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问题,在我国古代中是一个老问题。 “意象”一语,出自《易传·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早在魏晋时代,刘勰孰总结了我国文艺创作的实践,提出了“窥意象而运斤”的看法。尔后,“意象”一词就作为成熟的概念,广泛地出现于各家诗歌、论著中,象“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空图《诗品》)“久用精思,末契意象,……心偶照境,率然而尘”(王昌龄《诗格》)等。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去几十年我们只注意了对“意境”的研究,却忽视了对意象问题的探讨。结果,“门外青山人屋里,东家流水人西家”,倒是西方的一些有智之士,借鉴了这一珍贵遗产,形成了“意象派”。近年来,“意象”理论被介绍到国内,举国学界为之一振,研究文章亦随之而出,终于打破了沉寂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诗歌意象论     
一、意中之象意象是什么?其实意象就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元。意象是化合了主观(意)和客观(象)两种元素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可以直接当作诗歌材料的元素,就象虹是阳光和水气的作用产生的新现象一样。这个合而为一的诗歌概念,很早就在中国的诗论、文论中有过表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把意象当作心灵构图的具体实施(“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钟嵘《诗品·缜密》则认为,呼之欲出的意象是艺术奇观的信使,连造物主也感到惊异(“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如果不能肯定意象这个概念更多地暗示着诗人心灵的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杜甫研究会于9月18日至21日在成都杜甫草堂举行了第六届年会。会议从杜甫生平、游踪、政治态度、哲学思想、精神人格、杜甫诗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追求以及关于杜甫集子的整理、版本考辨、诗歌系年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一)对杜甫作品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造诣的研究 有0的学者认为,杜甫诗的意象涵盖极有特色,宏大绝丽,概括性意象使用得很成功,其表现是多采用“天地”“江汉”“百年”“江湖”“乾坤”之类“大”的意象,形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即使常见的情景,诗人也善于赋与其“壮阔之象”与“宏大之情”,如《倦夜》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对苏轼诗歌的其它特点,如“以议论为诗”、“尚理”等还是毁誉参半的话,那么,对“以才学为诗”的评价,就近乎完全的否定了。 古人批评“以才学为诗”,主要是指斥其背离了从《诗经》到唐诗以来的诗歌传统,背离了诗歌的“本色当行”。因为传统的方式是“咏物”、“言志”,即要诗歌要托之于象,而这种意象又要寄托诗人志趣,要反映社会民生等重大问题。 今人批评苏黄“以才学为诗”,主要是从内容决定形式,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等观点推衍而生的。  相似文献   

5.
从“各适物宜”到“兴象”是中国古代意象论的两个核心环节。“各适物宜”论对“物”格外重视,是中国文学意象理论的发端期,意象理论的天平偏向于“象”之传神。“兴象”说,紧承“象其物宜”理论命题,亦特别重视对“言”、“意”之中间环节“象”的开掘。“兴象”的理论内涵至宋代严羽而成熟,元、明、清诸家“兴象玲珑”、“兴象深婉”的说法,都是对严羽的响应。“兴象玲珑”是指意象具有“玲珑”的象外之象;而“玲珑”之象又具有“深婉”的意外之意,二者合观之,当是严羽及后来的“兴象”论者的本义。  相似文献   

6.
弗罗斯特诗歌中有很多自然意象。弗罗斯特呈现自然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以拟人化手法、以比喻的手法、集中使用多个自然意象使之互相烘托、自然意象与植物意象互相映衬。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有效地表达了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诗人的诗思。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多为视觉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直观的感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7.
诗歌意象结构的审美组合董小玉意象,是中外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理解它的审美构成及组合方式对创作诗歌和欣赏诗歌都大有益处。“意象”一词,最早出自《易传·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注:“夫象者,出意者也。”象是意的寄托、喻借物。...  相似文献   

8.
诗意空间灵动中的审美蕴藉——再说诗歌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诗歌意象的研究源远流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多是注重在“作者——作品”的封闭模式中完成对诗歌的鉴赏和对作者的研究。然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诗歌在“意”与“象”中实现诗境的同构;意象的多重审美蕴藉开拓着读者的想象空间;意象的图式化框架又生成待读者具化的召唤结构。三者的共同作用,使诗歌文本成为敞开的自在体,为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应答与阐释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分析,将会为诗歌意象的研究和鉴赏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情景双收:审美意象的深层结构读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美学里,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从思维方式上看,它可以追溯至我国汉文字的创造。就最初雏型言,它直接衍生于先秦《易传》的“易象”和庄子的“象罔”。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首见意象一词;“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但作为美学范畴的意象,则为庸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首创:“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自唐始,许多论者开始关注意象,屡以意象论述诗歌、分析书法。到了明代,意象说真正成为气候,这时的很多美学家不仅从各个侧面探索意象的深层内涵,而且还把意象看作是艺术的真正本体(如王廷相在《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曾说到:“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是也。……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到清代,王夫之、叶燮、石涛、刘熙载、郑板桥筹人对意象的内涵和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规定,意象这一美学范畴呈现出总结性的成熟形态。 我认为,在中国美学史里,意象之所以能跟许多其它的美学范畴相区别,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  相似文献   

