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多种资料发现:很多贪赃枉法的官员在东窗事发之前多曾找人看相并命。例如原浙江省富阳市市委书记周宝法,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被捕前他与算命先生曾有过如下对话:“我拿了人家一些钱,但是是以合伙经营的名义分的‘红’,要不要紧?”“你放宽c,不要紧。”“这次反贪风声很紧,这一次会不会牵涉到我?”“这次不会。”“我这次能不能出国考察?”“日子选在9月13至10月19这六六之期,保你无事。”原吉林省委副秘书长张新民,因受贿罪被判刑八年,他对司法机关交待:“我出国以前算过命,并命先生说我命犯‘天罗’,有率狱之灾。从…  相似文献   

2.
贺喜     
今年以来妻子随份子的事越来越多,起初她只是参加朋友的婚宴,但是到了后来不管哪位朋友的小狗小猫生了崽,也会向她发出贺喜之约。一天妻子对我说:“这样下去亏损太严重了,我得出个题目也让她们来给咱贺喜。”我说:“办婚宴咱们没得想,迁新居时机不成熟,想养个小狗小猫你又……”此时妻子一拍大腿说:“有了,你不是养着一条银龙鱼吗?就让它生崽好了。”我哈哈大笑说:“那可是条雄性鱼,怎么可能会生出小崽?”妻子说:“你认为她们能认出公母?你就等着瞧好吧!”  相似文献   

3.
享受唠叨     
据说国外有一电台,周末黄金时间给一万名男子打电话,问他们正在听什么,竟有9839人回答“在听老婆唠叨”。我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如何,反正我就特爱听妻子的唠叨,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惬意的享受,“看你那样狼吞虎咽,像饿了三年似的。”“天天捧着报看,看了这版忘了那版。”“你这些草稿要不要?天天要人来帮你收拾……”只有我才明白她这些话的“潜台词”:说吃饭快,是欣赏我的食欲;说成天  相似文献   

4.
正记得很久以前,一个北京的朋友跟我说,我真受不了你们大连人,见面还没说上几句话,就会单刀直入地问,你到没到过大连?全世界好像就大连这一个地方该去,没到过大连就等于没出过远门,没见过世面,这也太过分了吧!我能理解这个朋友的愤怒,在他看来,如果问你到没到过北京,可能是正常又正常的事情,如果问你到没到过大连,就属于无知或是无礼。可是大连人不管这些,大连人恰恰是要这么问,不但要  相似文献   

5.
古语常说:“闻香识女人”,可是我认识王福玲却是从“闻声”开始. “天恩,你先把弦儿调好吧,下一个节目就到咱俩了.赶紧准备吧.”循着这个熟悉的岫岩口音,一位穿着黑绒面旗袍、略施粉黛的中年女人就这样走进我的眼帘. “老师,听您的口音是岫岩人吧?” “是呀.你也是岫岩的?” “嗯!” 这是我与王福玲的初次相识.从“闻其声”到“寻其人”,没有文人笔下老乡见老乡时的“泪眼相看”,却充满了“他乡遇故知”的情致.于是,随性闲话家乡,不成想却意外地聊起了一段她与岫岩东北大鼓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有趣的汉字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吕”对“昌”说: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  相似文献   

7.
竞选村长     
说心里话,我压根儿就没想过当村长。可是,县上搞农村体制改革,拿我们村做试点,搞村长竞选。就这,我仍没有产生当村长的念头。谁知,村长候选人只确定了两名,一名是老村长王志强,人们背地里称他“大老虎”,近几年以权谋私,把村里许多资金侵吞了,家里盖起楼房,成了万元户。一名是刘迁学,偷鸡摸狗严重,男女关系混乱,人称“地老鼠”。我想如果让这两个人当村长,村里的工作还能搞好吗?分明是给乡亲头上安两个阎罗王,乡亲能不遭欺侮吗?于是,我出于气愤,对丈夫说:“我要报名竞选村长。”丈夫一惊:“你行吗?”我说:“我当了村长,至少比王志强和刘迁学强,不贪污,不谋私,不干坏事。”丈夫说:“这也不  相似文献   

