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资源的整合是改变现代社会道德资源相对稀缺状态的需要,也是超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部"道德资源对立思维方式的需要,更是为公民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建设提供充分的美德伦理资源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为道德资源整合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维度:道德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应凸显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理念,坚持全面、协调的方针,吸纳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先进道德资源,注重创造性转换,增强道德资源的整体功能.网络道德根植于现实道德资源.通过对现实道德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将优秀美德伦理资源创造性地转换为网络道德,不仅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美德伦理资源,而且也为网络道德资源的开发、培育与整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对人类的影响也日益深入。网络的发展为人类道德的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推动了人类道德发展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网络道德问题。本文从网络道德的特点入手,客观分析了网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新时期网络道德建设的措施,旨在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建和谐的网络家园。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目标。建设法治中国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要求,也是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验教训。从根本上来说,法治建设离不开道德建设,而法治建设一旦离开了道德建设就会走上异化。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以道德建设为基础,推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吴灿新 《探求》2014,(1):9-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目标。建设法治中国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要求,也是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验教训。从根本上来说,法治建设离不开道德建设,而法治建设一旦离开了道德建设就会走上异化。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以道德建设为基础,推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叶国平 《社科纵横》2007,22(7):9-11
本文对道德舆论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进而从道德舆论的引导、控制、价值等功能的角度分析了道德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从道德舆论建设的原则、任务、重点和保障等方面论述了加强道德舆论建设的途径。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道德舆论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为任务,以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社会成员道德水准为重点,以建立健全道德舆论的实现机制为保障。  相似文献   

6.
马林刚 《社科纵横》2013,(4):152-154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学位授予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研究生当中各种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逐渐增多。文章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具体现象入手,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反思学术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应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许洪文 《社科纵横》2013,(2):231-232
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大学生成为接触网络较为集中、活跃的群体。网络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给大学生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伴生着一系列潜在的道德危机。本文在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阐述基础上,探究其成因,并从大学生、高等教育者和社会这三个角度提出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11):91-94
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私有制有助于催生道德,甚至认为私有制是道德的基础,仔细推敲,此观点是十分不妥的。私有制对道德建设并无积极意义,私有制与道德的关系应是道德有助于私有制健康发展,而不是私有制有助于道德发展。从长远看,国家发展,一定要把道德建设放在更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3):6-9
要正确理解德治的含义,德治的深层含义是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判断一个道德体系是不是优良,核心标准应是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人类的道德体系包括许多方面,但有三个关键支点:理性、诚信、敬畏;道德社会与法治社会是等价命题;如何建设道德社会,需要注重从多个维度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10.
姬兴涛 《社科纵横》2013,(7):109-112
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国面临着道德评价多元、道德行为失范、道德教育失语和道德监督机制弱化等诸多道德困境,因此,当前道德文化的建构应注重挖掘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基础,合理构筑道德文化的层次体系,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从而化解当前社会道德困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人立身处事之本。当今时代,道德也是生产力和资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道德;道德与社会进步以及我们的生活、工作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对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对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大有裨益;道德力在促进人自身的完善与人际关系和谐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推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家治理、防病治病及做人等方面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湘泽 《浙江学刊》2005,(6):196-198
道德责任意识,即道德主体对与自身特定的角色和权能相联系的自己在道德上的"份内应做之事"或"应当为没有做到份内应做之事所担当的道德过失"的自觉体认,它应当而且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自身所应担当的道德责任"是什么"的明确认知和判断,其二是对自身道德责任之"为什么"的深刻体认.加强道德责任意识建设,以道德责任意识的自觉来促成道德行为的自律,是当今中国公民权责关系状况、社会道德生活境况、道德推理方式特点和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现状条件下为更加富有成效地搞好公民道德建设所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好的一项突出任务.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5,(3):146-149
互联网的诞生催生了全新的网络文化型态,非中心主义、多元化、无终极目标的网络文化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道德相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文化中的道德权威,保障了网民确立自己道德追求的自由,利于防止各种道德强制、道德霸权及道德奴役等现象,但也带来无善恶、无他人、无德性的道德世界。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对善的坚守、自由的引导以及为他原则的提倡。  相似文献   

14.
网络应用中的传统道德遵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翔云  杨扬 《探求》2006,(5):69-71,63
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史论结合、古为今用的思辩方法,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方面的实证研究,探讨了现实与网络的关系,对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网络虚拟交往病症的根源来自于现实。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并反思传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学界对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大致有五条路向,即道德规范体系建设路向、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化路向、“个人美德”的诉求路向、道德建设的信仰致思路向和在道德与政治的相关性中探讨道德建设的路向。分而察之,五条思考路向都各有所得,也各有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其所得的同时克服其不足,为思考道德建设开辟另一条更合理的路向。“道德维系机制”概念的提出,即为了满足这一理论需求。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随着传统道德维系机制的解体,急需构建现代道德维系机制,使道德由外在约束和他律真正化为社会主体的内在约束和自律。  相似文献   

16.
姜岩 《社科纵横》2010,25(3):137-138,142
和谐道德建构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将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以和谐道德为动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高校在当前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也应将和谐道德的构建作为重点予以关注,并作为德育的长远目标、质量工程进行思考,更新道德观念,改变不合理不和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设计出面向现实、面向学生、面向现代化的理想的道德教育方案。本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立足点,从道德建设这一核心和根本问题入手,结合高校德育目前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探讨和谐社会这一新的背景下的高校和谐道德的构建途径问题,对促进高校德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品德的有利影响及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上交往是网络时代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一种新形式。大学生作为上网群体中的主力军,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交流信息、知识、思想和感情,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网上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方面的有利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永杰 《社科纵横》2010,25(7):127-129,139
道德可以分为显性的道德和隐性的道德,处在显性层面的道德对于道德主体来说,还只是外在的规范;处在隐性层面的道德则已经成为道德主体心灵深处的道德律令.道德内化就是从显性道德向隐性道德转化的过程.道德内化的实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道德主体对于道德规范产生道德情感,经过长时间的涵养实践,进而使得道德规范成为道德主体的道德人格.道德内化的实现是道德建设的关键,它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影响力,促使道德主体吸收外在的道德规范成为自己内心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9.
2007年的“两会”,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进行了高度的锤炼。对中国百姓来说,构建和谐社会显然比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更容易理解,也更有亲和力,因为在“大同世界”、“天人合一”、“和为贵”等中国传统经典理念中都能找到和谐二字的内容,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构筑和谐社会成败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作为群体道德、主导道德、公认道德的职业道德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道德从各方面主导着社会生活,职业道德是当前社会公认道德在特殊领域内的具体化,同时职业活动及其产品面向公众、服务公众,因而具有示范作用。职业道德的履行又是理论实践化的过程,所以道德建设具有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涉及面广、调节领域多样化,所以职业道德又是与经济建设紧密联系,与法制建设相配套的一个重要道德层面,所以将职业道德确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制度伦理与社会道德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仁武 《探求》2002,2(4):35-38,6
道德建设不能就道德论道德,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和巩固要通过制度的力量来调整和规范。制度伦理是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的统一,它是社会道德进步的基础。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道德“失范”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伦理环境的建设入手,制定并完善一整套能够有效约束社会成员的合理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