10.
诗人萧风《灼伤的葵花》是当代一部创造了丰富意象的诗歌文本。其中包括以下四种类型:时间意象,空间意象,自然意象,历史意象。对萧风诗歌意象世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学精神就是借助于外在世界的种种物象来展现“在世之中”的此在的诗性之思。所以,他的诗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  相似文献   

11.
正始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深受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隐秀之象”。“隐秀之象”的特征为圆融会通与圆融蕴藉,前者既有象征意义,又不拘泥于某一确指之义;后者则既有所指,却又不明示,表现为委婉、含蓄、朦胧而多义。正始名士重“意”,主张“得意忘象”,但亦不绝弃“象”,而是要求“寻象以观意”,从而形成诗歌创作中意象融合、形神互济的表达方式,即在形象的描写中,追求意的深邃以及神的远邈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象的结构分析吴风在中国古典美学里,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从思维方式上看,它衍生于先秦《易传》的“易象”和庄子的“象罔”。南朝的刘勰在美学领域首创“意象”一词。自唐始,许多论者开始关注意象,屡以意象论述诗歌分析书法。到了明代,意象说真正成...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诗歌中的意象之繁富与密集度之大是学者们所公认的事实。但是,如果我们具体追问:在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是哪一种?注重品味鉴赏的诗论家们和埋头于草木虫鱼注疏的考据家们却恐怕会一时语塞,难以立即作出准确的回答。倒是“旁观者清”而又擅长精确分析的外国学者替我们的诗歌作过一些初步的数理统计.据瓦特逊对《唐诗三百首》中各种自然物象的统计,月出现96次,远超过天(76次)、日(72次)、草(42次)、木(51次)等出现的次数。(瓦特逊《中国抒情诗歌》)。另据日本学  相似文献   

14.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5,(10):111-116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5.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5,(9):163-169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6.
论意境的完形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完形心理学理论从三个层面讨论诗歌意境的生成过程 :“完形与‘象外之象’”从总体上探讨意境的整体性特征 ;“异质同形与结构空白”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探究意境的心理生成过程 ;“优格式塔与典型意象”从“好的完形”的“简约合宜”性论述境、象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7.
论唐诗苍茫迷蒙的意象董贵杰唐代诗人,随着艺术思维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和诗歌创作技巧的提高,在前代诗歌艺术积累的基础上,更加着力追求以诗中能够写出的有限的具体情景,蕴含不能写出的无尽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唐诗的这种艺术境界,往往是靠创造虚远浑涵的...  相似文献   

18.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12,(7):166-174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经营的艺术,包含着意象思维、意象语言和意象结构三个层面的问题。意象思维的功能在于生成审美意象,它立足于诗人由实际生活中所获取并积淀下来的情意体验,通过"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的运作方式,将其转化为诗人的"意中之象"。意象语言的运用为使这一"意中之象"落实于由语言符号承载的诗歌意象,其关键乃在将语言的概念符号性能改造成意象符号,而利用词语之间的张力以发挥语言的暗示与联想作用,是实现这一改造任务的重要途径。至于意象结构的职能则在于组合意象以结撰文本,让诗歌作品形成能体现诗人内在情意结构的有机的意象系统,于是"意核"的设置与"意脉"的连通,便构成其刻意经营的焦点。总体上说,意象艺术三个层面的活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共同的结晶便呈现为由"意-象-言"合成的诗歌文本。  相似文献   

19.
诗歌审美意象是诗人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产生的包含知、情、意复合内容的心理图象通过显象词语外化的自主完形的形象显现。意象作为一个由“意”与“象”有机结合的、统一的、包含无限意蕴的复合结构,其“意”的复杂内容的揭示,是意象研究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对认识意象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意”的内在机制及其与“象”结合的机理的分析,试图揭示意象中“意”的内在结构。一、研究“意”结构的纲领对意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它所蕴含的基本心理内容和心理结构的分析。故“包含知、情、意复合内容的心理图象。”就是意结构的纲领。审美主体的情感、观念和意志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组成了有机统  相似文献   

20.
意象系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创作是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其最后的表现形态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往往被称为“意象”、“意境”、“兴象”、“境外之象”以及“兴趣”、“神韵”、“境界”等等。这些概念名目各异,内涵混沌,但精神相通,且贯串中国文论的始终,形成了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论系统,且名之曰“意象系统”。 一、意象系统的历史生成 在这一文论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是“意象”一词,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窥意象而运斤”,刘勰在这里使用“意象”一词,显然是为了突出这是“意”中之“象”,而这“意象”的形成本身就是“神与物游”、心物契合的结果,是一种有“意”之“象”。在本篇最后他又小结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意思是,创作构思时,凭一连串的意象所贯通,而这又赖情感的变化所酿成;在心物交互作用而产生意象的过程中,其象貌取自外物,而又与内心的情意相融合。刘勰首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