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乐天 《人力资本》2010,(1):26-31
11月27日,盛大旗下的华友世纪正式宣布与国内视频网站酷6网完成股权合并,酷6将所有已发行股本全部出售给华友世纪。苦心经营三年的酷6网一夜之间突然从视频行业“土豆、优酷、酷6”三足鼎立的态势中脱颖而出,不仅曲线实现了上市的目的,也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视频网站。  相似文献   

2.
小宝 《青春男女生.妙语》2010,(12):I0030-I0030
二十多年前,迈克尔·桑德尔在哈佛大学开设一门叫《正义》的政治哲学课。迄今为止,注册这门课的学生已经超过一万四千人。《正义》成为哈佛校史上学生最多的课程。去年,桑德尔的《正义》课被制成DVD正式出版。现在,去土豆、优酷等网站能看到十二堂课的完整视频。  相似文献   

3.
周五晚间档向来是卫视“大综艺”兵家必争的战场,这里往往聚集了各平台一个季度的重磅节目。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卫视却剑走偏锋,将以往在周日、周三播出的文化益智类节目《最爱是中华》调至周五晚间九点档,将第三季回归节目与《周末夜现场》、《爸爸请回答》等一起打造为2016年周五晚间大型益智合家欢季播节目带。  相似文献   

4.
在保罗·莱文森的著作《新新媒介》中,他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文章借用了其“新新媒介”的概念——它可看作是对目前国内以微博、博客、优酷视频等新媒介的总称谓,探讨了这些所谓“新新媒介”对人们交流和沟通方面的影响,以期有所收获和警示。  相似文献   

5.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掀起了一场“亲子综艺”风潮。纵观各卫视新一年的栏目规划,有消息称至少有24档亲子类栏目将相继亮相。随着社会各界关注度的与日升温,2013下半年,各卫视亲子综艺类栏目迎来了第一轮的爆发。  相似文献   

6.
80后党代表     
陈敏 《中国农村》2007,(12):20-21
“80后”首次引人注目,是90年代末以笔为旗迅速占领市场的郭敬明、张悦然、韩寒、春树等等,以其忧伤、灵动或者叛逆的风格,成为新一代文学偶像。《幻城》《葵花走失在1890》《三重门》,几乎成为青少年必读书目。  相似文献   

7.
《社区》2008,(5):19-22
郎朗,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青年钢琴家。他是第一位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中国钢琴家。他被数家美国权威媒体称做“当今这个时代最天才、最闪亮的偶像明星。”《人物》杂志称其为“将改变世界的二十名青年”之一。  相似文献   

8.
《新少年》2011,(6):12-13
亲爱的多多熊: 我觉得新的《新少年》很好,在新栏目里我爱看“心灵魔法石”,可是缺少了几个原先喜欢看的栏目了,比如“菜头与土豆”、“东东和贝贝”、“汪汪探长”“乐翻天”和“健康即时贴”。那些我喜欢的栏目再也看不到了吗?  相似文献   

9.
现在打开电视,即便不是“沙发土豆”的非电视迷也能明显地发觉,除了电视剧,最火的节目就是各种各样的“选秀”了,相对前些年盛行的“综艺”节目来说,“选秀”类节目最颠覆性的改变在于:再看不到明星们高高在上地作秀,平民观众的参与互动成了节目的主体。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到央视的“梦  相似文献   

10.
余玮 《中华魂》2013,(6):11-12
在那火红的年代里,我背诵过雷锋经典的名言、学习过((雷锋日记》、翻阅过《雷锋的故事》、看过黑白故事片《雷锋》、唱过红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收藏过连环画《雷锋》,也积极响应号召争当过“小雷锋”,作文里写过“心目中的雷锋叔叔”。雷锋在共和国的精神地平线上是个标志性的人物,穿军装、戴军帽的剪影是陪伴那个时代的很多青少年成长的永恒偶像,  相似文献   

