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泽厚在谈到《老子》中“德”、“道”概念的时候说:“德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迄今并不清楚而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的原义显然并非道德”(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老子》书亦名《道德经》。其论“道”与“德”精妙玄奥,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范畴和认识论范畴。因司马迁为《老子》作者立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  相似文献   

2.
“规律”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常常说到“规律”。然而,究竟什么是“规律”呢?或者,我们究竟应当如何为“规律”下一个准确而又全面的定义呢?笔者在所接触到的哲学书籍和论文中,见到了不少互有差别的定义。比如,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一切物质的运动、发展过程都具有某种一定不移的基本秩序,这就是物质本身所周有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3.
对立同一思维律,是辩证逻辑的最根本的规律,它的逻辑特点就是对立同一。它是辩证思维的普遍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本文不打算讨论对立同一思维律的各个方面,意仅在侧重对“对立同一”这个重要范畴,就其内部关系和结构,作一些理论上的概述。 (一)对立同一具有自身内部的具体环节。对立同一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简单的范畴,它自身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内部却包含着同一、对立、对立同一等三个具体环节。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这一篇重要的哲学论文中,曾两处涉及这一点:“统一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又说:“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  相似文献   

4.
<正> 能动性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黑格尔说过,能动性“是一个伟大的意识,一个重要的知识。”为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哲学的能动性范畴,本文试就能动性含义的历史演变作一番粗略的考察。最先提出“能动性”这一范畴的是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提出的原子唯物主义学说认为,原子是一种最小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运动是原子本身固有的属性。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不过,构成灵魂的原子更精致、更高级。他说: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曾经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1页)并且强调它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联系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4页)然而,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恩格斯这一极其重要的思想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在理解和应用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规律和一系列范畴的时候,往往离开了普遍联系的观点,因而不仅自觉或不自觉地犯过形而上学和诡辩的错误,而且对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也未能从哲学上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这就不能不使得人们重新研究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问题。近几年来,不少哲学工作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章,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仅就联系的一般含义及其基本特征,作一点初步探索,请教哲学界的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6.
二程在提出“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这一对范畴的基础上,进而又从“格物致知”出发,具体阐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指出了区别认识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范畴,这就是“真知”与“常知”、“积累”与“贯通”。目前理论界对二程认识论中这两对范畴探讨甚少,而往往又失之偏颇。本文试就此范畴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二程较早地提出了“真知”这一认识论范畴,并说:“真知与常知异”。(《二程集》第一册,第19页。本文所引二程之语录均出自《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以下只注明册数和页码)所谓“真知”,是指在自身经历、探索中所得到对某一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常知”,则是指间接地通过他人传来的、流于表面的一知  相似文献   

7.
孙中原 《中州学刊》2023,(6):127-132+2
《墨经》的本体哲学,在《墨经》整体的哲学语境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主导性和决定性。《墨经》本体哲学由一系列范畴与原理构成。范畴与原理的内在关联、相互作用与逻辑论证,形成严密整体,构建起《墨经》本体哲学的理论体系。《墨经》一系列范畴与原理中,“物”(物质)、“实”(实体)、“有”(存在)、“无”(非存在)、“动”(运动)、“化”(变化)、“宇”(空间)、“久”(时间)等范畴与原理,是构成墨家认知与改造世界的范畴与原理的关键节点。《墨经》范畴与原理的理论系统,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实践”范畴的主要含义是“躬行践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道德实践;二是以道德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这种具有双重内涵的“实践”既是物质性活动,也是精神性活动。这一点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实践精神的内在性品格。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在表述对立统一规律同其他规律、范畴之间的关系时,都持这样一种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派生”了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同时,其他规律和范畴又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补充”。这种“派生说”和“补充说”在国内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教科书中时有所见,似乎已成为定论。下面仅引《唯物辩证法大纲》中的两段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当时的具体斗争任务所限,‘不能详细地考察这些规律的相互内部联系’,因此,也就没有进一步指出这三条规律中哪一条是最基本的规律,哪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2007,(1)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李世忠撰文《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与体系架构》指出,马克思实践哲学不同于“解释世界”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经院哲学,它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实践形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是:由经济学转升到哲学。即:由经济学范畴“劳动”上升为哲学概念“对象性”和“实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全面界定了他的实践哲学各范畴,尤其是“主体”、“客体”概念的本质含义,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主客体辩…  相似文献   

11.
“客观性”范畴是目前涉及较多、含义模糊的哲学范畴之一。对它的众多界说中,以那种从与“主观性”相对的角度把“客观性”表述为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说法最为流行。广义地说,这种表述是正确的。但是,仅从这种规定来了解“客观性”,并未把握这个范畴的真实思想。因为,翻开哲学史就会发现,无论是洛克把“客观性”说成是外物存在的属性,还是康德把它说成是先天范畴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或者是黑格尔把它说成是“绝对精神”的本质属性,他们都不否认“客观性”是一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普遍必然性,相反,承认这一点正是他们的不同学说的共同之点。哲学史上的这个事实提醒我们:“客观性”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一、“哲学操作”的含义这不是一个好题目,但对于赵汀阳先生的《哲学操作》一文(见《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而言,它还是十分贴切的.《哲学操作》一文想说些什么呢?它试图表明:哲学不是让人去“说”、去“想”、去“看”,而是让人去“做”;哲学不是教人去如何“说”、如何“想”、如何“看”.而是教人如何“做”;哲学不是使人去“说”什么、去“想”什么、去“看”什么,而是使人去“做”什么.简言之,哲学就是做事.哲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理  相似文献   

