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万忱、何沛雄、罗慷烈三位教授编撰的辞赋选本《魏晋南北朝卷》(以下简称《魏晋卷》),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正式出版.这是继91年出版的《先秦两汉卷》之后又一部力作.建国以来,陆续出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选本,只限于短篇小赋,规模不大,难以从一部选本中了解整个时代辞赋的风貌,而这部选本正弥补了这个不足.这部赋选,从选篇来看,所选录的54篇作品有一半以上未曾见过已出版的选本.这不仅增加了选本的新鲜感,扩大了阅读的范围,客观地让读  相似文献   

2.
对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研究,相对于楚辞汉赋的研究来说,历来就显得薄弱。近十年的有情况所改变,研究论文,论著的数量比以前有较大的增加,无论是注意面还是研究深度都有所拓展。例如马积高的《赋史》就专以两章六节的篇幅探讨了这一阶段的赋作特点、作家、作品的详细情况;高光复撰有《建安辞赋述略》、《建安时期赋风的转变》、《晋代辞赋述略》、《南北朝辞赋述略》等文,对这一阶段辞赋的情况作了钩稽和概述;曹道衡的《试论汉赋和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指出了魏晋后抒情小赋较之汉赋在抒情、风格、声律对偶等方面的进步;刘树清的《我国古代文苑中的珍珠玫瑰——试论汉魏六朝抒情小赋的艺术特色》掼出了汉魏六朝抒情小赋的四大艺术特色等等,这些都体现  相似文献   

3.
1975年余撰《选堂赋话》,何沛雄博士刊于《赋话六种》中,拙作小引指出: 赋学之衰,无如今日。文学史家直以塚中枯骨目之,非持平之论也。自此以后,海内外学人,不断对《文选》及辞赋加以钻研,现在对于辞赋的研究不仅有一批专著出版,而且还有《全汉赋》、《历代赋汇》的校勘整理,以及辞赋选本都有了。可以说,时  相似文献   

4.
《史记·三晋世家》注释商兑谢孝苹1988年11月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史记注译》面世发行,煌煌4大巨册,注译百千万言,是近年来史记研究之一大成果,嘉惠后学,功自非浅,但似尚有若干疏漏和不尽如人意处。今就注译本《三晋世家》注文,作若干校订和补充,愿与通家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东文选》辞赋的分类与编排为中心,考察中国辞赋分体理论及元人辞赋复古风气的东传情况。《东文选》是朝鲜初期一部按文体类选东国作品的选本,其辞、赋二分法受苏天爵《元文类》的影响最为直接,而其关于辞体的标目与编排则远绍萧统《文选》、近步李穑《辞辨》,体现出东国文人对辞赋文体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6.
由华万忱、何沛雄、罗 烈、洪顺隆、李炳海等教授通力合作十年之久,终于完成了四卷本一百八十万字的巨著《中国历代赋选》(以下简称《赋选》),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别在1990年、1994年、1996年和1998年付梓印出,嘉惠学界,引人瞩目。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颇重选本,是为“选学”。而赋选立目,始自六朝,史志见载谢灵运《赋集》、宋明帝《赋集》、魏浩《赋集》、梁武帝《历代赋》以及佚名之《赋集钞》、《续赋集》等,惜名存实亡,不见其貌。昭明“选”赋,依类取文,衣被后世,余绪至清陈元龙《历代赋汇》而不绝。唐宋…  相似文献   

7.
龚克昌是我国著名的辞赋研究专家,是解放后大陆最早从事赋学研究、最早出版赋学专著、唯一招收赋学博士后的学者。其《汉赋研究》批驳了千百年来对汉赋的种种非难,恢复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全汉赋评注》是开创性的工作,很多篇章是第一次注解  相似文献   

8.
刘伟生 《云梦学刊》2005,26(4):144-144
《先唐辞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是郭建勋近20年来先唐辞赋研究成果的选集,内分楚辞与楚辞学、楚辞的文体学意义、骚体文学研究、汉魏六朝辞赋研究等四个专题。  相似文献   

9.
古代辞赋在表现由于空间迁徙而产生的流浪感时,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遭到贬谪流放,在作品中大肆渲染所处地域的偏远荒凉和恶劣的生态条件,这类辞赋的奠基人是屈原;一种是描写异乡美好的环境,但作者依然产生流浪感,王粲《登楼赋》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时间的迅速流逝,也是人生流浪感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这类辞赋中,人生被说成来去匆匆的瞬间,倏忽即逝。  相似文献   

