后民一直是我国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所遵循的主导性原则,该原则的适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一些困境。在知识产权民刑交叉案件的处理上,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民事程序的价值意义和功能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刑民两种司法程序进行合理衔接与协调,建立民、刑分庭审理意义上的先民后刑以及民、刑合庭审理意义上的先民后刑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陈耿之 《学术研究》2004,2(10):112-119
畲族发源于闽粤赣边区 ,早有定论 ;但发源于潮州凤凰山 ,未见有专论。本文根据史料分析畲族从潮州迁出的时间 ,概据畲族与凤凰山相关的民俗和史诗、歌谣 ,确定畲族发源于潮洲凤凰山 ,并且梳理畲族历史上一些人物、大事的相互关系 ,考察了目前潮州文化受畲族文化影响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观念中"民本位"与体制运行中的"官本位"共存,既然是"双本位"又共存于一体—即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必然会形成悖论。通过对"民本位"实质的分析,可以发现"民本位"与"官本位"均统一于封建专制政体中的"君本位"。如何打破"官本位",走出历史共存中的悖论,结论是让权力真正回归—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对官僚制的权力进行严格的限制与规范,建立真正的服务型政府,彻底实行观念与体制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土壤,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以及元明清产生、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其内涵由一个自然概念逐渐丰富为内蕴醇厚、含蓄蕴藉的审美风格,体现了千百年来古代先民的诗性智慧和民族品格,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和广阔的美学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