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仙居花灯素有"中华第一灯"的美誉,仙居花灯起源于唐朝,伴随着明清时期制灯技艺的日趋成熟而得到快速的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文革、破四旧等历史原因,仙居花灯制作一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仙居人民开始怀念起热闹喜庆的元宵灯会,在仙居县政府、文化局和民间老艺人的共同挖掘下,仙居花灯才得以重放光彩。本文就仙居花灯的历史起源进行简要追溯,同时就仙居花灯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2.
《民族论坛》2013,(5):51-53
正遗产发现地:麻阳苗族自治县花灯戏,是湖南地方小戏剧种,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在湖南,它主要包括以平江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以嘉禾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和以麻阳为代表的湘西花灯戏。湘西花灯戏的前身是"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湘西花灯戏首先出现在今麻阳、凤凰一带,后逐渐流传到整个湘西地域,并影响邻近的湖北、重庆、贵州等省市的  相似文献   

3.
秀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地处渝湘黔三省市交汇处,风光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以他们勤劳与智慧,纯朴与力量,创造着新的生活。秀山是全国著名的花灯歌舞之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名扬中外的《黄杨扁担》名歌,原本就是地地道道的秀山花灯歌曲。秀山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起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民间深深扎根,广为流传。秀山花灯旋律婉转动听,舞姿优美抒情,生活气息浓郁,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曾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各种文艺调演,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  相似文献   

4.
金陵 《民族论坛》2004,(8):44-44
张家界花灯是一种非常有趣、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性小戏曲。每逢春节,张家界各乡各村的花灯队伍便云集城镇,登台演唱,引来千百群众围观。台上演员全身投入,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掌声不断。花灯在张家界如此深得人心,魅力无穷。那么,它是怎样在该地生根、发展并壮大的呢?  花灯艺术扎根张家界,成为张家界人人喜爱的传统小戏。笔者以为:辰溪县是花灯从四川传入张家界的通道之一。清道光元年《辰溪县志》载:“庆元宵,有采茶歌及川调贵调之属,其词俚鄙,操土音。”这种在元宵上演的音“土”词“鄙”的川调贵调,与四川花灯极为相似。辰溪县…  相似文献   

5.
台州仙居,名山秀水,蕴含了大量的古老岩画.2002年首处小方岩岩画被发现后,近20年陆续发现新岩画,总计约3000平方米.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岩画群,做好考察工作刻不容缓,以便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为此,中国·仙居岩画研讨会于2014年召开,全国各地岩画专家赶赴仙居,对仙居岩画的整体风貌和具体图纹进行了考察、整理、分析和断代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岩画保护和内涵释读方面的建议,可谓是仙居岩画迄今最全面最新动态的考察、保护、研究三方面的现状阐述.笔者参与会议全程,并担当笔录工作,意在为仙居岩画留下朴质的一手综述资料.  相似文献   

6.
秀山,位于渝、湘、黔、鄂4省(市)边区结合部,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居住在这里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文化艺术极为丰富,尤以秀山花灯最受青睐。秀山花灯,是一门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戏表演为一体,并以打击乐器、琴弦乐器为伴奏的综合艺术。源远流长秀山花灯秀山花灯,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明、清,发展于民国政府提倡的“新文化运动”,辉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秀山花灯的原始名称叫“跳团团”,属土著人祭祀歌舞的形式。清代“改土归流”、“赶苗夺业”后,大量的汉兵汉人从江浙湖广一带迁居秀山,高度文…  相似文献   

7.
台州仙居,名山秀水,蕴含了大量的古老岩画。2002年首处小方岩岩画被发现后,近20年陆续发现新岩画,总计约3000平方米。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岩画群,做好考察工作刻不容缓,以便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为此,中国·仙居岩画研讨会于2014年召开,全国各地岩画专家赶赴仙居,对仙居岩画的整体风貌和具体图纹进行了考察、整理、分析和断代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岩画保护和内涵释读方面的建议,可谓是仙居岩画迄今最全面最新动态的考察、保护、研究三方面的现状阐述。笔者参与会议全程,并担当笔录工作,意在为仙居岩画留下朴质的一手综述资料。  相似文献   

8.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6,7(2):74-84,123-126
选择学术反思的“小角度”,简明回顾、辨析重庆秀山花灯传承保护十年(2005-2014)研究成果的内在学术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四部学术专著《中国花灯论文选》、《秀山花灯文化生态的考察与思考》、《从文化特色到经济特色——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开发调查》、《灯神乐舞——秀山花灯人类学研究》的学术意识、理论依据、逻辑理路等方面展开阐释.作为民俗类国家级“非遗”秀山花灯传承保护的核心学术问题,就是基于文化经济视域,秀山花灯本体“灯体艺用”与“艺体灯用”对立观念整合的学理阐释、秀山花灯文化基因活态传承与市场利用具体路径的探讨.应该高度重视,秀山花灯作为中国花灯本体研究的“这一个”案例,及其成为国家级“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田野调查点研究的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 土家人跳花灯,唱小调,伴着音乐,踩着鼓点,边唱边舞,优雅风趣,多姿多彩。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一到傍晚花灯队就打起灯笼,敲响锣鼓,走村串寨或登门到户进行拜年活动。花灯队每到一处,首唱《观灯》,祝愿人们新年吉祥、百事如意。继嗝《道贺词》,向主人道贺新喜,行拜年礼。再唱《开财门》,祝贺主人家业兴旺,恭喜发财。后唱《祝寿歌》,祝愿主人家的老人健康长寿,儿孙团圆。离开时,主人家会高兴地给唱花灯的人打发赏钱或赠以香烟水果。于是,又有了《谢主》一节。正月十五晚上要举行送灯烧灯仪式,一年一度的新春花灯活动到此结束。  相似文献   

