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宋史·儒林传·朱震传》载:“陈传以《先天图》传(种)钟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领程颐。”(《宋史》见于《二十五史》)《太极图》推演宇宙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而这个推演图式的思维方法就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思维翻版。此外,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设定“太极”这个本体范畴时,从表象上看也是推衍《易经》,而实际上是在思维的方法论上承继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因为,《易经》从先秦历经魏晋走向宋代,已经是经学玄…  相似文献   

2.
张荫麟认为,周敦颐的太极是形而下的气,故能动静生阴阳,而朱熹以形而上的理来解释周子之太极,其动静生阴阳就解释不通;两人的太极观有着根本不同,朱子的注解遮蔽甚至扭曲了周子《太极图说》的本义。贺麟坚决批判张荫麟的这一看法,他认为朱子之注使得周子思想更加豁显明朗,两人的太极思想无实质性差别,以“理”诠释太极,是对周子思想的顺势发展。贺麟借助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及布鲁诺的理神论思想来诠释太极动静问题,认为太极、理、神是一体的本体性存在,是至善与价值的源泉。在贺麟的诠释中,太极之理、神是“造物”,为形而上,而阴阳五行为“物造”,为形而下,理、神有能动性,但其动静非经验层面的动静,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不动的推动者”。贺麟以其深厚的西学素养和理学的内在觉解,对周、朱太极思想作了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发展。贺麟超越了传统上很多儒者对朱子学的理解,也比牟宗三认为朱子之理只是“存有而不活动”的“但理”更为高明。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藏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本文试图用哲学范畴中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来分折太极拳运动的技理及其发展,以利于我们认识掌握太极拳,并努力推进其快速发展。 每一个民族哲学思维的发展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中国哲学中辩证法尤其显得早熟,它无形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素有“哲拳”之称的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拳理、技艺,更富含深邃的辩证法,太极拳讲究神形一致,内外结合,身心俱修,它绝不是单纯的形体运动,而是一门集调身、调心、调息于一体的运动,蕴藏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因此,从哲学角度研究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及发展有其可行性。 一、太极拳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关于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规律。 中国太极拳是以《周易》哲学思想为根据,通过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拳艺的。“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其义理联系起来说,就是统一体(无极)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太极)。换句话说,互相对立的双方因一定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太极本无极)。其一定的条件说的是互为存在的条件,无独有偶,成对存在。如:动静,虚实,开合,刚柔等等,互生互灭,世界恒动,因此,对立的阴阳双方始终存在着互相  相似文献   

4.
周敦颐是宋时理学的开山鼻祖,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太极图说》中用图画的形式扩展开来展示宇宙万象图景,使人们更易于理解“无极而太极”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本体这一命题;《能书》中用“神”这一概念,顺理成章的解释了“太极”本身阴阳动静的原因;而心性论中所说的“诚”,修养论中有关孔颜乐处的论述,更是当今社会所缺失并大力倡导的。  相似文献   

5.
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开章首句就是“无极而太极”。“无极”和“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范畴。最早使用这两个范畴的并非周敦颐。但是,对于周敦颐的“无极”、“太极”两个概念的解释,古今学者从来莫衷一是。为了向前辈和同人学习,在此谈一谈自己的浅见,希望得到同行者的指教。 在探讨“无极”、“太极”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之前,应该首先弄清《太极图说》是否是周敦颐所作。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就有过争论。陆九渊在给朱熹的信中说,梭山认为《太极图说》“疑非周子所为”,如果确系周敦颐的著  相似文献   

6.
论《周易》宇宙观的生成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宇宙观的核心范畴是阴阳,阴阳之间的相互运作产生宇宙万物。用《系辞传》的话说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这一生成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我们认为,它大致经历了四种存在形式,即交、感、化、革。1.交《周易》首《乾*坤》二卦,《象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能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资始”是资乾以为始,表明乾还不是始;“资生”是资坤以为生、表明坤还不是生。《易纬·乾凿度》云:“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独阴不成,孤阳不生,“阴阳相合,而生成之道存…  相似文献   