8.
一天一小时     
留点空间给自己吧,至少在睡前看一眼星空。 朱卡斯塔指着报纸上的一段文章对我说:“你应该看看这个,报纸上说一个严于律己的作家,如果一天只花一个小时写作,那么一年下来就能写本小说。你不是总是抱怨没时间写小说吗?我觉得你应该从现在开始,一天一个小时就够了。”  相似文献   

9.
怎么,这就是“逃票”了 铁岭开原志愿者协会会长李荣安,最近组织一批志愿者到象牙山去捡垃圾,却被景区的负责人拦住了,说志愿者们借捡垃圾之名,行“逃票”之实. 老李气愤不过,质问:“我们都是志愿者,义务开展志愿活动,怎么还要门票?” 对方也理直气壮:“中国哪部法律说志愿者到风景区不买门票?况且,你说自已是志愿者,有证吗?” 是啊,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个名正言顺,是该给志愿服务组织一个合法的身份了.  相似文献   

10.
"记得很久以前,一个北京的朋友跟我说,我真受不了你们大连人,见面还没说上几句话,就会单刀直入地问,你到没到过大连?全世界好像就大连这一个地方该去,没到过大连就等于没出过远门,没见过世面,这也太过分了吧?""其实,在这场普通的对话里,你到没到过大连,只是说出了前半句,后半句故意留给了被问的人。如果被问的人不主动说出来,他们根本就不在意你的眼神如何,马上就会把在嘴  相似文献   

11.
一《在严寒的日子里》是丁玲继《母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后,写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迄今尚未完书,然而,它却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创作历程。丁玲曾说,《在严寒的日子里》“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续篇”,又说:“这本书从刚解放时开始写的,已经二三十年了。”一九五四年,此书便开始写作,一九五六年《人民文学》曾刊出这部小说的八节,约三万多字。而一九五七年后,作者蒙罹不公平的待遇,不可能正常进行创作。但下放到北大荒的年月,她又拿起笔来,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总算陆续写了十二万多字。不料,一场浩劫,这十二万多字的原稿终于下落不明。事情的原委是,“文化大革命”开始,造反派要拿走它,丁玲哀求说:“这是我的命,什么都可以拿走,要我的命也可以,就是这个东西不能拿。”后来,她又请一位熟人代为保藏。可不久,  相似文献   

12.
“求真”,对于文明社会的人永远,是一块质朴与理性相交融的园地。文明社会的进程不断发展着人们的需求,提高着人们对“真”的理喻,而人在文明的进化之中又不断打开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大门,使“真”闪烁出“理性之美”——“生命之美”。在这个意义上,与“真”吻合代表了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境界。假如我说,“求真”是现代女性一份极平常的生活,又是一份“奢侈”的梦,你是否会认为我搅混了一个简单的命题? 说它是一份极平常的生活,是因为历史的车轮已驶到了廿世纪向廿一世纪过渡的交替岁月。同一个地球上相当数量的妇女已获得了与男子基本相同的社会权利,而在中国享受男女平等权利的女士们已自豪地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这难道还不足以使现代妇女(这里主要是指城市职业妇女)去赢得一份属于自己真实愿望的生活吗?  相似文献   

13.
我认识一些“海龟”派的一品女人,她们的钱包里永远有国航或新华的里程打折卡,大把的机票记录着天空的里程。属于一品女人的时间没有AM和PM之分,她们经常优雅而夸张地说:“我还在倒时差呢。”就算她们足从上海到北京,你也会听到这些话。和她们在一起压力是无形的。  相似文献   

14.
赵合俊同志在《落后农村的包办婚姻析》一文中,对目前落后农村还盛行包办婚姻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颇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但在探讨包办婚姻是否违背落后农村青年的意志这一问题时,他认为在婚姻大事上,落后农村绝大多数青年“乐意遵从父母的意志”,并由此断言“包办婚姻同这些地方的情况相适应,而婚姻自由目前在这些地方还不可能实施。”我认为这不妥。如果作者说在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前,落后农村大多数青年在婚姻上“乐意遵从父母的意志”,那倒还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但认为今天在落后农村的青年们仍然喜欢父母包办他们的婚姻,那确实是闭目塞听了。诚然,目前落后农村基本上还是处于夫耕妇织、家长专权的自然经济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闭塞的地方,人们还是比较保守、愚昧、盲从。但是,今天的落后农村  相似文献   

