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于“五四”时期,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儿童本位”的理论收获,本文从“五四”儿童文学创作的美学风貌入手,来考察其现代性的具体表现。这一时期创作中的“新质”主要表现为自然美、情感美、游戏美以及洋溢着浓郁的“幼儿味”,格调优美,在形成中折射着“五四”文学的时代光影,并受到外国儿童文学的深刻影响。创作中对儿童性与文学性的双重注重,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初步确立,但其创作实绩未能达到其理论倡导的完美境地。  相似文献   

2.
大地:儿童与儿童文学栖息的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地是儿童与儿童文学的场,大地赋予儿童自然属性,儿童性即土性;大地既是儿童文学之源,作家进行儿童文学情结的物化形态,又是儿童文学的表现对象和精神的象征;儿童文学的纯净的美学风格也是大地自然气息的文学体现。大地培养了儿童土性的灵魂,形成了儿童以土为美的审美眼光,大地是儿童与儿童文学的诗意之源,是儿童与儿童文学须臾不可离开的场。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翻译领域,但很少有人用它来解释儿童文学翻译.通过这个新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尝试性研究,指出接受美学可以用于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经验与人文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规范与审美追求。这主要有:始终直面中国社会的现实人生,紧贴中国的大地;强调儿童文学对于未成年人的认识、教化功能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追求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思想性、艺术性与儿童性的统一,追求儿童文学至善至美至爱的文学品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今天依然是培育中华民族未来一代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隋代的文、炀两位帝王对待文学有着不同的态度,因此对隋代的文学审美状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隋文帝阻遏了隋代文学美学的发展,而隋炀帝受南方文化、美学环境的孕育,融汇气势于华丽之中,促进了隋代文学美学的发展。南北朝的长期割据,使南北两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美学风范,南方清绮,北方质实。南北文学美学之差异反映了地理文化之差异。随着隋代在地域上的统一,为南北文学美学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巫晓燕 《理论界》2007,(10):176-177
都市审美文化兼具了美学与社会文化学的双重指涉,对研究辽宁都市文学的文化内涵、美学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都市审美文化的视野中,可以从作品的文化意蕴、审美精神、审美形态、审美困境等方面对辽宁都市文学展开研究,从而使凸显当下辽宁都市文学本质的多重侧面得以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学者引介西方美学并以此观照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了审美静观说.在立人启蒙的同一历史语境下,由于个性气质、文化心态的差异,服膺叔本华意志美学的王国维和汲取席勒美学思想的丰子恺分别形成了"人生解脱"和"人性救赎"两种路径的审美静观思想.梳理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及其演进逻辑,管窥近代中国美学思潮的时代变迁,探讨近代中国学者美学本土化的心路历程及其经验得失,诠释中国传统美学的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审美主义(New Aestheticism)是“理论之后”西方理论界以文学为本位而兴起的文学批评思潮,在呼吁重建文学制度的过程中整合美学话语时形成的概念和方法。新审美主义一方面强调具体文本的独特性与互文性;另一方面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既不是彻底转向旧式“审美”,也不是彻底偏离“文化”研究,而是试图在文本的事件性与事件的文本性之间建立新的平衡,经由文本细读重新定位文本的文学性、审美性、事件性以及实践性,呈现出文学向文化全面伸展和文化向文学开放的新的实践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和比较美学生态范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视角看,比较文学和比较美学历史地形成了四大学术范式。影响研究在影响者和接受者的对生中,达成微观比较,达成前者对后者的同化,达成双方同构,形成了同生范式。平行研究在文学与文学、文学与艺术、文学与科学、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对生中,形成中观比较,形成文明发展的共同规律,显示出共生范式。整体研究在世界文学、世界美学、世界文化、世界文明的背景下,展开各种整观比较,以大观小、以小见大,构成了一生范式。总体研究整合所有整体研究,在以万生一、以一生万、万万一生、一一旋生中,形成统观比较,形成文学、美学、文化、文明耦合并进的超循环规律,形成整生范式。这就显示了学科疆域的整体拓进与审美规律的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雨 《船山学刊》2013,(4):35-40
屈原开创的骚体代表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尤其表现在其对于“形式技巧”的偏爱,呈现出“炫”的美学风貌。以《山鬼》为例,即以炫词、炫境与炫技构筑了一个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美学世界,并折射出楚文化之“炫”:其一为文学艺术形式的浪漫和华丽;其二为想象的奇特瑰丽,上天入地,完全打破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呈现出浓厚的神话色彩;其三为楚人的个性张扬高调。如果说从整体上而言,《诗经》是中原文化集体意识在文学中的反映,代表着中原文化“和”的审美理想,那么楚辞则是楚文化极度张扬的个性意识在文学中的反映,代表着楚文化“炫”的审美理想。楚辞之“炫”奏响了中国文学“缘情绮靡”的浪漫序曲。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学,很多成人热爱阅读与欣赏儿童文学作品,他们震撼于儿童视角所发现的简单而深刻的真;感动于儿童天性的善良与美好,回味那由童贞、童趣所引起的似曾相识的童年经历,从而怀念自己的童年经历。正是儿童文学的这些审美乐趣吸引着成人,在指导儿童阅读的需要之外还对儿童文学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2.