10.
彝族花灯曾在彝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政府开始将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永宁村考察看,彝族花灯正是在政府的大力扶助下,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特点,并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鸟中之王,是集众多动物于一身的神鸟,象征吉祥和永生。在中华民族悠远灿烂的文化中,它与龙并驾齐驱,世代被人们敬仰和崇拜。100多年前,湖北郧县的地方文人和民间艺人根据史书记录、民间传说与想象,扎制出精妙的凤凰花灯。此外,艺人们还编成了独具特色的"凤凰灯"民间花灯舞。然而,随着家族观念的淡化,演艺人员的岗位流动,现在演出团体、演出活动越来越少。上世纪70年代郧县约有30多个表演班子,而现在只有6个,并有逐渐萎缩的可能。2005年年底,郧县向国家文化部推荐"郧阳凤凰灯舞"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与探讨了重庆市"秀山花灯"仪式艺术的表征性、隐喻性和功能性意义,认为通过对仪式艺术形式及内容的解读,可以直接进入仪式表达的核心,进而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艺术来传递思想、表达意义以及仪式艺术场域的形成与宗教意图间建立的连接。  相似文献   

13.
花灯二人转,顾名思义,即由二人表演的跳花灯形式。它分男角和女角。男角,又名丑角,亦称花子或赖花子;女角,又名旦角,亦称花妹或幺妹子。过去受封建旧礼教的影响,传统的旦角多是男扮,新中国成立后才改为女扮。它的名字过去也并不叫二人转,而是经历了从“跳团团”到“门斗转”再到“二人转”的漫长过程。“跳团团”源于秀山土著民族的祭祀歌舞,他们在祭祀活动时,围成圈跳动,故而得名。唐宋时期,土著先民进京纳贡,不但观赏了京城的花灯盛会,也带回了皇帝赏赐的精美花灯。因此,在以后的祭祀活动中,他们把花灯高挂于祭祀堂内,围绕花灯欢舞。随着…  相似文献   

14.
一台以《花烛夜》、《师生情》、《年关宴》为主要戏目的花灯戏,正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紧张排练,这是为11月上旬即将召开的全国秀山花灯论坛献演准备的。秀山因花灯而扬名,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秀山花灯以歌舞为主要表演形式,融百戏、礼乐、纸扎艺术和宗教、民俗为一体,这一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一直保留着原始宗教特点和表演习俗以及以歌舞为主体的“跳团团”等艺术特色,全县,有以清溪、溶溪、龙池、洪安、梅江为代表的6个地区风格流派。秀山花灯起于唐,兴于宋,明末清初时开始有掌调师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15.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21,12(3):29-36, 97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立足于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应用,重视日常生活化“接地气”的交往功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落脚点在“交”,即“相互交汇,有所接触”的“交往”。这样通过“民族群体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常生活的应用理解,阐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的核心要义及其逻辑起点。风俗习惯在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与传承,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活动。重庆国家级民俗类非遗的秀山花灯,当代以来舞台化精品打造历史经验收获不少,但我们可能更应注意的是其民间交往功能存在的问题,政府主导的秀山花灯春节“跳花灯”习俗活动,成为本地“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间文化交往功能重要载体,有助于美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愿景的达成。  相似文献   

16.
秀山花灯戏是由载歌载舞的秀山花灯派生出来的一个剧种。其形成时间可追溯到清末民国初年。在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秀山边沿地区的梅江、洪安、石堤、溶溪、峨溶等地,相继传入了辰河戏、阳戏、灯儿戏、京剧、川剧等剧种。一些花灯艺人受到启发,创编了一些时间在10—30分钟,角色限于生、旦、丑,故事情节短小单一的折子戏,又称“单边戏”。花灯小戏表演少者2人,多者不超出5人;道白纯系秀山方言,特别是花子(丑角)的刷白(讲白话,吹牛)风趣诙谐,起着承上启下,烘托气氛的作用;人物身段动作生活化,随意性强;唱腔多为一至两个调子贯通始…  相似文献   

17.
花灯,是流传在麻阳苗乡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每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到三十,全县每个乡都有花灯队.举起“神灯”,打起灯笼,敲响锣钹,走村串寨,玩灯拜年,整个城乡沉浸在节日气氛之中. 由来已久的麻阳花灯,又叫“玩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13,(11):58-59
张家界高花灯是湘西北土家族地区较古老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主要流传于张家界市永定区沅古坪镇等地。在与沅古坪地区接壤的沅陵、桃源、慈利等周边区县,也有少量玩高花灯的习惯。永定区历史悠久,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孕育了这多彩炫丽的民族古典舞蹈。  相似文献   

19.
桂洋花灯     
遂昌县垵口乡桂洋村传统花灯的来历、制作及传承。  相似文献   

20.
桂洋花灯     
遂昌县垵口乡桂洋村传统花灯的来历、制作及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