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两《唐书》中记录了姚崇与张说、刘幽求、郭元振等官员关系不协,并认为这是由姚崇权谲的品格造成的。不过这些官员在睿宗朝大多曾是宰相,手握行政大权,郭元振、王琚还手握军权。玄宗即位后,姚崇成为宰相,主宰了玄宗朝初年的政治走向,而这些大臣一个个先后离开了中央政坛。姚崇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玄宗初年稳固政治局面的需要,是为了清除睿宗在政治上的影响。处于特定的政治环境,姚崇用非常手段保证了玄宗初年政治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郭元振是初盛唐之际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颇有成就的诗人。其人在青年时代志趣高远,任侠使气,颇具传奇色彩。武后朝到睿宗朝时期,郭元振对巩固唐王朝西北边防、发展各民族友好关系有过重大贡献。在玄宗挫败太平公主的斗争中,郭元振对于维护国家安定,诛灭太平一党,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元振的诗歌成就主要在咏物诗。他的咏物诗与同时代其它诗人同类作品相比,有鲜明特色。他的咏物诗几乎篇篇有所寄托,突破沉闷的形式主义诗风,重新发扬咏物言志传统。不仅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还用于讽刺社会丑恶的现象,形象鲜明,含义深刻,对后来的柳宗元,白居易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同仁对唐朝前期的政治进行了很多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太宗、武则天和玄宗三个时期,而对于中宗、睿宗时期,则很少有人涉猎。其实,中宗、睿宗时期的历史虽然很短,但这一时期的政治变化却异常复杂,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而且,摘清这一时期的历史变化,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玄宗盛世的出现。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对这一时期政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孙延政 《东岳论丛》2024,(3):107-116
公元712年,唐睿宗在一年之内亲祀南、北郊,这种行为在整个唐代仅此一例。其中,与亲祀南郊同月进行的还有亲祭太庙、亲耕籍田,这与贞观三年、永徽三年祭太庙—祀南郊—耕籍田的亲祭模式一致,折射出睿宗意图将本朝与武周至中宗这一时段划分开来,恢复贞观、永徽故事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在睿宗登基后的一系列重大政治改革中亦有体现,虽然在他执政中后期出现了恢复二陵名号、加则天谥为帝的事件,但这并未改变“走出后武则天时代”的历史趋势。亲祀北郊的背景在于,为患多年的东突厥于此时向唐朝请求和亲,睿宗认为自己施行的保守对外政策已获成功,边境问题已经解决。改元“延和”则代表着他期盼在未来,唐朝与周边民族尤其是突厥的关系能够继续保持缓和。  相似文献   

5.
翰林学士在唐代政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封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必然产物。从玄宗朝设立到晚唐,它对当时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在不断取代中书舍人权力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制举,作为将"举士"与"选官"相结合的特科,它的逐渐确立和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与唐代铨选制度的完善大体是一致的,更能体现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精神和原则.本文通过唐初、高宗武则天时期、玄宗时期及安史之乱以后至文宗大和二年四个阶段的考察,分别论述唐代制举的科目和地位,并结合唐代政治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分析制举在唐代的动态发展,以及制举在大和二年废止的背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要讨论的唐代权力集团的层次,是以掌握政治权力的大小和距权力中心的远近为标准来划分的。唐代的政权,与所有封建政权一样,遵循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原则,皇权无疑居于政权的核心位置。它所包括的范围,本文准备将其称之为一级权力圈,亦即唐代政权中的第一个层次。在皇权之下,唐代政权从官职的观察上,又可以得到几个不同的层次,依次分为二级权力圈、三级权力圈等等。处于唐代政权不同层次上的统治群体,就以这些层次为标准形成了唐代统治集团中的不同阶层。这是一种按政治意义划分的阶层,与通常按社会经济状况划分的阶层并非一个概念,但它将有助于我们从各个方面考察唐代统治阶级内部构成和变动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冯金忠  郝黎 《河北学刊》2001,21(1):108-111
"出将入相"是初唐重要的政治现象,玄宗以后盛极而衰,在其中李林甫只起了很小或者说暂时的作用.它是唐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气转变的必然产物,是从武人政治到宋代文人政治格局的必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李隆基和盛唐书法文化武原盛唐时期,书法文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本文拟从政治文化学的角度,论述玄宗李隆基与盛唐书法文化的关系。一李氏皇族有热爱书法的传统。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无一不笃好书法。高祖、太宗、高宗“翰...  相似文献   

10.
甲申政变,亦称“甲中易枢”,是发生于1884年4月8日的清军机处大改组事件。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五大臣,全部被罢黜。随之推出个新军机班子。这次政变震惊了朝野,有人将它与辛酉政变并议,视为“二十三年中两大变局”。刘厚生先生在《张謇传记》中提出,“罢斥恭王”是“那拉氏、醇王及李鸿章三人合作的”,认为李鸿章参与了甲中政变(以下简称“刘说”)。笔者对此实难苟同,试以管见相辩。 一 甲申政变是慈禧和醇亲王奕譞合谋的产物。权力转换,是其易枢的根本动机:一方面为慈禧和奕訢之间,围绕着谁控制皇权问题,明争暗斗长达20余年,以后者被彻底剥夺了政治权力而了结;一方面为奕譞受慈禧拉拢怂恿,自恃父以子贵,与奕訢的分歧激变成谁掌握枢权的同根相煎,结局是奕譞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11.
