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陶冶 《老年人》2014,(9):20-21
正悠悠万事,唯有"办队"记忆犹新:住在农户家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领导不时下队抽查:查饭圈子,查劳动纪律,查生产进度……若你擅离职守,"三同"不到位,生产进度没领先,公社领导则会"紧箍咒"念个不停,大会小会点名,搞得你头昏眼花、无地自容。当然,谁都不甘落后,都要千方百计把队办好。为免冗长,只讲1972年我在长沙县江背区梅花公社居家大队土地山生产队办队的一个故事,表达一番"办队"干部的  相似文献   

2.
正1969年10月,爸爸到郊区港口曹行公社民建大队参加"三秋"劳动。妈妈心急如焚,我决定利用休息时间去看爸爸。朔风凛冽的早晨,我带着不满五岁的女儿去爸爸所在的生产队。好不容易找到那个生产队,又有人对我说爸爸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我东寻西找,将近晌午时来到一块棉花地边,望见前方有一个老农正在摘棉花。老农白发苍苍,老态龙钟,动作迟缓。我放下背上的孩子,想问个讯:"喂,请问……"  相似文献   

3.
1973年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务农。下半年,公社人武部组织一年一度的基干民兵集训,大队民兵连长通知我们几个刚毕业的高中生也去参加,于是,我成了基干民兵队伍中的一员。当时的国防政策是“全民皆兵”,特别重视民兵队伍的建设。公社有人民武装部,大队有民兵连,农闲时组织训练,以提高全民的军事素质,应付突变的国际风云。  相似文献   

4.
黎洪涛 《老年人》2014,(4):24-25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临湘县文桥公社当书记。一天,我接到县委办电话,说县委书记董志文要来文桥检查工作。这是董志文同志到临湘工作后第一次来文桥,当天傍晚,我与公社武装部长前往小桥大队迎接,见面后向他简要介绍了公社的现状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2014,(4)
正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临湘县文桥公社当书记。一天,我接到县委办电话,说县委书记董志文要来文桥检查工作。这是董志文同志到临湘工作后第一次来文桥,当天傍晚,我与公社武装部长前往小桥大队迎接,见面后向他简要介绍了公社的现状和发展情况。第二天,董志文准备下大队调研,临行前他问我:"听说文桥是鱼米之乡,怎么餐桌上不见鱼呀?"我以为他想吃鱼,就说:"公社渔业资源丰富,下午就派人到渔场捞鱼。"董志文听后,知道我误  相似文献   

6.
黄运志(西林县县长)我是个苦孩子出身,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农村的活我从小能做,我能够起早犁耙好田,然后一个人一天插一亩田的秧。我做过生产队妇女队长、大队妇女主任,1980年  相似文献   

7.
1970年,我在大队小学当民办教师(湖北省裹阳县竹条公社上升大队)。那年头粮食紧缺,我们大队属产棉区,每年吃7个月的供应粮。供应粮按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比例而定,顶多每人每月30斤粗粮。这30斤粗粮70%按人头分,30%按工分分。我家人多劳力少,工分少,30%的工分粮每月顶多分到一半,粮食不够吃,只有买高价粮。  相似文献   

8.
1976年,我存咸宁县(现成宁市)教育局工作,被抽测到县农业大寨工作队,派到西河公社北洪大队第二生产队住队。在年初工作队员的集训会上,接受了再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任务。我是一个出学校门进机关门的干部,  相似文献   

9.
心系灾区     
覃鹏 《当代老年》2013,(12):30-30
1975年8月9日,湖北省长阳县部分地区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我带着宜昌地区粮食局机关的包德元、杨平两名干部赶赴长阳县,在长阳县粮食局业务股长覃道龙同志(后任县粮食局长)的陪同下,乘坐县内班车赶到受灾严重的鸭子口公社刘坪大队,调查了解灾情。两天后,我们又步行几十里路程,到高寒地区的火烧坪公社,调查几个大队受灾情况。  相似文献   

