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郁达夫小说的性别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之缺失是郁达夫小说的永恒主题 ,它表现为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冲突 ,其部分原因在于郁达夫及其小说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文化意识。它具体表现在由男性视角对女性的聚焦与变异而生成的女性意象中。郁达夫小说的女性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妖女型 ,玩弄男性 ,而行为意志不可捉摸 ;其二是天使型 ,其特质是“纯洁自然” ;其三是圣母型 ,其特质是“博爱”。这三类女性意象表现出郁达夫小说复杂的性别文化意识 ,既表现为现代人道主义对女性的理解与尊重 ,又传承着传统的性别意识 ,潜隐着父系文化的男权本质  相似文献   

2.
从性别立场出发,对张欣的都市小说进行解读,认为在她的都市小说中凝聚了很深的女性情结,体现了作者作为女性对同类的终极关怀,是作者性别意识创作的自然体现.  相似文献   

3.
女性的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新时期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和女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性别意识是基于女性主体性地位与反思传统的性别秩序并强调男性女性具有相似的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种性别平等意识,性别意识是建构平等的性别秩序的重要基础。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模型对性别意识视角下的中国女性政治参与意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参与意识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的政治参与意识较弱;性别意识对女性的政治参与意识有显著影响,即性别意识越强的女性其政治参与意识越强,性别意识越弱的女性其政治参与意识越低;年龄、政治面貌、自评社会等级均对女性政治参与意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受教育年限则对女性的政治参与意识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革命+恋爱”系列小说,深刻呈现了她此期创作探索的矛盾现象:努力表现时代“革命话语”,却不时遭遇潜在“性别话语”的干扰,导致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背反。体现在:本意作为被改造者或受教育者塑造的女性形象,结果却高扬女性主体意识;多重叙述视角的交替运用凸显了作者的性别意识与性别立场;对“革命话语”的表现程度与情感态度也目性别意识与性剐立场的渗透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丁玲创作探索的得/失对日后女性解放与女性写作发展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性别意识的阐释出发,辨析了女性意识与性别意识的不同,强调了性别意识对女性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原理来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的写作,特别是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心理.作者认行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是充分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它们与社会客观文化现实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的反思和性别意识的觉醒等社会心理、性别意识的层面上,系统地剖析孟悦与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一书,作者赋予陈旧文本以新的哲学思考,动摇了以往对女权的历史意识、男权的价值标准等问题的认识。同时在历史的大背景上建立了女性文学的历史框架,界定了女性文学的历史观和现代观,体现了对父权制统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的解构力。  相似文献   

8.
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小说,常常在价值取向和艺术思维两方面呈现出漠视女性主体性的男性中心意识。在天使型受难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巴金赞美盲目从夫、泯灭女性主体意识的封建妇德;在圣女型革命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巴金把女性抽象化为男性精神拯救过程中没有女性生命实感的革命符码、性别符码。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暴露出了中国现代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在性别观念上现代性不足的致命缺陷。《寒夜》等后期小说中,巴金克服了这一缺陷。  相似文献   

