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铁 《天府新论》2015,(2):132-138
中国边疆的形成演变历经2000余年与诸多的朝代,表现为跌宕起伏的动态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将自己的统治制度、政治理念与文化传统,升华为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化并应用于边疆治理,形成了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治边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基础,是夷夏有别观与用夏变夷观。中原王朝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周围的政治势力必须服从于己,由此形成中心(华夏文明)与边缘(边疆及其檄外的非华夏文明)相互关系的地缘政治思想。中原王朝通过推行教化在边疆及其以远地区传播华夏文化,并通过朝贡、册封这两种形式,形成通行天下的制度规范,即封贡制度。中国边疆的历史形成,不仅因中原王朝在边疆建立行政区并实施有效管辖,还表现在以内地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在边疆地区逐步得到传播与认同,内地人口向边疆地区逐渐迁徙,实现了边疆居民成分的重组与主导民族内涵的改变,使边疆地区与内地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文化共同体作为“共同体”思想的组成部分,旨在实现文化的统一性。“君子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人类学“和”的价值理念,这是李安宅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基本立场,也是其文化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渊源。李安宅在“整个国家福利”的系统下,以“统一中有个别适应,个别中有一致福利”为原则,将边疆定义为“与内地文化有一点不同”的区域,提出了以“文化程度”界定边疆,以“文化种类”区分边疆的主张。基于边疆建设的思考,李安宅进一步从语言的魔力、文化的相对性、文化的尊重、“复异中有统一”及“统一中有复异”等维度丰富了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文化共同体视阈下的李安宅边疆思想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边疆文化内涵中的民族精神,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融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秦汉开始,中原中央王朝就对西南边疆地区进行经营与开发。但是,历代统治者治理西南边疆的思想观念并非平面化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甚至反复的长期历史过程。明清作为封建社会后期前后相承的两个政权,继承了汉唐以降的治边思想,逐渐形成系统并日渐走向成熟。由于统治者的民族身份及其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时代问题不尽一致,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亦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治边思想的时代性和继承性。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和谐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历史传统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特性的思想成果.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合时代诠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的探讨 ,提出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继承、保护和发扬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提出应从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哲学意义的高度来研究探讨的唯物辩证的观点 ,指出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今天云南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疆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新疆历史研究中五个重大问题———历朝各代对新疆的治理,新疆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园,多种宗教在碰撞中并存,多元文化的共存、交融与互补,屯垦戍边的历史定位———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同时文章还提出了学习、研究新疆历史的基点应是面对现实与未来的主张,认为这既是当代新疆现实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边疆研究学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王景  赵伟 《学术探索》2013,(7):95-100
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都是交由普通教育机构或相关治边部门统一管理,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少数民族教育的专门机构是以国民政府时期蒙藏教育司的创设为标志并随着边疆危机与民族问题的日益凸显而被国民政府逐渐重视并加以完善起来。国民政府教育部按照国民政府行政三联制原则,配合创设了边疆教育的设计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蒙藏教育司和各地方教育厅内所设的民族教育科股或专人是国民政府边疆教育行政管理的执行机构。边疆教育的设计机构在中央为边疆教育委员会,在地方为边地教育委员会。边远区域教育督导员在边疆地区的设置标志着边疆教育视导这一以视察和辅导边疆教育行政管理和边校各项事业发展为主要职能的监督机构已经成为边疆教育行政工作的主要部门。  相似文献   

8.
