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老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然,自然也是老子美学思想的最高法则.这种自然美学价值观立论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社会价值观基础上,它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以"道"为核心价值的宇宙美学观;二、以"无私"为核心价值的自然社会美学观;三、以"无为"为核心价值的自然精神美学观.  相似文献   

2.
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虽然涉及法律方面的内容不多,但是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法律思想."道法自然"是老子法律思想核心."道"即法自然.而无为而治则最符合自然之道.老子的思想是由"道"展开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老子开创了道家思想的先河,其后道家学者如庄子、列子、关伊等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从中国古代社会到当今老子思想不断传承发展到现代,其对社会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现在中国在发展中提倡和谐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审美心胸"是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应该具有的主观精神状态。中国古代审美心胸论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具体说是道家和释家)对宇宙本体的终极认识在美学及艺术领域的反映。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审美心胸论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虚静、超脱、物化和神游。  相似文献   

4.
老子哲学思想的双重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达文 《中州学刊》2002,(1):144-149
老子哲学形上学具有本体论与本源论(宇宙生成论)的双重品格。本体论是借理性化、形式化的思考与反省架构而成的。依此而给出的本体概念“道”以“无”为规定性,在知识的意义上纯为一逻辑预设,后人则借老子的“无”的本体论,开出了无执无滞、空灵洁净的境界论。然而,老子哲学又依然不乏本源论的色彩。本源论显示,老子的思想仍蕴含有前理性的、宗教信仰性的因素。后人便借老子哲学的本源论,成就了具有实存论意义的神仙论。  相似文献   

5.
老子宇宙本体论中的“道”是由绝对虚空与宇宙密码混融而成的。绝对虚空与宇宙密码是绝对的存在、绝对的无、绝对的大。绝对虚空的“大”表现为无边无际 ,宇宙密码的“大”则表现为无处不在。绝对虚空与宇宙密码是非物质的 ,因为二者都是绝对的无 ,而且也是非精神的 ,因为二者都不蕴含是非准则、价值判断。它们共同创造宇宙万物 ,绝对虚空为宇宙万物提供生存活动空间 ,而宇宙密码则决定该物所属种类、外在形貌及内在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道家美学对沈从文及梭罗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泉  彭金定 《中州学刊》2007,(5):220-222
沈从文和梭罗虽然与老子、庄子相距二千多年,但其作品和人格都闪现着中国古代道家的智慧和思想。沈从文与梭罗继承了"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精神,在对自然讴歌的同时,批判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物欲而破坏自然,提倡俭朴的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老庄减少贪欲、返璞归真的主张。他们坚守自然本真人性和独立不羁、不趋势媚俗的人格,追求虚静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有生于无"是中国古代本体哲学的重要命题,道家、玄学和宋明理学都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论证了这一命题.正是各个流派千差万别、迥然相异的具体解释和界定,使"有生于无"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共同的话语结构和表述方式."有生于无"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哲学推崇的宇宙本体及其特征密切相关,是朦胧抽象、大而化之的宇宙本体派生万物的逻辑展开和具体运作."有生于无"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共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流露出中国古代哲学一贯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姚丹 《船山学刊》2012,(3):91-95
老子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道论。而与道密切相关的就是"有""无"问题。老子论"有"、"无"可分为两个层面:道体的有无和现象界的有无。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观点,即有无统一、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它一方面阐明了有无的相生与统一,成为中国古典美学虚实说的源头;另一方面又以虚无为本,对中国艺术创作中崇尚虚境的审美理想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为了实现对"虚无"的道的体悟观照,老子提出涤除玄览,也是后世主张虚静的审美心胸理论的源头,因而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子》一书虽不是美学专著,但整个体系渗透有美学精神。老子虽然否定审美,但仍然有自己的美学观点,有自己的审美理想。老子的美学观不是从艺术的论评而是从人生观、宇宙观的阐述中表现出来的。他的人生观、宇宙观如果从美学角度考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种美学观。  相似文献   

