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皎然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僧和诗歌理论家,其在创作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诗式》一书,不仅总结了唐代诗学理论,还对诗学精神的转型进行了探讨,成为唐代甚至整个诗歌史上一部具有系统性和深刻性的重要诗学论著,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对于这样一部堪可与《文心雕龙》相媲美的  相似文献   

2.
南朝诗歌的艺术走向,以秀句、秀象、秀境的形成为典型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其概括为“句之独拔”、“象之卓绝”、“境之浑融”,这一理论表述与创作实践的相辅相成,是对南朝诗风新动向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诗学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日本诗歌在奈良时期受中国诗学及唐代诗歌影响草创发端,以《古事 记》、《怀风藻》和《万叶集》等为代表的日本古代书面文学均有受中国古代诗歌影响的明显痕迹。这些诗文集大约产生于 公元8世纪左右,当时正值中国唐代诗歌的繁荣时期,也是中日文化交往的鼎盛时期,很多日本学问僧来中国旅居学习, 并将唐宋诗引入日本,从而促进了日本诗学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考察16世纪文艺复兴诗学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真实关系,对于重新审视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欧洲诗学理论大多表面上强调复归亚氏《诗学》,其问题框架、术语范畴甚至一些显白说法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亚氏《诗学》,但实际上对亚氏《诗学》进行了误读式的重构。这种重构大体可归结为:以自然创造论取代行为摹仿论;以双重目的论取代目的等级论;以道德感化论和生存感觉论取代灵魂净化论;以形式整一论和情节丰富论取代行动统一论;以诗歌至上论取代诗歌哲性论。以此方式,16世纪文艺复兴诗学背离了古典诗学,开始走向现代诗学。  相似文献   

5.
王渔洋诗学在《四库全书总目》诗学批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集部中引述王渔洋之说多达二百余条,其许多诗学观点都与王渔洋诗学有密切的关系。《总目》第一次站在学术史和清代诗歌史的高度,对王渔洋诗学进行全面的总结,指出了其以“神韵”为核心的诗学理论诞生的历史必然和时代意义,分析了王渔洋诗歌的渊源所自、创作特征和末派流弊,并对王渔洋、赵执信的诗学论争进行了评述。分析《总目》诗学批评与王渔洋诗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总目》诗学批评与清代诗学思潮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子昂在我国文学史上、至少是在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为其他诗人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地位,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向被公认为唐代诗歌革新理论的一面旗帜;《感遇》三十八首及《蓟丘览古》,上继阮籍《咏怀》、左思《咏史》,一扫齐梁、初唐绮艳柔靡之习,也为唐代诗歌革新提供了一些创作实绩。他的诗虽确如皎然所说,失于“复多而变少”(《诗式》卷五),甚至还不妨说有点泥古的迹象;但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也毕竟还是从一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寓革新于复古的弯弯曲曲地前进的意义和趋向,  相似文献   