9.
铁凝小说中体现着她的生命美学观与性别意识,同时在生命美学视域下其性别意识有着显明的嬗变轨迹。20世纪80年代的萌发期,铁凝展现女性自然的生命之美;90年代前后的发展期,凸显女性强烈的性别意识与生命需求;新世纪前后的深化期,表现着超越性别的生命意识。同时,嬗变原因在于个体生命意识与性别意识的互认相长,社会集体意识与性别意识的变化影响以及女性作品的互证促进性别意识的发展。铁凝小说性别意识的变化凸显着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张扬,梳理其性别意识的嬗变表征及深层原因,对研究新时期以来女性作家创作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后疫情时代生命与性别主题的探讨,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天津、山东、河北等省市1 200名知识女性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与自我效能感对其退休期望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进一步探索研究发现,社会性别意识对退休期望有直接和间接的预测作用。在间接途径中,通过社会性别意识的中介作用,用自我效能感对知识女性的退休期望进行了预测;在直接途径中,通过社会性别意识直接预测了知识女性的退休期望;社会性别意识和自我效能感越强的知识女性越愿意选择晚退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的中国妇女观--对《大地》三部曲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赛珍珠是鼓吹妇女解放的先驱者之一.<大地>三部曲描写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妇女在解放道路上所取得的进步和她们自身思想的变化历程,反映了赛珍珠的中国妇女观.赛珍珠大体上把中国妇女分为传统妇女和现代妇女两类,并揭示了她们不同的主体性.她赞美传统妇女的传统美德,但更珍视现代妇女的现代美德.正是后者指引着中国妇女解放的方向,体现了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论清末女子留学日本的起因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女子留日是甲午战后民族救亡运动的产物,又与进步舆论的呼吁和男子留学的推动密切相关。留日女子是中国女性走向世界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也是中国女性由传统步入现代的先行者;她们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新形象,促进了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价值意蕴丰富而深刻。他认为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学校本原之本原,兴女学具有“开民智”、“争平等”、“生民利”、“宜家善种”、“造就新民”等多重价值。惟有通过新式女子教育,才能培养具有“民德”、“民智”、“民力”等素质的女“新民”。在他的女子教育思想中,将“女德”与“女红”、“启蒙”与“救亡”、“立人”与“立国”、“小我”与“大我”、“实然”与“应然”、“经济独立”与“人格平等”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镜花缘》与《红楼梦》两部古典名著中塑造了众多的才女形象,体现出鲜明的才女意识,且其才女意识的基本内涵都是对女子读书的肯定和对女性才学的赞赏。透视两部名著的创造人,李汝珍与曾雪芹的才女意识在写作目的、才女之才的内涵等处有着共同特征,并由他们进步的妇女观所决定。但是,由于两人在生活阅历、知识修养、治学兴趣以及对科举制度认识等方面的不同,两部名著所昭示的才女意识在立足点和为女性所设定的读书目的,以及女子才学内涵的侧重点上也存在诸多的差异:《镜花缘》主要表现为其读书吟诗、民间百戏与音韵学知识;《红楼梦》则表现为其诗才、绘画才能以及理家之才。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作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最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不仅倾注了对广大妇女命运、地位的深切同情,更重要的是他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视角,来考察和思索妇女问题,并身体力行,以禁缠足、兴女学等践行作为女性解放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力倡女性的解放,塑构女性话语权,开启了一代女性运动新风!  相似文献   

16.
在<奇异的插曲>与<悲悼>中,尤金·奥尼尔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表达了对充满母性情怀和奉献精神的女性的赞赏,同时就两性关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不满父权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和压迫,但并不主张女性为反抗压迫而凌驾于男性之上,他所期望和欣赏的是和谐的两性关系.奥尼尔虽受父权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以传统的妇女观来评价女性,但他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女性的生存现状.对女性的不幸境遇充满同情和理解,因此仍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7.
向警予深切同情中国广大妇女的悲苦地位 ,积极投身到为妇女争取自由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她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揭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主张妇女解放运动同国民革命运动相结合 ;高度评价劳动妇女在妇女运动中的主力军作用 ,积极倡导知识妇女与劳动妇女相结合 ;呼吁妇女团结 ,主张建立统一战线和加强妇女组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妇女的参政水平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拥有了欧美国家妇女争取了上百年时间才获得的政治权利。近一、二十年来全球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女性参政群体的崛起,但是中国妇女参政发展却显得相对缓慢,中国妇女参政中出现"职务性别化"、"权力边缘化"倾向。究其根源,我们发现西方女性参政权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妇女自下而上的漫长的女权运动,而在中国,妇女参政权的获得更多是源于政府鼓励和制度支持,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而实现。  相似文献   

19.
阴霾天空下的向日葵——东北女作家的隐喻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女性进行隐喻性书写是中国文学传统之一。在形形色色的对女性的隐喻中,写作者始终把女性置于男性的价值建构之中,体现出男性文化的规范与品位。东北女作家在对自我的隐喻中打破了把女性与自我隔离开来的传统的隐喻形式,返回女性本位立场,从而照亮了被遮蔽几千年的女性体验。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的女性思想是他思想中最有光彩的部分之一。他的女性思想从最初的关心同情妇女,进而发展到"女性的发现"和女性性解放。周作人的女性思想既是时代和个人经历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又与日本和西方外来文化影响有关。他关于女性性解放,个人觉醒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至今仍不失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