早期的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持辩证的扬弃态度.一方面,主张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尤其是主张革新中国传统文化.他的这一民族文化思想对历史和现实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的提出,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站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价值,提出挖掘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讲好西藏故事,发挥在“治边稳藏”和促进民族团结中的作用,推进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四川社科界》2006,(6):38-4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关于伦理与政治学说的一种思想文化体系。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想,儒学及其伦理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并且对包括藏民族在内的中国各个少数民族产生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儒家文化及其伦理思想何以会受到藏族同胞的关注、学习、运用,并吸收其为自己文化及其伦理思想的一部分呢?我们认为,其基本原因有如下几个万面:一是儒家伦理的普世性倾向所带来的一种必然结果;二是儒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主张符合藏民族需要的结果;三是儒家文化本身的亲和力倾向对藏民族产生的强大吸引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詹艾斌 《东南学术》2005,(2):144-149
新批判主义是邓晓芒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新保守主义文化思潮而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其宗旨被归结为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超越.论文从新批判主义对五四精神与鲁迅的解读、对中国现实问题从而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及其探寻与建立独立个体人格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新批判主义以西方文化和经验为参照系的基本立场偏离了中国传统尤其是当下中国国情,这是一种不成熟的现代性态度,不能说它完全有利于当代中国文化全面而合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中国思想文化系统中,佛教虽然是舶来货,但千百年来它对汉藏两大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成为这两大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汉藏两个民族地域条件不同,政治经济状况各异,传统文化的根基有别。佛教这一异质文化在这样一个不同的气候和土壤中是怎样传播、生根、开花、结果的。总结这一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冲击,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建设具有中国各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跨入二十一世纪,将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戴季陶是最早关注西北问题的国民党高级官员之一。他曾多次前往西北实地考察,亲身参与一系列开发西北的实践活动。在长期关注、实地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戴季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西北开发思想,提出了不少有启发意义的见解,对今天的西北开发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程静 《学术探索》2023,(5):103-111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其统治者在建立之初,不但努力开疆拓土、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更是为维护国内尤其是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谐,努力找寻理论指导和思想依据。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执掌政权后对前朝历代边疆治理思想及措施进行了细化和深化,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突破和发展。逐步形成以“满汉一家、中外一体”边疆观为核心,“不分内外”的大一统思想为指导,“因俗而治”的民本思想与“分而治之”治理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清前期治边思想体系。不但为清政府对边疆地区实施灵活有效的统管政策提供思想指导,也为清朝边疆治理实践夯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何慧 《江西社会科学》2020,40(1):246-253
我国现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是结合中国国情所做的历史必然选择。国家的治理方略既要顺应当下的社会背景和生态文明,还须汲取德治文化传统中的宝贵经验和人文精华。如何继承我国古代优良德治文化传统,需要在认知上廓清传统德治与现代德法共治的内在关系,形成面向历史的基本态度和原则,将优良德治传统融入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政实践,为现代德治和法治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康英 《天府新论》2006,(Z1):172-173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富民族文化的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在内涵和形态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丰富性。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历史文化遗迹之外,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如蕴藏着中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历代中国人的创造智慧与经验的历史文化文献,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明清两朝在东北实施的治边政策进行比较研究 ,剖析利弊得失。认为明朝在东北沿袭历代“内中国外夷狄”的传统的治边政策 ,妨碍国家“大一统” ,导致东北动荡不定 ,国家陷入危机。清朝突破传统观念 ,以“华夷一家”为指导思想 ,将东北纳入中央行政管辖系统 ,并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 ,真正实现国家政治与民族的“大一统” ,维护边疆的统一与稳定。清朝的治边政策是时代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位于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及与中亚、南亚接壤的西部地区,历来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和多民族杂居的一个区域。与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原内地相比较,在自然地理、社会结构、人文地理上有着明显的特异性。同时在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宗教习俗乃至语言环境等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性。我国各民族由于历史上长期的交往和相处,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有着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具体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差异只具有相对性。夸大这种差异性,使之绝对化,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如果否认了这种差异性,就等于抹杀了民族的个性,否定了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历史,不利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视角对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进行审视,这一主张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译学价值,其翻译主张同样适合我国民族典籍的英译。民族典籍外译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各民族典籍英译应以“东方文化”异国情调的保持、中华文化的重构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注重读者群以及译著内容的选择,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态度对其进行英译。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4 0年代 ,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吕振羽提出了“珍重民族文化遗产”、“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不“生吞活地继承”和“三通”的“消纳”观等一系列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观。建国后不久 ,又提出了“应特别致力去发掘和研究真正属于人民的东西”、“不排弃历史上各个统治阶级的任何珍贵的成就”和“学敌人之所长”的思想观点 ,从而使他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思想更加饱满和充实。这些思想及其观点对 2 1世纪的文化构筑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