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唐语林》记载:有个深得唐玄宗欢心的“方伎供奉”,他的女婿王如泚参加科举。他就请求玄宗开恩帮着女婿及第(录取)。玄宗答应并命令礼部:科举考试须取王如泚及第。试后,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如泚进士的情况报告给宰相。宰相问:“他的文章能达到录取的标准吗?”侍郎如实回答:“介于及第与落第之间。”于是,宰相说:“那就不能让他及第。科举是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宰相否决之后告知皇帝,玄宗只好取消成命。  相似文献   

2.
在漫漫两千年的专制社会里,对官员的选拔,除去众所周知的科举和卖官以外,其他选官法也五花八门,其中荒诞不经令人啼笑皆非者不胜枚举,套一句时谚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里仅举数例,聊作读者茶余饭后的谈资。  相似文献   

3.
何菁 《人才瞭望》2009,(11):106-106
中国科举起于隋唐。从一开始,科举制度设计就趋于严谨,“一切以程文定去留”,明代更是推出标准化的八股文。防范舞弊措施之严密,更是到了穷尽一切手段的地步。有人将科举考规总结为七句话:“锁院(提前封锁考院和出题考官)以防漏题,搜检以防夹带,监考以防偷看,糊名誊录(考卷上交后,由专人誊写再送阅,  相似文献   

4.
“文盲”一词在以往很长时间内都被解释为“不识字的成年人”。我国曾轰轰烈烈地开展过“扫盲”运动,而“扫盲班”的基本任务就是教会人们识字。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仅仅能够识字已经远远不够了。1965年,在经济发展和已经逐步来临  相似文献   

5.
刘吉斌 《人才瞭望》2007,(10):16-16
作弊与反作弊,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博弈甚至斗争,恐怕会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尤其是在人事工作中的作弊与反作弊,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尖锐。始于隋朝、终止于晚清的科举取士,有多少人因作弊人头落地,直至一二品大员,但可悲可叹的是仍有不少人“前仆后继”。雍正继位合法性问题,这也是历史上人事方面的一大悬案。更遑论古代山高皇帝远,有多少朝廷命官赴任半道上被偷梁换柱,抛尸荒野。[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宋朝初年,赵匡胤及其继承者吸取了唐末五代地方藩镇割据、中央大臣擅权的教训,为保国家的长治久安,防止赵宋政权成为继后周以来又一个国祚短促的朝代,他们非常注意上层建筑的建设,中央官吏和地方主要官吏的选拔任用,皇帝一手操纵。宋代官吏主要通过科举取士、门荫补官、纳米撮官、流外出职、从军补授等方式遴选或任用。其中最足称道之处,即以科举为正途,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公平竞争,从社会底层选拔“寒俊之士”,以充实官僚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这在历史上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录用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是我国封建王朝为选拔官吏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代始至清代止,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开创了我国公开、平等取仕的先河,井影响到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公务员录用制度,也部分体现了科举制度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科举是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考试。过去人们习惯于把高考和科举相比较,现在看来,时下大热的公务员考试与科举似乎更为相近。步入仕途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仅做官做到丞相这  相似文献   

9.
许多年来学术界时洪秀全的研究大多持肯定的态度,研究的方法注重脸谱化。翻阅出版的有关资料不难发现,对青少年时期的洪秀全总是以“才学优俊”加以概括,而对封建科举制则加以全盘否定。近年我带着这个重大疑惑搜寻有关信息,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洪秀全只是在他居住的附近村子里学习优秀而已。“才学优俊”是洪秀全村里的人对他的评价,而当时他所在的村子里又能有几个读书的呢?可见他“优俊”的范围之小。洪家是从广东梅县迁到广州附近的花县落户的客家人,家境的贫穷迫使全家人把希望托付给了成绩稍优秀的洪秀全,洪家也尽最大的努力积蓄供洪秀全读书,但科举之路时洪秀全却是十分不平坦的。1827年15岁的洪秀全第一次去广州参加科举考试,他失败了。1836年他又一次去广州应试,也失败了。当1837年25岁的洪秀全第三次去广州参加科举时,他的心再也承受不住失败的打击。极度的刺激使他悲愤交加,猝然病倒,于是雇了一乘小轿把他抬回了家,这一病就是40余日。  相似文献   

