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待春,广东省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东外语学会会长。已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个《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等,主编《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研究》等问:桂诗春先生,从一些资料看来,应用语言学在世界上只有不过90年的历史,发展却十分蓬勃,而在国内,贵校在这方面的研究是走在全国前面的,特别是以您牵头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点,集中体现若你们在这一学科方面的研究实力。您能否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你们这个博士点建设的情况?在学科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答:可以的。我们广东省外语外贸大学从1978年开始建…  相似文献   

2.
皮朝纲 《云梦学刊》2005,26(3):143-144
生态美学学科在我国只有近十年的历史,而将生态美学与禅宗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乃是做一项发他人之未发的开拓性工作。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邓绍秋的新著《禅宗生态审美研究》,就是这方面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的话     
根据我现在掌握的资料,最早在标题中使用生态美学这一术语的是约瑟夫·米克(Joseph W.Meek-er)的论文《生态美学构想》,该文发表于《加拿大小说杂志》1972年第2期。大约20年后,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生态美学,并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中发表了数量可观的学术论著。回顾国际生态美学将近40年的研究历程,笔者感到最大的遗憾是缺乏起码的中外学术交流:尽管我国学者一直重视引进和借鉴西方学术成果,却对西方生态美学缺少了解,以至于国内许多学者一直误认为生态美学是我国学者所首创;西方学  相似文献   

4.
评朱光潜关于美学对象的论述阎国忠(一)在我国,美学对象问题是50年代之后才提出来的。朱光潜于1960年写了一篇《美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美学?》,算是对这一问题的正式回答。这篇文章,先是介绍了苏联美学界的各种观点,接着引用并分析了马克思在1857年至1...  相似文献   

5.
美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曾是很热门的学科,但很快就归于沉寂,进入研究的低潮。在这片沉寂之中,杨曾宪研究员以其《审美价值系统》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试图开辟美学研究的新天地,寻找生机。这是作者继《审美鉴赏系统模型》之后的又一力作。这两...  相似文献   

6.
朱者师,据我所知,您在“文革”前大学毕业以后,并没有从事美学研究,您研究美学是从1978年考取蒋孔阳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开始的,至今也不过二十来年,却在文艺学、美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表了200多篇文章,撰写、主编和翻译了二十多种著作,成为国内知名的学者。过去讲家学渊源,现在讲学术上的承传关系,您能谈一谈蒋孔阳先生的指导与您在学术上成长的关系吗?在蒋先生的指导下,主要学习西方美学,蒋先生要求非常严格,使我受益匪浅。蒋先生教学生的方法是重视练基本功,读书强调看原著。比如黑格尔的《美学》,我前后…  相似文献   

7.
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相似文献   

8.
国内国外学了十几年经济学,讲台也站了几年,深感一部好的经济学教科书的可贵。一部好的经济学教科书应该是什么样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如果换一种问法:哪些教科书是好教科书?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将是相当类似的。以下三种肯定会被认为是最好的:小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萨缨尔森的《经济学》。那么,这三部教科书有哪些共同特点呢?首先,这三部教科书都是在经济学经历了大分化、大发展之后出现的,都重新界定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重新构造了经济学的结构和体…  相似文献   

9.
何江宁 《阴山学刊》2009,22(3):5-13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美学”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等自身规定性的跨世纪之争,促使我们不得不追根溯源,追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Alexander Gottlieb)和由他首创的作为学科名的Aesthetica(埃斯赛迪卡)。如何认识和评估鲍姆嘉通对审美研究的贡献迄今仍在争论之中,这源于以下问题始终未能被澄清:鲍姆嘉通以Aesthetica的名义试图指代的究竟是怎样一个理论研究领域,这个领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体现在什么地方以至于它有资格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此学科所对应了生活实际的哪一个领域、指向了人类生存的哪一种维度?美学如何和艺术哲学以及文艺理论相区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必须考察鲍氏在埃斯赛迪卡暨“美学”学科建设上的始初意向,即在其博士论文和理论美学文本中对Aesthetica及其他相关概念所作的规定;以期厘清一些和“美学”自身规定性有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态美学在学理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得到初步的建构。当然,生态美学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憾,主要表现在生态美学的主导话语形态还没有确立,生态美学还没有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抓手。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时代背景,加强系统的理论建设,挖掘、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加强中西对话。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上海社联副主席蒋孔阳先生的美学吸取众家之长,卓然为一大家。 前年蒋先生的文集《美在创造中》出版后,近期《蒋孔阳文集》、《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卷》、《美的规律》、《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人是世界的美──蒋孔阳美学文选》五种著作也已经或将要陆续出版。这为全面研究蒋先生的美学思想提供了条件。 当我们即将跨入新世纪之际,学习蒋先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系统研究蒋先生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多方面的贡献,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老师,您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又是国内最早一批的文艺学博士,还是文艺学学科领域的第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请您谈谈您当年是怎样选择进入这一学科研究领域的●我在四川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时选择美学为未来人生的立足点,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那时置身在全国性的美学热大环境中。刚进校时,文艺理论还深受文革时期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余毒影响,思想僵化,墨守成规  相似文献   

