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徐作栋 《职业》2017,(11):76-77
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针对企业用人需求,分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并阐述了课程体系实施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集装箱运输相关企业,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集合类似典型工作任务,形成本专业行动领域,在整合各项任务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分析出应对知识领域,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岗位职业发展规律开发学习领域,并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评估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内涵进行了分析,对其特点、基本理念、实施步骤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应当强调行动、职业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致力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的课程体系,对高职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坚持多层次相结合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要确定职业岗位要求与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  相似文献   

4.
梁智慧 《职业》2016,(23):76-77
本文对基于职业标准的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即从物流岗位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构成的视角分别进行岗位能力、通用能力及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再根据职业标准中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开发相应的职业技能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能力课程,之后结合职业学习和成长规律完善并构建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王进军 《职业》2013,(15):118-119
本文阐述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为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等,以工作过程导向。  相似文献   

6.
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商务运作》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银辉 《职业时空》2009,5(11):129-130
学习情境的开发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结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探讨了如何将电子商务运作的基本流程与技能通过学习情境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适应电子商务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蒙俊健 《职业》2012,(15):95
一、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 对专业职业岗位群和其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行动能力进行分析是开发工作系统化课程的首要任务。通过对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调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调试、设备维护、品质管理.  相似文献   

8.
构建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设置课程内容,改革现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技术能力为目标,基于全生产过程的项目式、创情境式新型教学模式,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填 《职业》2010,(23)
一、课程构建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要求,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对服装设计与营销(高技)专业进行了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体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准绳、以企业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根据岗位职业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实际工作中所面对的工作任务(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为课程主线,以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  相似文献   

10.
田运芳  任玉仪 《职业》2016,(24):78-78
本文就汽车营销课程的开发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课程开发必须考虑行业需求,通过提炼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以此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职业生涯为背景,培养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库,在创立尽量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符的学习环境基础上,让学生完成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获取一个特定的工作成果,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岗位需求目标。  相似文献   

11.
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基于工作过程,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就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训课程开发展开研究.基于工作过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要求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在仿真环境中学习理论以及进行专业实训,体现技工院校工学结合的教育优势,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张建玲 《职业》2017,(31):18-20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依据,即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生产装备、制造流程和操作工艺中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需求,尤其是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要求,由此界定专业课程内容和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为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教学改革原则,创建以"六步项目教学法"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行动过程为核心、以生产装备为载体、以职业情境为支撑,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职业行动、生产装备和职业情境,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落实学生主体、过程核心和任务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过程方法和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王飞 《职业》2015,(6):68-69
本文对绍兴纺织印染产业背景和中职染整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调研,通过对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及岗位(群)能力进行调研,提出了“以工作领域(岗位)引领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的染整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思路,确定本专业所覆盖的工作领域(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染整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范茜  崔爽  曲雪苓 《职业》2011,(32):141-142
《汽车零配件管理》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虽然该课程内容是对"汽车售后服务管理"的进一步细化,但其部分内容又与汽车营销相互重合。因此,本课程应采用通才式的拓展性方法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纯粹的课堂讲授方式,理论与实践脱节。基于以上原因,课程组根据汽车零配件管理岗位职业能力需要,将企业的业务要求转化为教学要求,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实施"3+2"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情境教学。  相似文献   

15.
技工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深化教学改革,应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根据企业岗位任职需求,按照学习与工作无缝对接、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思路,通过校企融合的途径,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分析,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解构与排序,创新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教学标准、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与教学场所等,并着力推进。  相似文献   

16.
谢冠怀  陈逸璇 《职业》2014,(23):112-113
文章以建构主义、戴尔经验之塔和行为主义理论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依据岗位能力分段设计教学目标,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综合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以行动导向作为教学方法,以学习档案作为评价依据,对职业学院工具软件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陈圣鑫 《职业》2012,(5):124-125
在制冷专业教学过程中,以小型冷库工程施工的真实情景为工作任务,包括创设安装小型冷库的职业情境、画出制冷系统图、冷库管路的安装连接、冷库设备的检测、安装和安装质量的检查和验收等过程。开展制冷专业工作任务式教学,是提高制冷专业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上岗前初步具有适合在制冷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奚曦 《现代交际》2011,(7):221-221
独立学院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愿望,更是企业的需求。根据各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将课程内容按照项目和任务线索进行重构,贯穿目标、案例、情境、工具、岗位、考核等课程建设始终,让学生零距离接轨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拓展学生的技能,培育成真正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9.
以职业为导向,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的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项目化高职课程的改革,致力于实现教、学、作一体化发展。实施项目为载体的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在针对性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改革方面的内在、思路和设计全面融入实施过程。项目化教学方式将使学生提前适应职业角色,全面感受身处企业的工作状态,并通过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典型项目考核的任务完成,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马婕琪 《职业》2012,(18):42-44
企业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要想让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满意,职业院校毕业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其前提是能在校学习期间系统地完成过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因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不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也只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将知识讲授与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以能力为本位,工学一体”的课程改革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