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洛陀经诗》不仅描述了壮族先人对人类产生、万物起源等诸多问题的看法,也描绘了壮族原始社会的风貌:壮族古代部落战争、壮族阶级社会的产生、壮族古代社会生产发展,是一部丰厚的集大成之作,为研究壮族古代历史、古代百越史、壮族古代文化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和学术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布洛陀经诗》虽是壮族宗教经文,但它在教导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的同时,还鲜明地表达了壮族先民用道德规范劝世谕人的思想;它用宗教的手段来强化道德观念,而它的主要内容又是脱离了宗教神秘色彩的古代壮族民间的传统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3.
壮族史诗《布洛陀》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把它译成英语,让更多的国外学者认识和了解壮族及其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壮族及其文化在国外的影响。本文拟从版本的选择、翻译的体制、翻译目的等方面对《布洛陀经诗》英译版本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壮族文人的形成及其近代思想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文人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它对壮族的进步和觉醒、崛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代壮族文人从为官到为学,从科举到新学,从入仕到入俗不断演变,成为壮族民族、民主变革的先声。近代壮族文人的民族性、家族性和平民性,是壮族文人的鲜明个性,它与其他民族的文人相比,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成为壮族不断发展进步和走向近代化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怀着十分欣慰的心情阅读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反映壮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布洛陀经诗译注》一书。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少数民族整理出版规则领导小组保存、发扬和整理、出版壮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项重大的科学成果。壮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壮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巨著的出版,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壮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对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斗争智慧,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本书的出版实在是广西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壮族人类起源神话有三种类型:洛甲创造人类神话;布洛陀、洛甲共同创造人类神话;伏依兄妹婚配再生人类神话。文章对壮族人类起源神话的发展、演变及社会科学价值进行多角度综合研究,认为壮族人类起源神话是包含了壮族先民哲学、历史、审美、道德观、原始宗教观等在内的原始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布洛陀经诗》虽然已超越"孤雌繁殖"的认识阶段,但却没有完全陷入男性"惟我独尊"的窠臼。其中关于男女祖神并尊的唱颂,以及对妇女地位和作用的某种肯定,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族性别哲学的精髓。这些思想是我们在寻求性别和谐发展之道时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人类经过长时间的社会生活创造出来的,能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壮族传统服饰作为一种壮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民族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服饰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该文分析了壮族服饰特有的纹样与色彩搭配,通过提取其中独特的元素以及图案构造,进行再创造,并将其与现代潮流相结合形成色调更加明艳、图样更加形象生动、视觉冲击力超强的新产品,更好地呈现壮族服饰的文化魅力,为壮族服饰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和发扬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9.
壮族图腾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壮族先民对土地的关怀。壮族的图腾文化具有多维度的特点,是壮族先民对大自然认识的反映,是他们尊重自然的体现。当前,如何进行发展转型是广西壮族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探索蕴含在壮民族图腾中的智慧思想、文化内涵,再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人类利用自然条件技术和手段相对有限的古代。壮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并不优越,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特别是在瘴气广泛分布的古代,在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的情况下,对瘴气的认识更是成为对壮族地区的地域和族群歧视。地理环境对壮族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布洛陀经诗》虽然包含"阴阳合德"等合理因素,但从其宗教神灵观的主要特征,以及在角色定位上的主导思想、在价值评价上的主流意识等方面来看,"男主女从"的等级特征都较为明显。这种等级观体现了壮族性别哲学和壮族传统文化的某些糟粕,是我们在寻求性别和谐发展之道时所必须给予剔除和扬弃的。  相似文献   

12.
嘹歌·贼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壮族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贼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壮族民间的一部叙事抒情长歌。它叙述了土司时代一位壮族男子被迫出征的战争经历和爱情故事,记述了土司制度下壮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平乱战争、风俗文化等,反映了壮族传统的思想性格。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贼歌》采用壮族情歌套路式的表现形式,将记叙和抒情结合为一体,语言生动,情感丰富,风格独特,堪称壮族民歌的典范。《嘹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的壮族民歌总集。本世纪七十年代,黄勇刹先生将《嘹歌》中长歌之一《贼歌》整理为民间文学《唱离乱》在《广西文学》上发表,引起了民间文学界的…  相似文献   

13.
《布洛陀经诗》包含着丰富的、独具性别特征的宇宙万物生成思想,即认为布洛陀和姆六甲作为“伯乜”在万物起源中有交感作用,在万物存在中有规范作用,在万物发展中有动力作用。“伯乜观”促使壮族哲学始终关注“对立而又同一”的问题,也增强壮族哲学和文化的性别意识,因此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杨翰卿  王曾 《民族学刊》2019,10(3):44-49, 115-116
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曾以古文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经学形式活跃兴盛于壮族先民地区,以董仲舒之学和以“统合儒释”为思想内容的汉唐儒学传播影响于壮族先民地区,以程朱陆王为主体的宋明理学浸润渗透于壮族先民地区,同时集中表现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这是我国历史上壮族先民在精神文化上能够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可资总结弘扬的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壮族史诗<麽经布洛陀>英译与研究"(200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重大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并就其翻译的策略提出若干建议.文章指出,中国典籍英译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活力,是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麽经布洛陀>(又称<布洛陀经诗>)等壮族典籍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英译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壮举.它翻开了壮族典籍以至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典籍英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将摸索出壮族典籍英译的规律,以指导壮族典籍的整理和翻译活动.基于对史诗的审度,文章还对经诗的翻译提出了"以诗译诗,打造精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布洛陀经诗》是壮族的一部宗教经典 ,是壮族民间多元信仰文化的总汇集。它不仅保留了壮族原始崇拜的真实面目 ,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神信仰 ,还具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并且渗透了阶级社会中的人为宗教信仰 ,糅进了儒、道、佛等宗教因素 ,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壮族多元信仰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5,489,630人。壮族分在的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区,为天下少有的奇景。壮族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百越”民族,族称来源于部分壮族的自称,这些自称如“布壮”、“布土”、“布侬”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1300多年前,壮族曾出现“土俗字”。著名的“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老先民的伟大创造。在广西北流出土的云雷纹大铜鼓,号称“鼓中之王”。壮族有著名的创世长诗《布洛陀》、英雄史诗《莫──大王》等。壮族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共1000种以上。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礼(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镶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相似文献   

18.
论壮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壮学是在“后轴心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文化中心主义”逐渐被打破,区域性、族别性研究蓬勃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壮学产生所依赖的学术基础是壮族研究。80年代以来,壮族研究成果的系列化和综合化,使学术界在壮族渊源、壮族文化的本质等根本问题上基本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壮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壮学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发散性,这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壮学的神圣使命是要促进壮民族的文化自觉,沟通世界人类。  相似文献   

19.
《布洛陀经诗》不仅是壮族麼教的一部经典代表,更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经诗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既来之于壮族人民的实践又渗透并指导着壮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它集中体现在解决以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冤仇上。笔者试图通过对壮族家庭伦理特质和伦理原则的挖掘,突出"家和万事兴"是壮族人民家庭和社会观念中最重要的主题及其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壮族干栏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壮族干栏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之一,它有自己独立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受到汉族民居文化的影响,又对周邻其他民族的民居文化产生过影响。通过对壮族干栏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综合研究,对于加深对壮族历史文化及其对丰富中华民族文化作出贡献的认识,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民居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壮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