13.
要探讨知性是不是认识发展过程的阶段,首先要明确知性的含义。 知性这一认识范畴,首先由康德作了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批判旧哲学中,进一步阐述了知性的含义及在认识过程中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发展阶段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指出:“知性对于它的对象既持分离和抽象的态度,因而它就是直接的直观的感觉的反面,而直接的直观和感觉只涉及具体的内容,而且始终停留在具体性里”(《小逻辑》173页)。在阐述知性的含义时指出:“知性式的思维将每一有限的抽象概念当作本身自存或存在着的东西”(同上172页)。在这里黑格尔把知性的有限抽象和  相似文献   

1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哲学范畴,在西方哲学史中的本来涵义,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涵义很不相同。不搞清这一点,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史时就会遇到很多问题。然而对于这一点,过去的哲学辞典都讲得不够清楚。在新版《辞海》中,对这两个条目的诠释也不甚确切。因此,本文想对这两个范畴的本来涵义和它的演变,试作几点辩析。 (一) “辩证法”一词,源出于希腊语dialego。本义是论说术——论辩和证明的技术。新版《辞海》说:“古代哲学家在辩论时把揭露和克服对方的议论中的矛盾以取得胜利的艺术叫辩证法”。这种  相似文献   

15.
<正>《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上刊登了刘景泉同志的文章,论述了德国古典哲学《从理性到反理性的转折》(以下简称刘文)。笔者认为,提出这个问题本身是极有价值的,值得我们深思。但是,根据刘文的论述,只是叔本华才开了非理性主义的“先河”,才出现了从理性到反理性的转折,这便是本文所要商榷的问题所在。当然,刘文的这种见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一种“共识”。但依笔者之见,正是这种“共识”影响了我们对德国哲学的深入研究。因此,突破这种“共识”便成为我们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一项十分迫切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深  相似文献   

16.
章韶华同志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问题初探》(以下简称章文,载《中州学刊》1986年第6期,中提出了一个“揭示了对立统一联系的根本性质”的辩证法规律——决定反决定规律,并且认为它不仅“是社会实践和哲学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结论”,不仅是“包容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思想”,而且“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不同原理间的内在统一性”。章文声称,对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的最高问题,只有用决定反决定规律来解释,“才是深刻的、全面的、科学的,即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 陈志良同志在评论章文时则认为,这是一个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其“逻辑实质”就是把“辩证法建构在唯物主义大厦中” (载《中州学刊》1987年第三期),并指出,如果谁想否定决定反决定,就得“首先否定哲学的基本问题,或  相似文献   

17.
论中介思维与科学生长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介”在黑格尔哲学中是一个普遍概念。黑格尔的《逻辑学》关于中介概念的定义,在使用中表现有多种含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种含义,是关于对立面互为中介的思想。在黑格尔的逻辑体系中,中介的基本含义是居间联系、居间调解的意思。对立面互为中介则是其基本含义的一种引伸,黑格尔常借此来说明对立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说:“举凡两个相异的规定或范畴的统一,并不仅是纯粹直接的或漫无规定性的空洞的统一,反之,必须认  相似文献   

18.
美学范畴的系统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范畴论不仅仅是对个别范畴的考察,整理以及阐明其含义,而且还要将它们系统化,形成一个范畴体系。个别美学范畴只有处在美学范畴系统中才有可能规定并展现自己的内容。因此,美学范畴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美学范畴系统。 一、美学范畴系统化问题的历史追溯 范畴的系统化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在欧洲哲学传统中,范畴来自古希腊柏拉图对普遍性概念的考察。柏拉图在《智者》中提出的“最普遍的种”这一概念,在本体论上就是理型,是界说和评价事物的标准,其含义与范畴相同。后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从语言,逻辑和形而上学的综合分析中,把柏拉图“最普遍的种”这个用语的含义精确地表述为“范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范畴就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因此,范畴就是假设—对象的存在。亚里士多德把存在分为十类,即  相似文献   

19.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新修订的高校哲学教学大纲,几本全国通用的高校哲学教科书及《辞海》都持这种看法。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因为这一真理定义逻辑地包含着对“正确的感性认识也是真理”的肯定。有的哲学教科书就明确地说:“真理不仅指正确的理性认识,也指正确的感性认识。”“正  相似文献   

20.
各派哲学家,不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差不多都一直把贝克莱的哲学视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但是,深入研究贝克莱的哲学著作,包括认真分析其中的基本概念的确切含义和内在联系,我们深感上述公认的评价是不恰当的。贝克莱哲学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是一套前后一贯的客观唯心主义。下面,我们将对几个关键性问题逐一进行考察。一要弄清楚“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percipi.简写为E=P)究竟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必须明确此处的“存在”是指的什么存在。贝克莱说:“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人类知识原理》第20页,以下简称《原理》——着重号是引者加的)他进一步解释道:“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想象所构成的观念,并不能离开心灵而存在。而在我看来,感官所印入的各种感觉或观念,不论如何组合,如何混杂(就是说不论它们组成怎样一个对象),除了在感知它们的心灵以内就不能存在,这一点同样是明显的。”(《原理》第21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