10.
1965年春节过后不久,江苏淮安县城郊公社闸口大队第五生产队突然收到一张从北京寄来的汇款单,金额是70元,“汇款人”栏里端端正正地写着“周恩来”三个字。  相似文献   

11.
曾道林 《老年世界》2008,(21):16-16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75年4月28日上午,闽西北山区的明溪县盖洋公社白岚大队,一对父子正肩扛着担架,抬着一个重病人心急火燎地往公社卫生院赶。  相似文献   

12.
1977年9月,某单位(注,因为是军事部队,要保密)在原随县城关镇西部城郊公社团结大队境内的东团坡、西团坡两座山岗上开山炸石,平整土地,准备扩建厂房。  相似文献   

13.
《中外书摘》2010,(5):32-35
时任陇西县委书记的张自强同志说:陇西县的农村改革(包产到户)是在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党委、政府领导百般无奈的情况下,1978年秋季首先在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秘密进行的。现在看,这没有什么,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有极大政治风险的。  相似文献   

14.
1973年我在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宝东公社乌兰大队当知青,这年12月份,领导决定让我们回天津探亲。那次回家途中所经历的真情故事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仍像电影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5.
我叫李安思,是湖南澧县车溪乡南阳村人,今年 56岁。我 5岁死了大姐, 6岁死了父母, 7岁死了二姐,是党和政府抚育了我这个孤儿。更不幸的是,我 14岁时,因病瞎了双眼。 31岁那年给生产队剁猪草,不小心把两个脚趾头剁断了。为了生计,我学做小生意,最开始是卖甜酒曲。有一回,我叫卖到了闸口乡,在路上与人碰了个满怀。正要责问,不料对方先开口说:“你没见我是瞎子吗 ?”是个女人的声音。我忙说,对不起,我也是瞎子。她不相信,用盲杖探着我的盲杖后才说:真巧 !接着我们就聊开了,她说她叫戴林群,就住在附近,并邀我上她家歇歇脚…  相似文献   

16.
1973年,我们天津知青11人来到天津蓟县刘家顶公社刘家顶大队插队落户。虽然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子苦涩艰难,可生性豁达的我,却以苦为乐。尤其是那头酷爱干净的"卫生"猪,至今令我忍俊不住。落户农村后,我们也买了一头半大小猪养了起来,打算养肥后卖掉赚点伙食补贴。没想到,却闹出了很多乐子。  相似文献   

17.
谈到记忆,民间常常爱用“过电影”这个有点特殊的词来表达。“这件事我记得很清楚,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电影天生就是记忆的艺术,人类发明电影,也许就源于内心深处对于记忆的迷恋。有一次,我读川端康成的小说,读到村庄里放映露天电影,电影胶片烧了起来,引起火灾。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电影的技术层面,很意外地得知:原来电影还会着火啊!记忆中看电影的经历,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历历在目,就像“过电影”一样。《三打白骨精》:记忆中的乡村露天电影小时候,公社有一个放映队,轮流到生产队来放露天电影。但离家20里地的煤矿好像比公社放映队来头…  相似文献   

18.
冒险吃面饼     
邢纪茹 《老人天地》2008,(12):38-38
有句俗话叫"冒死吃河豚",我没有这个体验,但在下乡插队时,我们与队里的知青却有过一次"冒险吃面饼"的难忘经历。1968年,我下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中和公社中和大队的姜家沟村。转年开春以后,天气真是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长得格外好。看着那一片片金色的麦田,村里的老乡和知青们都十分高兴,老  相似文献   

19.
我办黑板报     
1964年,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那时农村没有电视,没有广播,没订报纸。社员们每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只会埋头干活。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就产生了一个念头,自己是生产队的第一个高中生,应该在广阔天地有所作为,让社员们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于是,我找到生产队长,建议做一块黑板,我负责办黑板报。队长一听,直夸我这个主意好,高兴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20.
1970年11月份,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回商都县。因为妻子从高中毕业就在卯都乡公社当民办教师,所以我也就主动要求到卯都乡公社中学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