13.
张光明 《殷都学刊》2000,(4):101-102
由宣兆琦研究员和李金海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齐文化通论》,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齐文化研究力作。该书分上下两册,含绪论、三编,凡18章,计81万字。《齐文化通论》的开拓性就在于:该书的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当代文化学理论,自觉地把齐文化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从而使齐文化成为一个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全书的立意看,《齐文化通论》的作者自觉地把齐文化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作为一门学科,它必须有自己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终结”前的赘语──向杨曾宪、陆梅林诸先生请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十分赞同杨曾宪先生在《关于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兼向陆梅林、朱立元先生请教》①一文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在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中,随着陆梅林先生《<巴黎手稿>美学思想探微──美的规律篇》②一文的发表,特别是对《手稿》中关于两个“尺度”与“美的规律”一段论述的重译与辨折,“国内学者继续从‘两把’不同‘尺度’角度对‘美的规律’推演的努力,可以从此终结”了。然而,这并不等于同意为“终结”论打上句号的一些“盖棺论定”性结论。现求教于杨、陆两位先生和广大读者、研究者。众所周知,《1844年…  相似文献   

15.
陈学明: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拥军(以下简称马):陈老师,在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您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您是如何看待国内学界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的? 陈学明(以下简称陈):实际上,国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有许多成果的,我不过是起步较早,又一直坚持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而已。 马:您能否把国内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概况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陈:90年代初以来,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国内学界坚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6.
季芳 《云梦学刊》2010,31(3):96-99
陈诚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兼评“新实践美学论”》一文中,主要对当前国内实践美学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质疑:一,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实践美学.盲目套用西方现代理论。“是将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马克思的实践观混合形成的一种四不像。”二。新实践美学对“实践”层级的划分.将“实践”泛化。“实践的层次划分赋予了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意识以实践的功能和实践的向度,事实上是脱离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和实践观,  相似文献   

17.
胡老师,我拜读过您不少的著述,很受启发,同时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讨教。您的论文《从政治上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大问题》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作为上海理论界获得此项奖励最年轻的作者.您当时的心情如何?您怎么想到要写这样一篇论文呢?我是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期间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获奖消息的,当时除了兴奋,还有远在异乡听到母亲声音的温馨。十分感谢有关领导和评审专家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因为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是很不容易的,在复旦大学这也是头一次。我当时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讲政治”的…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一年四月号《学术月刊》发表了拙作《伦理美学》,其后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在《文汇报》上发表了《大力开展伦理美学的研究》,接着一些社会科学刊物也陆续发表了关于伦理美学研究的文章。这是一种很可喜的现象。但伦理美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究竟能否成立,它的基本范畴规律究竟是什么,当需作进一步的论证。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再谈点意见,希望能有助于这一新学科的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这一学科已得到国内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同,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兴领域,对我国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建设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这一领域在学科定位、理论构建、人才培养、力量整合等方面还有待于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0.
王磊 《江淮论坛》2012,(5):84-89
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不仅关系到对该学科的性质、内容构成、学科定位等的认识.而且还关系到该学科是否能成立的大问题。对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回答,背后潜藏着各种各样的本体论预设前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美的本体问题就像恒星世界中的一个缠绕难解的“双子”结构。当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已成为国内美学界最流行的观点,用“审美活动本体论”来转换“美的本体论”已成为国内各主流《美学》教材的通行做法。这样的观点恰恰是预设前提的传统思维模式的典型表现.是在相应的美的本体观念作用下对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错误认读,也必然会遮蔽对美的本体阐释的多种可能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