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先生等5人是浙江余姚人。他们都过了退休年龄,为了补贴家用,2007年2月,来到余姚泗门镇的一家企业工作。当时,双方没有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说好每个月的报酬是800~1500元,主要从事勤杂、保洁等工作。去年9月,工  相似文献   

2.
正俗话说:"暑夏食鳗赛参茸""寒冬吃鳖,伏夏食鳗"。每逢盛夏三伏,鳗鱼特别肥厚。鳗鱼有"淡水鱼中第一美味""水中人参"之美誉。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B_1、维生素B_2、维生素E、尼克酸,钙、磷、铁、硒等多种营养成分,其营养价值位于鱼类前茅。  相似文献   

3.
鳗鱼,又称白鳝、白鳗、蛇鱼、鳗鲡鱼。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性味平和,营养丰富,食疗价值高,是夏日进补佳品。 夏季气温高,人体出汗多,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怕油腻荤腥、喜清淡鲜食现象。加上昼长夜短,气候闷热,睡眠不足,导致许多人消耗大,体重下降。夏令正值鳗鱼大量上市,食之不热不燥、清鲜爽口,既饱口福,又补身体。据分析,每百克鳗鱼肉含优质蛋白质18克、脂肪10克。所含蛋白质为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所含脂肪为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等,能降低血胆固醇,减少血小板凝集性,可防治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救灾度荒历来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捐赈是民间捐助国家进行赈灾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以《余姚捐赈事宜》为中心,通过对清代乾隆末期浙江余姚的一次灾荒后捐赈的解读,探讨中国古代捐赈组织、实施及成效,政府、地方士绅在捐赈实施中的作用,他们为何支持捐赈。  相似文献   

5.
去年,我们曾去浙东四明山老区进行综合考察。历经余姚、上虞、宁海等县(市),考察内容涉及社会经济诸多方面。现就发展商品经济问题,提出调查报告。 发展中的困扰  相似文献   

6.
明嘉靖万历时浙江绍兴府余姚地区的社会风俗变化很大,并深刻影响到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观念。嘉靖时徐天泽将风俗的变化归结为人们的"物欲",在讲求"义"的伦理政治下,"物欲"表现出的"利"对于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人们不再安分守己,以满足欲望为追求。余姚江南徐氏在明代由于科举人才辈出,引人注目。地方志从批判的角度记载风俗奢靡,编纂者号召人们移风易俗,反映了地方官的意志以及地方绅士的主张。最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通过宗族建设来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造成宗族乡约化,进而组织化。  相似文献   

7.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母亲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的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秋雨。  相似文献   

8.
杭甬运河     
杭甬运河,浙江省东部宁绍平原上的主干航道,又名浙东运河,西起杭州三堡,经钱塘江航程27公里后,又经绍兴,萧山,上虞,余姚,鄞县,宁波至镇海,全长252公里。  相似文献   

9.
契丹民族的祖源地潢河流域,在契丹部落族群及有辽一朝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潢河为今西拉木伦河几成学术定论,但将潢河比定为今西拉木伦河,与史籍关于道路里程、契丹与室韦接界、河流流向等记载明显不符。潢河不是今西拉木伦河。  相似文献   

10.
北宋河患与治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一朝,河患最烈,167年的历史,河决河溢的年份就有73个,河道四次迁徒,形成了有史以来的二股河。黄河对北宋一代的历史进程有着深刻影响,河患加重了积贫积弱的社会形势,强化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治河成为北宋王朝的基本国策。笔者不揣鄙陋,对北宋河患与治河作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1.
格尔木河     
格尔木河,是柴达木盆地的第二大河,水利资源丰富,属于内流河。发源于昆仓山北麓,分东,西两支,西支叫昆仑河,又叫叫奈金河,瑶池河;东支叫舒尔干河,也叫曲水河,是格尔木河的正源。  相似文献   

12.
殷卜辞中"高祖河"之语究竟应该连读还是点断?学者间有不同看法。由于该问题直接影响着对祭祀对象"河"的身份属性认定和解释问题,所以学者争论颇多。在系统梳理了卜辞中"高/高祖"与"河"并举卜祭的辞例,尤其是卜辞中的"眔"字句后,我们认为"高祖"与"河"之间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只能理解为平行并列的关系。因此,"高祖河"一语当点断,"高祖"是不包含"河"的集合名词,"河"不属于"高祖"范畴。  相似文献   

13.
十一世纪八十年代初,李宪收复兰州,到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中,北宋灭亡,宋与西夏为了争夺兰州,断断续续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战争使兰州的社会经济受到破坏,但同时为了战争攻防的需要,城关堡砦却较快地建筑设置起来。 据《宋史·地理志》(以下简称《地志》),兰州在北宋初属秦凤路,是该路十二州之一。究其实,当时河湟陷于吐蕃,尚未恢复,隶属秦风,徒具虚名。十一世纪六十年代,王韶收复熙州(今临洮),设熙河路。八十年代初,李宪复兰州,加“兰会”二字,为熙河兰会路。稍后,改为熙河兰岷路,十一世纪末又复故。以后屡经改易,先后有熙河兰廓、熙河兰湟、熙河兰乐等路名称,最后复改为熙河兰廓路。  相似文献   

14.
河湟区域是宋夏战争中,北宋军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北宋在对河湟的经略中,非常重视笼络蕃族酋豪.因为,蕃族酋豪不仅影响着河湟唃厮啰政权的政治向背,而且也影响到北宋对河湟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可以说,北宋在不同时期对河湟的民族政策都有他们深刻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河湟皮影戏与河湟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能满足河湟民众多方面的需求,在祈福禳灾、酬神还愿的宗教俗信与寓教于乐中成为了河湟民众表述村落信仰、实现族群教化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具有信仰、教化、传播、调节等四个方面的民俗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喀拉喀什河流域多年的气象、水文以及喀拉喀什河流量和悬移质含沙量状况的基础上,针对喀拉喀什河流域独特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引入灰色系统的灰色关联分析理论,进行了喀拉喀什河流量及悬移质含沙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法,将河湟宴席曲置于其具体的生存语境中,对其展演的时空、语言、动作、旋律以及情景进行分析。河湟宴席曲是河湟民间宴席活动中特定时空下的仪式化行为,表达着民众的价值趋向、伦理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独特的情感抒发方式。河湟宴席曲具有跨民族、跨文化的多元文化特征,在其狂欢的表象之下,蕴含着河湟民众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8.
周亮 《兰州学刊》2011,(7):184-187
花儿在河湟流传地域发挥着它特有的社会作用,作为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格十分鲜明的民间艺术,既是一种音乐事象,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文章首先介绍了河湟花儿发源地的地理和经济概况,其次论述了河湟花儿多民族性的社会历史成因和河湟花儿艺术表现上的多民族特点,分析研究了河湟花儿传承流变中的民族融合性及河湟花儿在民族关系中的特殊作用,得出花儿这一多民族文化对于中国各民族文化关系史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并且对于研究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九歌·河伯》“九河”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河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关于“九河”,历来注释大都本之于王注与洪补,罕有异说。 王注:“九河: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洁、钩磐、鬲津也。”(《楚辞章句》) 洪补:“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又云:“九河名见《尔雅》,  相似文献   

20.
自清以来,河湟地区的土司制度日渐衰落,除了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削弱土司的政策以外,河湟地区基层社会组织的变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并对藏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河湟地区基层社会组织的变迁使藏族社会的土司制度受到致命打击,实已形同虚设;为河湟地区藏族的交往铲除了藩篱,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进一步使国家权力与地方基层社区得以整合;抑制了藏传佛教在河湟地区的扩张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