10.
陈峰 《人才瞭望》2013,(3):92-93
中国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是在宋朝,因为不仅规模之大、制度之严远胜前代,而且影响之大也最为突出,特别是还没有产生明清时期过多钳制思想的消极作用。两宋三百多年间,宰执大臣几乎都出自有科举背景者。宋朝科举出身的文官士大夫在政坛居于绝对统治的地位成为官员队伍的主体,而门荫出身者与军队武将的影响力微乎其微由此造就了突出的文治的时代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科场如战场,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自然也有人愁云惨淡万里凝.多位历史名人都曾名落孙山. 贾岛落第留下传世《下第》诗 但凡考试,就会有“金榜题名”,也会有“名落孙山”.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曾有不少“落第者”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因而成就了一世英名. 唐代诗人贾岛,早年出家为僧.据说在洛阳时,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作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相似文献   

12.
在国外住店     
“君怡” 外国的星级饭店大多是连锁店,连锁店中最高级的大概要算是“GrandHyatt”,中文译成“君怡”。中国深圳有一家“君怡”分店,北京还没有。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旅店也因贵客临门而提高身价。“君怡”来的都是贵客或是半个贵客。“君怡”的英文是“Grand Hyatt”,英文名字还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中文译名就风雅了。“君”是“君子”的简称,而“君子”也作“贵人”,在古汉语中指贵族和做官的人。苏州城中有一处精致的林园叫“怡园”,是主人怡然自得地方。“君怡”、“君怡”,“贵人逍遥自在”的地方,那还…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实行教育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为扫除文盲,全国进行了扫盲教育和识字运动的实验和推广。同时,工农速成中学也成为工农教育的开展基地。  相似文献   

14.
“是”与“不是”■张珍国有“是”与“不是”■张珍国一首歌为《故事里的事》其中的几句歌词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事,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然而,绝非故事里才有“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  相似文献   

15.
这位名叫“认真”的网友可真称得上是个“幸运儿”,骂了政府官员,还得了2000元,这种“美事”,到哪里找去?关键是,他过去耿耿于怀的糟心事,也通过这网上的发帖一骂,很快得到了解决:被污染的河水经过治理,彻底变清了!而此前,他也有过多次反映,怎奈环保局一直都在应付,每次拨打什么“政风热线”,工作人员都拖拖拉拉,半天才能到现场,而那时候,被污染的“黄水”也已变清了。所以,过去几年的问题反映,如果没被当作谎报军情,起码也都成了耳旁风。谁能够想到,他绝望后的痛快一骂,居然产生了奇迹。不仅骂出了效率,而且骂出了效益。可见,这“骂”,有时候也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既要遵循新的方针、政策和理念,也有必要借鉴历史经验。通过对解放初保定市北市区扫盲运动的系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给当前的扫盲及其他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教风建设,恒久的话题 人才培育和选拔机制一直是一个国家精英人才循环的重要制度,我国古代的科举选拔、民间私塾等不同类型的育人制度,实现了当时社会制度下各种治世人才的培养与输送。  相似文献   

18.
《人才瞭望》2009,(5):21-21
我国古代有避讳的习俗,通常,老百姓需避皇帝和皇亲的名讳。例如,“秀才”这一名词,昔时因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遂避“秀”讳而改称“茂才”,这在古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避讳的方法通常是将需避的字采取缺笔、空字或改字。避讳现象在医药用语上也时有出现,有些中药名或方剂(汤头),也因为避讳而“改名换姓”。这是我国古代的陋俗,也是我国特有的“皇权威慑综合征”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9.
如同勇敢、坚韧、好学、谦逊等优秀品质一样,忍耐是人才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同时忍耐也是人才赖于成长的基本功。“忍耐”一词中的“忍”字,按照字的写法是“心”上立着一把“刀”,自然,心是很痛苦的。而“忍耐”一词的意思,就是耐得住“忍”,也就是耐得住心上的痛...  相似文献   

20.
谢宪 《人才瞭望》2009,(6):106-106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