7.
陈抟继承了《易传》的“太极”说,在其《无极图》、《易龙图》、《先天图》中,第一次把无极作为道教哲学最高范畴,与太极并列使用,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衍生。陈抟融合易老,无极-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对道教哲学之宇宙生成论富有创新性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其宇宙生成学说不仅为道教“以易解老”打开思路,而且给宋明理学以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8.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泉。探讨《易经》由太极而阴阳四象,由四象加一画而成八卦与由太极而阴阳直接化生八卦,再由八卦迭加成六十四卦的逻辑演变道路,以及揭示其中"道立于二,以阴阳为本;物成于三,以三极为用;三生万物,以变易为动"的"一分为三"思想。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新学的建立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首先,从王安石对太极、道、天名异而实同的规定、道的特性界定可以体认出其哲学逻辑结构是太极、道、天→阴、阳、冲气→五行→人物的模式;其次,王安石从天道下行人道、从人的性命安顿体认出性命之理和道德之意,在对孟子、荀子、扬雄、韩愈四子人性善恶之辩缺失分析之后,提出与礼乐结合并当于理的情之发动;再次,王安石提出新故相除说,不仅明确万物运动变化的趋势,亦是其变法的理论支撑。王安石的性命之理、道德之意为理体学的开创起着推动的作用,其《三经新义》亦开出转训诂之学为义理之学的先风。  相似文献   

10.
孙奇逢是身跨明清两代的著名心学大师。其思想造诣颇深,而犹精于《易》学。他深刻地理解“《易》以道阴阳”(《庄子·天兀》)的根本思想。如说: “《易》以道阴阳”。其理止此矣,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读易大旨》卷三。以下引此书,仅注卷次) “《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不幽明、死生、鬼神之理而已。(同上)这就是说,“道”是“一阴一阳”,是“幽明、死生、鬼神之理”,外此,将无处寻“道”矣。他从“一阴一阳”中发现了世界本质,如曰: “《易》有太极”,乾坤之生生而子息者是。(同上)这就是说,所谓“太极”,无非指“乾坤之生生而不息”罢了,“而实非另有一物立于两仪器象之前也。”(同上)“太极”不离两仪四象,是犹“形上形下不离形字”(同上)的  相似文献   

11.
《孟子·尽心上》中"万物皆备于我矣"一句,历来或被恶意曲解,或被不自觉误读。《孟子》中,"万物皆备于我矣"下连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它讲的并非物我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意识与物质关系等哲学根本问题,而是讲人身具备万物所有的优越条件能通过思想意识修养进而达到更高一层(仁)的精神境界问题。该句不能解释为"天下万事万物都在我心中具备",也不能据此一语而给孟子冠以哲学上主观唯心主义等具贬义之词。  相似文献   

12.
南宋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韶二弟兄之间,围绕《太极图说》一文与周敦颐(字茂叔,学者又称濂溪)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太极图说》中,有“图”与“说”两部分,“图”称《太极图》,“说”的部分是对《太极图》所作的文字说明。陆氏认为,《太极图》与“说”部分之首句“无极而太极”中的“无极”一词,均是道家的,所以,《太极图说》“疑非周子所为。不然,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意即《太极图说》起码不能代表周敦颐的成熟思想。而朱氏则认为,周敦颐“不由师传,默契道体,建图属书,根极领要”,把“图”与“说”都看作是周敦颐的创造,视《太极图说》为周敦颐整个思想的纲要。由此,他否认文中有道家的东西。双方之辩,书信往复,训诂考证,“几近万言,亦可谓无余蕴矣”,但谁也没能说服谁。后之学者,“宗朱者诋陆”,“宗陆者诋朱”,遂成千古疑案。 其实,正如黄宗羲所说,朱陆“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于《太极图说》,“所争只在字义,先后之间,究竟无以大异也”。他们的政治伦理观是一致的,所争是无谓的。考这种无谓之争产生的根源,笔者认为,实基于双方都处在“儒与道不能相通”这一文化误区之中。正是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使他们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天人心音论──音乐存在方式观李曙明天,乃宇宙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之自然存在。可谓音乐存在方式之根。天,法永恒自然之大道,易演太极阴阳之二气,构运分合五行之材质,映化生成:相对四维之时空,幽灵隐秘之量子,周复旋转之星系,争辉叠璧之日月,静动焕绮之山川,春华...  相似文献   