7.
以往人们大多认为白居易的讽谕诗不具有可歌性 ,但相关资料表明 ,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具有非常明确的入乐意识 ,并形成了以“诗乐合一”为特征的诗学思想。充分认识这一点 ,对重新解读白居易《与元九书》、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独特诗学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重视诗歌入乐的创作追求 ,对白居易讽谕诗审美特征的形成也有不可忽略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的诗学理论,它要求诗歌创作抒发诗人的性情,并通过“比兴”表现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杜甫更强调诗人的内在复杂情感与外在景物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杜甫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兴寄”说.即在注重诗歌社会价值的同时,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秋兴八首》正是杜甫“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9.
朱熹的《诗经》阐释兼会经学、理学、文学,以“义理”和“得性情之正”为前提,其所引发的诗学问题对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产生了影响。它的具体表现在:“淫诗”说客观上意识到《诗经》中男女恋情诗的存在,在“淫诗”说背景下对孔子“思无邪”的重新阐释,有助于《诗经》阐释中读者主体地位的形成;以《诗》说《诗》,重视《诗》的“熟读涵詠”和“兴”的体验方式,丰富了《诗经》文本的文学内涵,也突出了诗歌涵养人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诗经》“六义”的辨识和以“文势”论《诗》,体现出“自觉”的文体意识,影响到后世诗学“辨体”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韦庄编选的《又玄集》是唐代晚期重要的唐诗选本。《又玄集》体现了韦庄具有明确的编辑思想,以"清词丽句"作为选取对象,所选诗歌符合其诗学主张。韦庄在选诗的过程中注重不断创新,有意识地通选整个唐代诗作。诗集的编选也体现了韦庄具有较强的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中充满着密集的丝绸物事,丝绸物事与他诗歌当中的女性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丝绸在其刻画女性的外在形象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描摹人物的居住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大量丝绸物事入诗是温庭筠形成"绮艳"诗风的重要原因。丝绸物事与温庭筠的作品形成的密集交融可以从社会及个人两个方面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12.
孙光宪的词创作在晚唐五代词坛是很有特色的,其最大的艺术特征便是洋溢于其中的勃勃生机。这一特质使得其词作无论是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极富个人风格,并给北宋词坛以一定的影响。在遣词造句方面,孙光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虚词、叠字、象声词及俗词的运用上;在布局谋篇方面,孙词中“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艺术特色在很多北宋词作中都能看到;而孙光宪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取得的成就更是给北宋的一些词加以极大的启示。因此,孙光宪在唐宋词发展史上应占据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被人所喜爱并广为传颂,上白宫廷,下至市井街头。在诗歌创作中,他力求明白晓畅,老妪能解,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平易浅切。本文主要讨论白居易平易浅切诗风的具体表现,形成的原因和对他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振振堂诗稿》的艺术成就,其七言古风大有李太白遗风;七言律诗饱含杜少陵、李商隐余韵;钟云舫的“新乐府”诗焕发出白居易的风采;其“无题”诗与李商隐“无题”一脉承传;钟云舫七言绝句有李白七绝的韵味;七绝“咏史”与杜牧七绝“咏史”神似.钟云舫一人而兼唐诗几大巨擘绝技.另外钟云舫诗歌长于抒情,善用比兴,又远宗“诗骚”,熔《诗经》的写实与《楚辞》的浪漫于一炉.钟云舫诗歌还长于铺叙,爱用典故,杂糅先秦两汉散文大师笔法,从而形成钟云舫诗歌独特的艺术个性.钟云舫还不愧为内地“诗界革命”的先驱,为旧体诗的通俗化、白话化、大众化,努力创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宇文所安是著名的美国汉学家,他凭借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与热爱,以及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精彩的研究成果。《初唐诗》即是一例。作者通过宫廷诗这一线索,对初唐时期近百年的诗歌发展,作出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虽以《牡丹亭》著称,但从其一生的文学活动来看,应是一位诗人。因此,其"四梦"具有明显的诗作特征,在内容上,秉承了自娱言志的传统,表达了其在不同时期的人生观与社会观;在艺术上,为显示才华,语言典雅华丽,长于"辞"而短于"戏",具有案头化倾向。从明代沈?、冯梦龙的《牡丹亭》改本,一直到清代叶堂的《纳书楹四梦全谱》、钮少雅的《格正还魂记词调》、《缀白裘》所收的艺人改本,皆为"四梦"在舞台上的演出与流传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朱熹对历代诗歌的批评包括三个重点对象:选诗(先唐诗)、唐诗和宋诗。其论诗范围已涵盖到当时为止的全部诗史。朱熹特别重视选诗,认为选诗是后世诗人应该仿效的典范。他最早对陶渊明诗的平淡风格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对于唐诗,朱熹强调应以李白、杜甫为典范。他肯定李、杜诗中遵循选诗法度的、风格平正稳健易于仿效的部分。他虽然最为推重先唐诗自然朴素的风格,但并不一味的厚古薄今,对唐、宋的主要诗人多有肯定。朱熹的批评含有针砭当时诗坛风气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中叶后,朝鲜朝著名的“三唐诗人”——白光勋、崔庆昌、李达翻然改道而学唐,使得“宗唐”成为诗坛主流。白光勋的绝句具有盛唐风韵,尾联多散句单行,三四两句构成转合,他还善于借鉴盛唐诗人融情于景,言在意外的手法;其咏史绝句具有中、晚唐风味,内容取向上,类似中唐刘禹锡,着眼于现实,艺术手法上,类似李商隐,主意事,不主情景;其歌行在内容取向上,类似初唐歌行,大都写女子闺情、边塞、歌咏文人的高风亮节等。另外,其诗歌创作并不仅仅限于宗唐,其五言古诗具有魏晋风范;其歌行的体式特征类似南北朝及隋代的歌行,用韵上,则类似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韵律特点。其诗歌存在模仿的弊病。  相似文献   

19.
浅析唐传奇梦幻手法在汤显祖“四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梦作为人表达愿望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之一,自古以来,被作家们以各种方式借用,以表达自己的意愿。"临川四梦"也是如此,同样表达了汤显祖的艺术追求。他在借鉴唐传奇的梦幻手法时,能继承并创新,将那些与自身情感相关的事物入梦,在梦中演绎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使得艺术创作与梦紧紧地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中岛敦生平与创作有三个特点 ,其代表作《山月记》与中国唐代传奇小说《人虎传》比较 ,两者有六大不同点 ,主人公李征的形象有一定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