唐代君权与皇族地位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高祖、太宗朝,君主通过提高皇族地位来巩固政权、加强君权;高宗至玄宗朝,君权与皇族地位之间出现裂痕,皇族地位的提高会影响、甚至威胁君权。为了加强君权,君主采取措施限制皇族的发展,导致皇族地位的降低。中唐时期,君主为保证自身权力继续削弱皇族,加强了对皇族、尤其是储君的监控。讽刺的是,君主倚重身边的宦官实现对朝政的控制,最终却导致权力的失控。主要表现为:储位之争发生了重大变化,储君废立由君主家事逐渐变为禁中事;君权由扩张转向衰微,皇族也更加衰落,对中晚唐政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初唐诏令引《诗》与经学地位升降有密切关系。高祖崇经,其诏令引《诗》亦颇有深意;太宗继续巩固经学地位,其诏令引《诗》更以服务现实政治为目的;高宗及以后数朝,经学地位有所下降,诏令引《诗》多乏善可陈;睿宗时境况略有回升,为玄宗时经学复兴作了很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3.
多事四夷是唐玄宗的一贯思想,“伐叛怀服”是其思想的核心,“蛮夷戎狄,殊方异类,重译而至者”是其理想境界。与“伐叛”相比,“怀服”观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更有积极意义。当然,在唐玄宗时期,也不乏多事四夷思想的反对者,韦凑、姚崇和宋等人都或明或暗地反对过唐玄宗的多事四夷思想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14.
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地缘和血缘紧密结合为特征的政治生态环境之下,孝成为中国古代最原始、最稳定的文化基因之一,既是伦理道德范畴的价值准则,又是社会政治领域的行为规范。胡汉混血的特殊家族背景和登基为帝的庶子身份,又使唐玄宗对其尤为推崇。他亲为《孝经》作注阐释孝理,把“孝治”思想上升为重要的治国原则,以孝驭官。通过对官僚阶层进行孝道规范教育,维护和传递以忠孝节义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文化,实现和巩固政治秩序的和谐和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军 《晋阳学刊》2012,(2):125-130
元结撰《大唐中兴颂》,歌颂了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的中兴业绩,并以微言揭露了玄肃之际政治变局的真相以及肃宗之不孝玄宗,元气淋漓,韵致深沉,是一首包含贬天子之微言的颂体诗。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采取左行正书以隐喻和宣示孝道之义,配合《大唐中兴颂》贬天子之不孝,气势磅礴,章法奇特,是一篇创造性的微言书法。二者为一创作整体而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6.
"七月七日长生殿"的"长生殿"是否指骊山所建"长生殿",骊山所建"长生殿"为专用神殿还是李、杨在华清宫的寝所,"长生殿"是李、杨寝所的专用名称还是唐时"寝殿"通称,存在较大争议,今<长恨歌>选本不少注为骊山所建"长生殿".考相关资料,骊山当时确建有"长生殿",但此"长生殿"极不可能为李、杨寝殿.据两唐书、<资治通鉴·唐记>等统计分析,唐时"长生殿"应为尊者、逝者"寝殿"通称,有颂祝、祈祥之意.<长恨歌>当是借用了唐时尊者、逝者寝殿可称为"长生殿"的流俗,以"长生"暗示两情长久的强烈愿望,并以"长生"愿望终遭无情毁坏,构成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7.
郭执桓是清乾隆中期的山西诗人,与朝鲜诸多文士有“澹园联唱”之谊,扬名海东。朝鲜诗家欣赏其人品、学问,并称赞其诗歌“清虚洒脱”,有李白之遗风。郭执桓在中国并不是有名的诗人,而朝鲜诗家对他却颇为赏识,与当时中朝宗藩体系的稳定、两国文人交流的频繁有直接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清代中期两国诗歌交流的深入和繁荣。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在比兴寄托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比前代诗人有很大发展,所以在唐代格律诗中大量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而且通体专用比兴,力求寄意的深隐与情味的隽永。李商隐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的创新方面,卓然自成流派,其诗从情意、辞采和声韵等方面表达了诗的艺术特点,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整个传统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唐朝前期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李渊的初步筹划、太宗的"大跃进"、高宗的务实调整、武则天的人为限制以及玄宗前期的真正繁荣五个阶段。唐朝教育的所谓"繁荣"更多的是一种政策上、制度上规划出来的繁荣,是纸面上的设想,而非生活中的实情。唐朝教育对中国教育之所以影响深远,更多的是因为其在制度上的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漳州的首任刺史,陈元光针对自己施政平台的特点,选择并贯彻推行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措施,取得了治理漳州的巨大成功。他是初唐杰出的政治实践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