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中国近代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叶,是第一个阶段;从五四运动到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是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西文化比较的萌生阶段,从“言技”、“言政”、到“言教”;第二个阶段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拓展阶段,二十年代主要以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为核心,三十年代主要以对民族精神的把握为核心,但由于二者都是对东西文化总体的比较,所以纵的时代坐标上的比较和横的民族坐标上的比较又总是相互渗透着的。  相似文献   

2.
韦林珍  钟海 《唐都学刊》2005,21(4):61-65
牟宗三从“道德的心”这个文化生命“本原形态”出发,对中西文化进行阐释和抉发。他认为,中西文化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西学东渐冲击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破”后如何去“立”的问题,他提出了一条更加注重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新外王”文化发展之路。他的关于文化和文化发展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当前文化和民主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中后期,在纯文学逐渐低落的中国当代文学园地上,悄然绽开了一朵艺术奇葩———旅外文学。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涌现的“出国潮”这一社会现象在文学上的具体反映,是那些远渡重洋、寻求别样人生的炎黄子孙异域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类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新、奇、特的异域风情,崭新的视角,赢得了广大读者。所谓旅外文学,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反映文化碰撞中的留学生及打工者等边缘人心态的文学作品。这一概念是由作品所反映的对象与作者身份决定的。旅外文学的出现,填补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它所塑造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揭示了中西文化和哲学的异彩之处及形成原因,指出文化发展的三个路向和人类文化的未来趋势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试图将儒家的“仁”与西方的生命意志等哲学打通,用直觉主义为儒学辩护,因而造成了如下三种理论局限:一是儒家的“仁”本质上与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直觉是矛盾的问题被悬置,从而呈现理论拼凑问题;二是忽略了中国创造力文化资源和柏格森创造进化哲学的相关性,使其提倡的文化复兴还是儒家文化的复兴;三是对文化复兴只强调“应该复”而缺乏“如何兴”的思考,从而难以展开基于自己的哲学问题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改造的哲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艺的演化过程极为复杂多彩。文艺转型,即中国文艺如何从古典型转为现代型,是研究现代文艺史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这一方式看,中国文化的三种转型模式最具有理论意义。这就是建筑的意义转换,文学的形式转换和绘画的功能转换。关于建筑转义,我已经在《中国建筑文化三题议》一文①中有详论,这里就专门讨论文学和绘画的转型问题。中国文学的转型模式:“形式”转换中国文学的转型,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文学结构的等级变动,从古代以诗文为最高的诗、文、戏剧、小说等级制转为现代的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论的性质渊源及特色成九田,畅孝昌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文化应该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但实际问题还不这样简单。首先,中国古代始终未能将“文章”与“文学”明确区分开来,一般所谓“文章”是包含“文学”在内的。东汉时,开始出现了“文章”的概...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三十年代的文学群体基本上都呈现出明确的“亚政治文化”形态或具有鲜明的“亚政治文化”特征,各派的文学主张和文学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并非是出于文学的或学术的思考,而常常是从自身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出发,针对自身对当时政治文化形势的理解而采取的某种文学策略。文章以“左联”为例,通过分析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形态特征及其性质,揭示其重要文学观念得以形成的政治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探求》2015,(2)
中国近代以来,围绕古今中西文化问题所展开的文化论争持续不断。尤其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今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异常激烈。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三十年代读经讨论,到五十年代抽象继承法争论,一次次的文化思潮在急遽变革的时代奔流涌动。这些文化思潮的背后,是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主张的纷争和博弈,梳理并反思这些文化立场和主张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价值诉求,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性文化研究始于1980、90年代之交,尽管这与19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不无关系,但更直接的原因却来自我们的反省与检讨,即对当时那些动辄中国文化、动辄中西文化比较等大而无当的学术叙事的反感与思考,以为它们的根本问题在于既缺乏新的文化理念与理论框架,同时又由于“普遍的不读中国书”而缺乏坚实可靠的经验基础。在另寻新路的探索中,我以自己较为熟悉的中国诗学为经验基础,又从维柯的《新科学》中借取“诗性智慧”概念,经过了近10年研习、磨合与对接,建构出不同于西方理性文化系统的“中国诗性文化”体系。与“中国文化”相比,“中…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是交织于东西方文化双重网络系统里抗争这样的背景下接受着历史的选择,并步履维艰地前进在坎坷的道路上的。她在多重变奏的主旋律中历经了“从表现人生到政治认同”、“民族民间文学复归”、“幼稚与狂热交织”的流变过程。文章以“今天”为视角来观照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轨迹,在对文学史料进行重新整理、构建与阐释之后,从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审美特征等方面对“五四”时期和三四十年代文学思潮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代际差别”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在新时期50、60和70年代出生的三个重要作家群中。他们不仅在叙事内容上表现为宏大叙事和使命意识的不断弱化、个人化意愿的不断增强;还在叙事形式上体现为或崇尚写实风格,或追求现代手法,或迷恋于碎片化细节等不同的审美特质,同时也折射了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念。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种代际差别实际隐含了不同历史文化语境和成长记忆对人类精神的潜在规约。代际差别虽然是多元文学格局的一种表现,但是,如何加强代际间的精神交流,有效克服代际内部各自的局限性,同样是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回到诗歌文本、汉语诗学的建立、走向比较诗学三个方面探讨了宇文所安的文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宇文所安通过文本细读爬梳出中国文学的内在理路,构造中国文学研究的独特模式。在个体的审美体验基础上,他试图沟通文学文本和更大的文化、社会空间。在他的诗歌研究中,也尝试了中西文化沟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澳门文化”这一提法迄今为止尚不多见,不过伴随着1999 年底澳门主权的恢复,“澳门文化”这一专有词汇将会在各种媒体中较多地出现了。与地广人多的香港相比,澳门这一仅有5 平方公里多一点的弹丸之地,能出现“澳门文化”,的确是一件令人称奇之事。从16 世纪中叶以来,澳门成为西方人踏上中国大陆的跳板, 到本世纪70 年代澳门文化现代化开始以来的今天, 澳门文化均映现出中外文化交融的影子, 尤其是在16 世纪至18 世纪,澳门在中西文化多方面撞击与交汇中所起的桥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它是沟通近代中西文化的一座金桥  相似文献   

