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克智"与"尔比"是一种独特的说唱艺术,是彝族人民根据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精品语言,包涵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审美,在彝族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被彝族人民称为"语言中的盐巴"。"克智"大多在婚丧节庆等重大场合中使用,"尔比"则适用于调解纠纷和教育场景之中。但"克智"与"尔比"也可以互相交融、互相掺合使用,从而形成了"克智"与"尔比"共用的独特语言格局。这种共用性主要体现在群众性、社会性、娱乐性和传播性上,具有普遍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
《彝族克智译注》是一部文化内涵厚重的民间口头论辩诗歌精粹,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又对教育后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彝族克智译注》中的婚礼克智为例,对其语言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了解和把握彝族克智的民俗事项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克智是彝族民众口头诗歌的精髓,也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克智大都在四川和云南北部方言区的彝族民间婚礼仪式、丧葬仪式和送灵归祖仪式活动中使用和流布.克智作为彝族文学的独特样式,兼具诗歌、论辩和曲艺的特质,其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呈现出功能的多样性.彝族克智的演述对于活态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大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克智"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智"作为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的口头论辩活动,既是一种对话艺术,也是是人们讲述历史、探求知识、明辨事理的一种口头交流和传播方式.本文考察了"克智"的内涵、演述规则、演述内容、演述场景和演述程式.分析了"克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危机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彝族口传文化里也有些像汉族文学诗、词、歌、赋等一样的韵文体文学式样,叫做lu33p44(尔比)、kh21?21(克哲)、k21pi33(格比)、ma44ts33(玛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尔比",过去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得也较多。但大都就"尔比"而研究"尔比",未与其他近似的文学式样相比较来研究,这很难突显其特点。因此,本文将专门就"尔比"语体层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后,从几个方面,进一步与其他几种近似文体进行比较,突显其语体层的风格特点,以期对彝语文体论进行初步的建设性的探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克智”又叫“克使哈举” ,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有固定格式的诗体文学 ,是彝族民间流传很广 ,历史悠久的口头文学之一。克智文体内容丰富多彩 ,有抒情、有叙事 ,形式生动活泼。克智文体主要是在娶妻嫁女的场合表演 ,代表男女亲家两方参加婚礼的人 ,以主客方为对手 ,各自选出自己能说会道、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者为代表 ,双方边饮美酒边展开克智舌战 ,为了压倒自己的对手 ,各自运用大量的比喻 ,语言夸张、流畅、富有音乐感。本文以大量彝族克智语句为例证 ,对彝族“克智”这一独特的诗体文学的艺术性、群众性、及其历史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克智是彝族文化的精粹之一,在彝族母语文化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克智是彝族人比知识、比论辩的材料源泉,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文化积淀。克智文化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功能。本文以克智文化的表现形式,克智文化的价值功能,克智文化的教化功能,克智文化的语用功能,克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彝族文化遗产尔比进行诠释;说明尔比是彝族传统教育思想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同时一分为二地评价了“尔比”的教育思想和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9.
彝族尔比说:“先辈不讲尔比,后辈穷于言词。”由此,足以想象“尔比尔吉”在彝族人民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现实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在彝族人民生活中起着道德标准、行为模范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习惯法的作用。在解放前的彝族社会中,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阶级用显然对立的“尔比尔吉”来阐明自己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用“尔比尔吉”来进行各种思想和意识的交锋。  相似文献   

10.
"德古"属于一种社会分层,是彝族社会的民族精英,他们不经过选举或任命产生的,而是由其本人的办事能力和威信自然产生的。他们是彝族民间社会主要的纠纷解决人,是彝族民间秩序的维护者。彝族重视家支内部的团结、追求和谐的传统文化是"德古"能调解纠纷决定因素;"德古"是彝族民间自发生长的乡土权威人士,也是调解纠纷的媒介和见证者。了解"德古",对于促进彝族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凉山彝族民间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大众中有广泛的流传和影响。从类型来说,大致有“克智”、“史诗”、“哲理诗”、“抒情诗”四种。每一种诗歌都个性鲜明,富有特色,尤其长于叙事和抒情。这些民间诗歌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为研究凉山社会、历史文化和凉山彝族思想意识等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彝族历史神话电视剧本《支格阿尔》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民族志。该剧用诗化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塑造了彝族文化英雄人物支格阿尔的形象,再现了古代彝族社会的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研究民族学、语言学、文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提供了活态的非物质文化记忆遗产。  相似文献   

13.
程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现象,它存在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它主要是指民间口头诗歌作品中重复出现、频密度很高的语言现象,是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功能要素。依据“口头程式理论”,我们从程式角度对“花儿”进行划分,旨在将“花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开拓“花儿”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彝族哲学思想存在于彝族语言文学、风俗习惯等各种文化现象之中。在有关支格阿鲁文献、口头流传等文化里蕴藏着古代彝族宇宙自然的和人类自我的许多哲学思想,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古到今彝族有一种比较科学的有生必有死的生死自然观。反映在支格阿鲁文化里的丧葬习俗有着水葬习俗和土葬习俗反映,而没有火葬的形式。这与近现代彝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差异。支格阿鲁文化里也出现了大量的彝族哭唱追悼言辞。  相似文献   

16.
尔苏人生活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宁等县,1981年划归藏族,他们自称尔苏人。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以族源、语言、文字、民间歇谣、社会文化特点等为起点,对尔苏人的人文类型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7.
论刘禹锡《竹枝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考订刘禹锡两组民歌体诗《竹枝词》的写作时间,并知人论世地分析诗人这两组诗歌的创作动机是效法屈原,为民歌手代笔,表现民间劳动生活、恋情。它们在内容上着意表现生活美,在中唐与众不同;又从民同汲取创作营养,独具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的艺术优长。  相似文献   

18.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 ,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然龙学界却普遍认为“博徒”与“异乎经典”之“四异”皆为贬词。其实不然。它们恰恰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褒美之词。《楚辞》之所以能够博得“《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之美誉 ,关键是因为它“取熔经意 ,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刘勰由此而归纳出“执正驭奇”的文学创作原则 ,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双陆不胜”、“鹦鹉折翼”反映的是武后还政于李唐的事情。这两则故事在历史上流传广、影响大,范仲淹《范文正集》、苏辙《栾城集》、李弥逊《筠谿集》均有引用。然而《旧唐书》未收二事。《新唐书》载有“双陆不胜”,《资治通鉴》亦载有“鹦鹉折翼”。实际上这两件事属于民间传闻,而这民间传闻又与佛经和佛经变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不可思议”是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也可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大部分辞书认为此词来自《维摩诘经》。查考相关语料可知,这一习见的成语最早出自东汉安世高《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历史上还出现过“难思议”、“不能思议”、“其不思议”、“可不思议”、“岂不思议”等众多形式。但“不可思议”这一形式因易于口头传诵而被广泛使用。它在表示“思维和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义时,在佛经文献中比较常见;其“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义在现代口语里多用。在词义演变的发展过程中,它由名词性词语转化为形容词性词语,这是由其语义基础和人们的认知心理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