10.
李新宇 《晋阳学刊》2008,(1):119-122
元代祝尧的《古赋辨体》是赋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祝尧有感于前代辞赋创作“情感缺失”的弊端,提出了“以情为主”的赋学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并不偏废“理”的作用,而是强调“以理辅情”并达到“情理兼胜”。而且,他也顾及到辞赋作品的文学性,系统辨析“情”、“理”、“辞”三者的关系。可以说,这是对辞赋“情感”理论的一次总结,并成为元、明、清三代讨论最多的赋学理论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辞赋基本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迄唐、宋元以降三大阶段,而对其兴于诗而亡于诗之过程、始终介乎诗和文之间增变的主旋律,笔者已撰文概述(详《中国辞赋流变全程考察》,载《学术月刊》1994年第6期)。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古(魏晋迄唐)赋家变汉代散体大政定式而进行的历时六、七世纪的赋体诗化道路作一初步探索,以观测其所建构的以声律为基础、以情境为追求的赋学审美世界。诗、赋关系,渊承虽久,至有“赋,诗之铺陈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说,然在赋体形成初期、尤其是汉代散体大赋立格,赋即以散化特征独立成体…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2014,(6)
在西方学术界,早期研究赋学的多是欧洲的学者,包括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学者。他们早在19世纪中期便开始研究了,其研究多是从翻译着手。欧洲学者最感兴趣的是《楚辞》,一般认为这是屈原创作的诗歌。奥地利学者费之迈是最早将中国的赋翻译成德文的学者。此后翻译中国辞赋的欧洲学者有法国的汉学家德理文侯爵、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等。翟理斯的《中国文学作品选珍》选译的诗文从最早的文学作品到清代的作品,收录了许多辞赋。20世纪初年,有多位欧洲学者开始专注于中国辞赋的研究,其中较知名的有卫利、叶乃度、赞克等。在美国学者中,较早研究辞赋的是卫德明和海陶玮教授,目前的领军人物是康达维教授。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天问》、《卜居》、《渔父》形式上韵散结合,介于诗与散文之间,是从楚辞到汉赋的过渡性作品,是“不歌而诵”的赋的先导。内容上则彰善瘅恶,激浊扬清,表现对丑恶现实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慨和无情揭露,既是抒发牢骚的泄愤之作,也是典型的社会批评,是辞赋体杂文的开山之作,对后代的赋体杂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伟生 《云梦学刊》2008,(6):124-124
《辞赋文体研究》(郭建勋著)2007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辞赋文体纷繁复杂,极具兼综性与边缘性,这种特殊品性,使其在中国古代文体尤其韵文文体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书旨在对辞赋文体形式和表现特征进行全面的厘清与总结。其中第一、二章分别探讨了骚体赋、诗体赋、文体赋、“七”体、律赋和宋代新文赋的形成和文体特征,属于辞赋的分体研究;第三章论述大赋与小赋的区别、各自的形式特点及其兴衰流变,着眼于对“大赋”与“小赋”这两个重要范畴的清理和辨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赋学史上,刘勰《文心雕龙》以《诠赋》为中心的辞赋批评,首次以理论撰述的形式对楚、汉、魏、晋辞赋创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汉、晋诸家零散的赋论加以接受、总结与扬弃,构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明体”赋论观。在学术背景方面,刘勰《诠赋》与萧统《文选》“赋篇”的编撰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学术统绪方面,刘勰赋论又是对陆机《文赋》之“体物”说、皇甫谧《三都赋序》绾合“不歌而诵”与“六义之一”的说法与挚虞《文章流别论》中赋学见解的继承与弘扬;在赋学构建方面,刘勰体则诗骚、立赋大体、树立经典与赋文品览的论述,彰显了对赋体论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的骚体赋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在骚体赋概念的界定及所属范畴划分上,对其是否包含拟骚之作、是否归属于诗等问题进行了辨析;二是总结归纳了骚体赋的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三是对骚体赋作家、作品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个案式解读分析.以上研究成果,不但明晰了骚体赋的文体特征,总结了骚体赋创作的艺术经验,对于推进辞赋研究整体进程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代辞赋家和儒士经生的家族兴衰之叹,主要是针对自己家族的历史而发,这和《史记》、《汉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扬雄、杜笃都有家族兴衰的切身体验,但辞赋中没有明显地表露出来。冯衍的《述志赋》是两汉辞赋作家慨叹家族兴衰的代表作。儒士经生韦孟、韦玄成、傅毅经常考虑的是如何保持家族的昌盛,以及衰落后如何中兴。相关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典型的儒学特点。  相似文献   

18.
评苏轼赋     
龚克昌 《文史哲》2008,(2):128-136
苏轼是一位才气横溢、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辞赋形式多种多样。苏轼辞赋中成就最高的当推旅行游览观感赋。《赤壁赋》、《后赤壁赋》两赋是游览赋中的极品。苏轼还有几篇描写饮食的赋,《服胡麻赋》批评另类求仙者,指出眼前杂草野花都可能有益健康,延年益寿。《后杞菊赋》活现出一个穷太守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政论赋是苏轼赋作中质量最差的部分,基本上是沿袭历史上儒家所倡导的那一套老调子,缺乏新鲜见解。此外,《黠鼠赋》感叹人是万物之灵,能训龙斩蛟,能占卜获麟,但却见欺于一鼠,富于理趣。《秋阳赋》、《飓风赋》等在艺术上也多有特色。  相似文献   

19.
王粲赋论     
<正> 曹丕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与吴质书》)在建安七子中推崇王粲的辞赋。刘勰说:“仲宣靡密,发篇必遒……亦魏晋之赋首也。”(《文心雕龙·诠赋》)把王粲列为魏晋八家赋的第一家。王粲在赋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重视与肯定,是有道理的。王粲是建安时代辞赋发展转折阶段的第一位赋家,他的赋全面展现了情感在作品中的地位,显示了从汉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的崭新风貌。王粲生活的汉末建安时代,是一个充满苦难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期的诗人大都爱好赋,善写赋,创作出不少传世之作。曹植自述:“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前录自序》)《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也说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王粲、徐干是当时颇有名望的赋家,他们的许多赋作受到称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