14.
张业松 《浙江学刊》2003,(1):137-142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是一个涵盖从“五四”新文学的前期酝酿到当代文学的最新进展、基本上与整个二十世纪相始终的文学研究领域。本文从学科前沿对其现状和前景作了分析 ,并逐一评述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和广义的“文化研究”等三种研究思路 ,对其学术创新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国勋 《社会》2007,27(5):1-1
M.韦伯自20世纪80年代被推介到中国以来,因其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同中国现代化需要的契合,一直对中国的学术思想发生着强烈而持久的影响。但是,M.韦伯的思想对中国而言并非无可挑剔。本文选取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牟宗三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同M.韦伯的中西文化观念进行比较研究,明晰了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理论理性之间的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中西文化的内在特点以及中西交流的历史经验出发,批判了M.韦伯思想中的西方中心论内核,并以之为比照,昭示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6.
危机与探寻——“中学西渐”的分期、特点及其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从“中学西渐”的视角来考察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文章认为,从16世纪末开始的四个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中学西渐的高潮,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与西方世界业已爆发或潜在的文化危机相联系,都给予西方文化的发展以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的需要,人类自我完善的需要来评价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学者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主要特点。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和借鉴反映了特定时代经济和政治的要求,其观念的逻辑是从属于并服务于社会进步的客观逻辑的。中学西渐的历程,既表明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同时也说明从全人类共同繁荣与进步的观点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杨保健 《唐都学刊》2006,22(3):145-148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指从公元前11世纪,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最早的诗篇出现起,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古代(含近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风”、“骚”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二、“诗言志”、“诗缘情”与重表现、重抒情的传统;三、文学形象创造的“形神兼备”传统;四、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传统;五、文学风格的丰富性传统。认真研究和梳理传统文学的艺术传统,并加以扬弃,无疑有益于当今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国文化历史三阶段(1840年以前,1840-1990年,90年代以来)与艺术的演化,现化艺术转型中建筑、文学、绘画的三种方式和不同结果,以及1990年代的新变化带来的艺术分流和艺术迷茫三个方面探讨了艺术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 ,无论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抑或中国现代文学 ,“私小说”都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话题。1这首先是因为 ,“私小说”是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 ,它所表现出来的诸种特征直接联系着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说 ,理解“私小说”不仅是认识日本的文学而且是理解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 ,众所周知 ,中国现代文学的 3 0年历史与日本社会、文化、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而其中“私小说”和“普罗文学”尤其引人注目。 2 0世纪 2 0年代 ,以“私小说”为主的日本近代文学 ,极大地影响了一代留…  相似文献   

20.
在借鉴与创新中成长发展──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思考马晖客观地说,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学是开放型的。它特别注意向“异邦求新声”,广泛地吸收外国的文艺思想,同外国的作家、文学团体发生联系,但与“五四”新文学多视角引进西方各种文艺思潮不同,左翼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