11.
贝亚德丽采是现实与精神世界中但丁苦思苦恋着的恋人。但丁因为对她的爱而诱发了创作激情,又正是追寻这“爱”的创作使但丁崛起于文坛。贝亚德丽采是但丁树起的偶像,《新生》和《神曲》是但丁刻下的碑铭。在这偶像与碑铭之上,他袒露了自己钟情的精神之爱,并为此而感到富有充实、满足奋发,从中体味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13,(31):4-4
今年5月以来,山西省太原市在全市开展“每日四种蔬菜一元钱”(简称“一元菜”)活动。据悉,5月15日至8月31日,全市已累计销售黄瓜、西葫芦、莴笋、土豆等“一元”蔬菜1157万斤,直接让利百姓700万元。(《光明日报》10月11日)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强劲,现象级喜剧电影因其屡获成功的类型融合与拓展策略,成为支撑电影产业发展的主导片种。2021年春节档一部将挚爱亲情与搞笑喜剧深度融合的导演处女作《你好,李焕英》再度刷新了电影产业诸多数据高点。《你好,李焕英》将温情弥合的笑与泪用于拓展喜剧类型融合的边界, 在“贺岁喜剧”“无厘头喜剧”“黑色荒诞喜剧”等喜剧样式之后达成了“综艺小品拓展喜剧电影”的有机整合,将亲情伦理这一中国电影的传统叙事与搞笑小品融合为“含泪的笑”喜剧电影,使观众蓄积已久的内心情感得到双重宣泄和有效代偿。  相似文献   

14.
王燕 《今日南国》2007,(1):33-36
陈好,因主演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而一炮走红,轻喜剧《粉红女郎》则令陈好名声大震,从此她饰演的“万人迷”成为无数男性观众心目中的偶像。陈好主演的另一部轻喜剧《双响炮》也在全国浙入佳境。与日本流行音乐教父小室哲哉合作打造踏入歌坛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与宝岛台湾的影迷共进“爱的早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秀、敢做、敢表现的新版“万人迷”。  相似文献   

15.
土豆是我们最熟悉的食物之一,常见的有“凉拌土豆丝”、“土豆烧牛肉”和麦当劳的炸土豆条、土豆泥等。在土豆真正的故乡——南美洲秘鲁的山区里,土豆的品种更是多达3000余种。  相似文献   

16.
聚焦“30+”中青年女性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试图打造一个不被年龄、身份等既有规则限制的全新女团来探索女性更多的可能性。该节目在宣称为女性争取权益、强调其主体性的同时也伴随着将女性主义塑造为讨好观众的策略以消费女性的争议。本文从“权力套装”的符号策略、“雌雄同体”的叙事范式以及“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商业文化等角度探析该节目,指出其蕴含的女性主义探索的努力及其局限性,并分析这种造成这种“不彻底的抵抗”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于冰是张欣小说《最后一个偶像》着力塑造的一个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都市女性偶像。在于冰的身上 ,杂糅了现代意识和传统道德。对于冰形象的着力塑造 ,正表明了作者小说创作中挥之不去的偶像情结 ,即在偶像的塑造上眷念传统美德 ;在文本写作上因袭传统表现手法 :多元、线性、象征 ;在叙事话语上崇尚传统审美趣味 ,拒绝“身体写作”  相似文献   

18.
“《曲苑杂坛》不搞商业包装。”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导演兼主持人汪文华此话说得底气十足。面对形形色色游戏栏目的蜂起和老牌综艺栏目变与不变的两难,汪文华表示不“跟风”,将一如既往忠实于《曲苑杂坛》的宗旨,忠实于喜欢这个栏目的观众。 《曲苑杂坛》一没有大把地投钱,二没有时下的演艺“大腕”们的出场帮衬,汪文华凭什么女口此底气十足?凭的大约就是屡屡出奇的新招,还有那个走马灯似的不断引起喝彩声的“新人俱乐部”。《曲苑杂坛》一个月一期,露面的机会不多,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存在着“追星族”、“超女热”等大众性娱乐狂欢,再加上消费主义格调的影响和感官体验的流行文化渲染,更是对偶像的痴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青少年则在偶像崇拜中占了绝大多数。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的《我是你的粉丝——透视青少年偶像崇拜》一书,  相似文献   

20.
法国中世纪英雄史诗《罗兰之歌》将法兰克人的对手撒拉逊人(穆斯林)塑造为“偶像崇拜者”,这样的写法其实是对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深度误读.这些误读一方面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大多数欧洲人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无知和敌意,另一方面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欧洲基督教会内部关于圣像问题的神学论争.该诗将撒拉逊人塑造为“偶像崇拜者”的潜在动机与目的,是用文学手法来证明基督教骑士对穆斯林发动暴力征伐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