14.
周敦颐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其主要著作是《太极图说》和《通书》:前者249字,分上下两段,上段为字宙论,下段为人生论;后者又名《易通》,40章、2832字。这是两部饮誉中外的哲学名著,但其中却也有着许多极有价值的心理思想,值得认真研究。 形既生矣,神发如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太极图说》)这话有两层意思。分号前是说,形体具备以后,心理就随之产生了。此种观点并非周氏首创,荀子就曾说过“形具而神生”的话;但问题是,他作为统治中国达八百年之久的理学开山,对这一自先秦以来就论辩不已的问题,作了总结性发言,也不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荀说出现以后,《管子》的整理者刘向又明确地提出了形神并立的二元学说:“凡人所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以为人,”(《管子·内业》)这里所说的“精”,并非作为大脑功能的非物质性的精神,而是一种物质性的所谓精气。  相似文献   

15.
目前哲学界对《内经》所蕴涵的辩证思维的研究还是十分薄弱的。《内经》在通过五行说来阐释其整体观时,利用它的医科学的实践基础,大大深化了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提出了“动而不已”这一精彩命题,并归纳出“物生”与“物极”两个反映不同变化形式的重要哲学范畴;《内经》凭借医科学的实证性优势和中医思辨性特色,建立了阴阳和谐理论,探究了阴阳关系的具体形式,使中国古代阴阳学说达到前所未有的精深程度。研究其辩证内蕴对于思考和解决当前科学与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易》把天、地、人并列力宇宙的三项基本事物,其中人处于中心地位。人类和万物由天地产生,普遍具有天地的结构特点和主从关系。天地、万物的结构是阴阳平衡的,这为发展总体上的阴阳平衡奠定了基础。爻、体、卦,万事万物,都是平衡时通而静,不平衡时穷而动。动是为了变通,变得通了就会静。这是一种平衡哲学,也可以叫重生主义,对人类活动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太极图说》对中医学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周敦颐《太极图说》思想出发,探讨其对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影响,阐述宋明理学与中医学之间内在的学术联系。认为《太极图说》是朱丹溪“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明代温补学派“命门学说”的学术之源,开中医学探求生命本源的风气,是“太极命门”的立论根据。研究《太极图说》对于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之与"两个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并无哲学,中国哲学是“五四”以后在西学研究与裁剪中国思想中建立起来的。这种否定中国哲学的倾向有普遍性。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一书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作之一。其书把中西“哲学”彻底对立起来,中心是论证中国思想是“内在宇宙论”、“反向性思维”、无超越观念、无形上思想、无“两个世界”思想。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通过对孔子“天论”、老子“道”的思想及宋明理学的具体分析,指出“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道象帝之先,自古以固存,独立不改,周行不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太极”与阴阳不离不杂等命题,亦是“两个世界”的思想,只是讲法与西方不同。  相似文献   

19.
陈抟继承了<易传>的"太极"说,在其<无极图>、<易龙图>、<先天图>中,第一次把无极作为道教哲学最高范畴,与太极并列使用,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衍生.陈抟融合易老,无极-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对道教哲学之宇宙生成论富有创新性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其宇宙生成学说不仅为道教"以易解老"打开思路,而且给宋明理学以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20.
胡煦是清初易学大家,其易学的基础是太极本体论.太极本体论主要具有两方面内涵:太极之本体义和太极之发用义.就本体义而言,胡煦强调了太极为万物之所由以生,太极不可以有、无论,太极有发用之能的意义;就发用义而言,胡煦强调了作为流行之太极的阴阳动静和作为在人之太极的性等观念.另外,胡煦视野中的太极与理、心、气三概念都有所区别,显示了与理学、心学、气学相较而言胡煦太极本体论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