气韵美     
气韵,是中国文艺美学的独特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艺审美的基本特性:主体性哲学化美学. 气韵美学观念的形成气韵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观念,出现较晚,于六朝时期形成.然而,任何美学观念和形态都有一个孕育的过程,遂表现为历史动态运动.在这个动态的孕育过程中,文化条件的赋予,与之相关的美学范畴的逐步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的积淀,是气韵美学范畴产生的因素.它先成活于绘画理论,进而植根于文学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3.
形成于 8 0年代初的“美学热” ,对于文学界摒弃此前“教化论”、“工具论”的文学观 ,恢复文学的审美本位 ,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对美的本质等形而上问题的探讨已不再引起学术界太多的关注 ,但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规律 ,却一直在文学研究界长盛不衰。“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发展 ,与上述的总体学术背景密切相关。在 2 0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刻 ,对学科的回顾与展望 ,似乎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1999年 11月 2~ 5日 ,由《文艺研究》编辑部、暨南大学中文系、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学价值的转型”、“语言意识的觉醒”、“‘形式’的独立”三个方面 ,考察了先锋作家的文学观念。认为其所持“反对非审美因素对文艺的干扰 ,以此还原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文学主张 ,有助于维护和伸张文学的特殊性和自主性 ,使文学文本的审美特征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现 ,体现了作家个性与文学个性的双重觉醒 ;但先锋作家试图完全排除文学的社会性 ,只追求文学的纯粹审美本性的认识是极其片面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文化权力中心的大众传媒裹挟着商业意识、消费意识、娱乐意识对儿童和儿童文学形成了包围之势,儿童文学的传播在传媒时代面临着重重考验与挑战.在文学传播过程中,文学生产处于起始阶段,决定了文学传播发生的可能及顺畅与否.作为文学传播起点的作家应关注传媒时代儿童的成长及其内在需求,构建自己的儿童文学观,在叙事方式和话语方式上大胆探索,追求文体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为新时期儿童文学走向儿童、走向世界作出贡献,让儿童文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其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伦理意识与秩序、能力的养成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伦理是儿童文学与生俱来的价值质素,儿童文学伦理问题有其自身独特的领域特征与专业内涵。二十余年来西方儿童文学研究呈现出强劲的伦理批评趋势,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伦理、叙事伦理与谎言问题、关怀伦理、幻想文学的伦理问题、情感与伦理的关系研究、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伦理研究六个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立足个体性与社会性、儿童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人类性等伦理关怀,在儿童文学审美价值实现与文化育人本质之间确立了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的基本价值原则与价值取向。二十余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伦理批评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和合”为内核的东方伦理、生态伦理、西方成长小说的伦理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研究和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中的儿童文学伦理探究五个方面,其中以“和合”为内核的东方伦理正在对世界儿童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书泉 《江淮论坛》2004,(5):100-106
"大自然文学"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化和现代性文学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和形态.在中国,则是以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大自然小说为雏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八十年代以"自然、土地与人"为题材、主题的"寻根小说"只能被视为准大自然小说.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脱胎于儿童小说.从儿童小说到大自然小说的演变、转换,其内在机制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传统儿童文学观向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大自然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创作新的领域,显示了新的小说美学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可望在小说创作方面建立当代文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万莲子 《云梦学刊》2001,22(3):60-61,68
接受美学中的文学阅读期待视野表明,文艺接受必然地带有接受者的主观心理成份和个性色彩,体现出他/她的审美情趣和素质,使接受后的作品与原作相比发生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变形".文学欣赏接受中的文化审美过程就是对文学历史的添砖加瓦,是使文学既成历史丰富生动的最好表征.从阅读期待视野中,人们时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中极端化女性写作现象的迥异态度,尤其可以证实这一点.文学欣赏的开放性满足了无限多样的阅读体验与阅读好奇心.  相似文献   

19.
先秦孔子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源头,自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主流和导向。历代文论家、美学家无不从孔子美学中吸取养料和继承传统,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革新和创造,形成颇有儒家色彩的中国古典美学特征。同时,孔子美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遗产,集体无意识的积淀始终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铸就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特点;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审美思维形式、审美趣味、审美习惯、审美精神,一直到独特的审美语言、审美范畴、审美表达形式,总而言之,儒家美学思想以孔子美学作为内涵和基础,已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最主要的一种审美模式。这种孔子儒家审美模式造就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李俊国 《江汉论坛》2005,5(10):118-122
中国现代审美文化批评,自它形成之初,一直受到西方近现代艺术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以及博克、布洛、克罗齐、谷鲁斯等审美经验主义和艺术形式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但是,在现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的审美文学批评,又受到中国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多重语义制约,逐渐形成"中国式"的文学审美论.文章认为,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学理特色在于文学审美的大众普适性,文学审美的超功利机制、文学审美的潜在社会功能.进而,在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评析了审美救世在政治革命、思想启蒙这两种文化思潮之外的多种文化意义,并结合20世纪人类技术文明时代艺术"自为"的全球性文化语境,评析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功能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