10.
道与演化——老子自然哲学推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对其哲学最高范畴道的论述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宇宙演化思想形成奇妙对照,西方科学界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向往主要来自于对老子哲学的深层理解。老子《道德经》中对道的有关论述描述了一幅宇宙从无到有演化的图景。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与中国古代哲理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五千言,可称之我国第一部探讨自然、人生奥秘的哲理诗。缘于对宇宙本体、天人关系、社会现象的思考,《老子》思想中充溢着两种精神:一是冲虚自然,一是探索人生,二者决定了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基本精神。古代诗歌分体没有明确的“哲理诗”类,然因我国诗人受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有着强烈的宇宙、人生意识,其众多创制不乏浓厚的哲理意味。而在哲理诗篇中,出现在两晋之际的“玄言诗”、隋、唐时代的“道释诗”与宋代理学昌盛期的“道学诗”,又是其间三大重镇,循此可勾勒出古代哲理诗系列的主要线索。其中它们从《老子》那里汲取的睿智、理趣而呈示出的一种特异诗意美,更是有必要探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老子提出道是万物的本源,一切都是由道生出,深刻地描述了道的世界统一性。周敦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对老子的宇宙生成过程展开了具体论述,但对整个本体论的深度把握上,与老子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3.
虚静是中国文论特有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虚静以其空明的心境状态、凝神观照的专注态度而达到物我不分的境界;虚静思维具有非逻辑性和非理性的特征,是一种直觉思维;虚静思维体现了艺术创造活动的无功利性和自由性,在游心自适中使创造活动达到"宛如神助"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由于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巴蜀文学审美思想极为注重内心体验,强调于空明澄澈的审美心境中营构审美意象,在一种永恒超远的时空结构中"苞括宇宙","总揽人物",以穷极宇宙的微旨.正是这种虚静空灵的审美态势,使巴蜀文人在审美创作构思方面形成"架虚行危"、凌虚翱翔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审美想象活动方式,并突出地呈现出一种奇特虚幻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6,(6):24-32
唯物论与唯心论作为两种重要本体论,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也日益暴露出"解释力"的局限性,即:不能对宇宙世界提供周延的依据性解释。"二元论"虽有"调和"两种本体论的意向,但却并未真正解决二者的对立。两种本体论之局限性的根源在于,它们只执着于"物质"或"精神"之一端,而忽视了宇宙世界乃由"物质"和"精神"所构成的整体。要超越这种局限性,需要按照马克思所指引的方向,建构既包含又超越"物质"与"精神"的新本体。借鉴中国哲学的传统资源,这种新本体乃是"道",这种本体论可谓之"唯道论"。  相似文献   

16.
作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不仅用自然哲学来框范人生哲学、社会哲学,而且,他的一些思想具有不可磨灭的美学价值.老子的"虚静"观,在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美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方东美认为,老子哲学精神是一种建立在独特价值体系上的超脱精神,圣人是老子哲学精神的化身。道既是老子哲学追求的最高价值,又是其本体论上的最高范畴。  相似文献   

18.
这里讲的本体论,是指广义的本体论,既包括宇宙本源论,也包括宇宙本性论。关于宇宙的本源和本性问题,中西方古代说法很多,有宗教的,也有非宗教的。鉴于宗教本体论的构成,牵涉到许多非哲学的因素,不利于对中西方的哲学思维作比较,故本文只把讨论的范围限制在非宗教的本体论。因为是非宗教的,故而称思辨性本体论。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与尼采     
老子与尼采的思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他们都处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主流思想遭到强烈怀疑的时代,都反对传统,否定很多传统价值观念。然而否定传统之后走向何方?尼采要前进,老子却要后退。尼采肯定刚强、勇敢,谴责怯懦;老子则肯定柔弱、退缩,贬抑刚强、勇敢。在宇宙观上,老子把无目的、无欲望的道看作决定世界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力量,尼采则把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看作类似的力量,不过尼采也认为世界在整体上是无目的的。老子和尼采所给出的宇宙运动模式也都是循环不止的,但是尼采充分肯定生命的价值,他对宇宙运动的视角是面向"生"的,这与他积极的人生观相应;老子强调万物都要回归于道,他的视角是面向"死"的,这与他消极的人生观相应。尼采不受传统束缚而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老子消极的人生观,在总体上我们无法接受,但是老子的对立面转化、反对战争等思想,直到今天仍可指导我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道体和大全是本体论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在<新理学>这本书中冯友兰认为所谓道体就是动之全体,即动态的宇宙的总称;所谓大全即是静之全体,即静态的宇宙的总称.道体概念中值得注意的是其过程性,其运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始无终的.大全概念又被称为全、宇宙、天等,大全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性.冯友兰关于本体论的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代表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阶段,为后来本体论的创设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