15.
<正>“物”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用得很含糊。除指自然物外也经常指“事”。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①这是把有人“待我以横逆”这件事当做“物”。朱熹也说:“物犹事也”。“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②阳明比前人更明确地强调“物”为“事”。“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③“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④不少人把“物”与“事”混淆视为阳明“物”范畴的特色。而我认为阳明“物”范畴之特色在于,有时指“物”为客观之物,有时指“物”为主观之物或曰心所生之物。如他说:“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可理解为客观之物。他又说:“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⑥“以其(心)明党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⑦这是把心随境而生的意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当做“物”,此类“物”可理解为主观之物。阳明讲“格物”格的不是客观之物,而是主观之物。其所举格竹子一例颇能说明这一点。竹子是客观之物,而在身心上做的“格物”功夫是在格主观之物。下面我对这两种“物”作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首先指出什么面孔才是最美的,第一,这种面孔的各部分的比例合乎常规;第二,那种最接近我马上要提到的“面具”的面孔,从而也是最简单,最无特征的面孔是最美丽的。凡美人都是找不到突出的面部特征的,而丑陋的人则可被立即指出丑在什么地方,一个女人从远处走来,你可能觉得她很漂亮,可当走近一看,你就不感到她是那么漂亮了,因为你发现了她的面部有细小的皱纹,这时,该面孔给予你的就不是最简单的组织了,因而影响了美观。一个少女可能会马上照镜子,并产生如下疑问:“我也皮肤光洁,五官端正,找不到什么特征,可为什么不漂亮呢?”这是因为比较而言,…  相似文献   

17.
论述《离骚》创作,最早见于司马迁文。《屈原传》先云:“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嫉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的思而作《离骚》。”既而《太史公自序》又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少卿书》亦同,“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疏”与“放逐”意念有别,司马迁修史应不至混淆,那么以上存在差异的两说又当如何认识?对此,论者常常围绕《离骚》的具体创作时地研讨,却较少关顾其题名含义自身。本文拟从问题的后一方面考察分析,试图说明《离骚》称谓其时流传二义,太史公两说之不同当可理解。 掠观齐梁以降,…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换句话说,婚姻有什么作用?常听到一些大龄女青年说:“我结婚是为了让別人看的,是为了得到社会承认的”。农村的小孩子则会对大人说:“娶媳妇是为了给我做饭缝衣服的”。这正表现了各自的一种婚姻观念。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设想,婚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时位移人     
明未有周容所写《芋老人传》,言及:有一书生从府城考学回家,途中遇雨,在渡口芋老人家躲雨,谈得久了,芋老人就叫老太婆煮山芋给他吃。书生觉得很好吃,一连吃了两碗,临走时还笑着说:“将来一定不会忘记您今天的芋”。十多年后,这书生当上了宰相。一次他叫厨师为他煮芋,吃着吃着他放下筷子叹息道:“为什么不像从前渡口老人煮的那么又香又甜呢?”后来他派人把芋老人夫妇俩带到京城,并请老太婆再为他煮芋。老人煮好后,他吃了两口,又放下筷子说:为什么不像过去煮的那么香甜呢?芋老人上前说道:芋还是从前的芋,烹调也无不同,你觉得没有过去那么香甜,是时间和地位使人发生了变化。当初你风雨中赶路几十里,又冷又饿,自然饥不择食。而如今你每天吃精美的食品,还怎么会觉得山芋又香又甜呢?芋老人不由喟然长叹:“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相似文献   

20.
说来也巧,我与《学习与探索》之结缘,纯属偶然。那是1984年9月,正当“吟罢低眉无处写”之际,朋友鼓动说:“可以寄《学习与探索》碰碰,那里还颇有些‘认文不认人’的风气,而且敢于容纳新知。”于是,我试了,果然不爽;1988年又试之,亦然。于是,我和朋友便孩子般地爱屋及乌起来,由文学稿、文学编辑而全刊,由全刊而及那刊的名字。“是啊,你不觉得这名字平实而又不乏深意吗?”的确,“学习与探索”可看作期刊名,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