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戏曲家尤侗在诗学、文论和词学的广阔领域提出了系统的文学主张.关于文学发展,他既主张文学通变,又强调文学联系;针对文学创作本体,他从主旨表达的角度提出了主情说,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提出了泄愤说.从作品风格的角度提出了贵静说与自然说;对于文学家的态度、素养和创作条件.他分别提出了有美毕收、兼才和达而后工等重要主张.尤侗从文学史论、创作论、作家论的三维视角建立了其论题丰富、逻辑严密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气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气论贯穿着中国哲学发展的始终,是决定中国哲学基本发展方向的两大因素之一。本文从气字的来源入手,指出西周末年伯阳父以气论三川地震,标志着中国古代气论哲学的产生.这一哲学形态产生后,在先秦时期主要经历了春秋和战国两个主要发展阶段,前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六气”说,而后一阶段则产生了气一元论的宇宙观。此后,气一元论被广泛用以说明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谬误的理论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说它古老,是由于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来寻觅谬误理论发生、发展的线索时,就会发现,无论是在古代希腊,还是在古代中国,都有值得人们开发的谬误研究的理论宝藏。亚里士多德的《辨谬篇》堪称世界公认的谬误论专著,而墨家的《墨经》、荀况的《解蔽》、王充的《论衡》也无不闪烁着谬误理论的光亮。说它年轻,一方面是由于从理论形态上看,它尚不成熟。尽管从古  相似文献   

4.
毛正天 《学术交流》2006,(12):154-158
中国古代诗学以“气“论文,认为诗文的言语情事只是可指认的物质外表,关键在于流动于中,使之成为一体的文气。气是万物的本原,诗文中的文气也是决定诗文高下优劣的根本。因此,“诗文以气脉为上”便成为衡断诗文境界的标尺。“气”是心理的、审美的,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表述,经历了从哲学到美学到诗学的长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色彩,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梁讯  王红岩 《社科纵横》2009,24(11):68-71
以杨万里、袁宏道、袁枚为主要代表的“性灵说”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有千丝万缕的渊源,既包含有对主体生命本原的探索,也包括内心真情的感受和表现。它经过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既对于文坛的注重理学教化、模拟抄袭的流弊起到了积极的修正作用;也为几代文人提供了“童心”、“真趣”这类短暂的艺术避难所。然而此类作品常令人感觉纤佻轻薄,他们缺少必要的历史纵深,即艾略特提到的那种“感到从《诗经》以来中国文学有一个整体的存在”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6.
董芬芬 《社科纵横》2006,21(9):131-133
《九歌》典祀说是在对民间祭歌说的批驳否定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本文分三个阶段展现典祀说产生发展、不断完善、扩大影响、否定旧说的过程,并对其驳旧说、立新论的角度证据进行总结、补充,认为典祀说比民间祭歌说更为合理,更符合祭祀制度和宗教原理。  相似文献   

7.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3,(3):142-148
何良俊的《曲论》是明代17种“戏曲论著”之一,其中所蕴舍的戏曲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戏曲文辞的“本色说”;二为提倡“情意独至”的“情辞说”;三即追求艺术精细度的“声律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辩证法角度研究元气论自然观的逻辑发展,认为先素——阴阳离合说(察类),汉唐——阴阳矛盾说(求故),宋至明清——气虚统一说(明理)。并着重探讨了张载对元气论自然观突破性的理论贡献:第一,他注意研究气化的规律,提出了类似于现代物理学场的气范畴规定,以及与场论、质能转化等现代科学相类似的见解;第二,他在元气论基础上,运用“体用不二”和对立统一原理,对“有无(动静)”之辩作了出色的总结。张载的元气论也有理论缺陷,但不能说他是一个二元论者。  相似文献   

9.
山水诗与"物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蓉蓉 《求是学刊》2007,34(6):124-130
形成于东晋的山水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新的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专门对山水诗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如"随物宛转"、"与心徘徊"、"以少总多"和"江山之助"等一系列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是对当时山水诗创作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它还深刻地影响到后来的山水诗创作。并且,后来的批评家们在刘勰"物色"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意境"说。  相似文献   

10.
潘明娟 《唐都学刊》2012,28(2):15-18
汉唐时期对灾异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历程。两汉时期,人们认为水、旱、震、日月食等属于灾异范畴,基本上是用阴阳五行说、天人感应论等来解释灾异的产生,表达其对灾异的认识。唐代,仍然注重与农业相关的灾异,与汉代相比,基本忽视了地震、日食、火灾等灾异。在两汉灾异认识论的基础上,唐代仍然认为灾异为天谴,但是也有人淡化了董仲舒"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的思想,认为"灾变"非"灾异",灾变有常,是客观存在或者是人为造成的,这就是唐代出现的灾变自然成因说和社会成因说。相较两汉而言,唐代对于灾异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11.
林子艺 《生存》2020,(10):0086-0086
本堂课的内容是《餐饮服务与管理》中餐宴会摆台——骨碟定位。我将从析教材、析学生、谈教法、论学法、说过程、做反思,6个方面对本次课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2.
历史发展"合力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发展"合力论"的表述存在历史局限和内在矛盾,但这并不是说这种历史局限和内在矛盾是历史发展"合力论"本身所固有的.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的修改和调整,这种历史局限和内在矛盾是可以克服和消除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批判继承了维柯、斯密、康德和黑格尔等人思想中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3.
英国外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振华 《浙江学刊》2003,(3):121-125
英国历史上被视为是一个奉行“均势外交”的典型国家。 19世纪末、2 0世纪初 ,英国步入了相对衰落的历史发展时期 ,逐步放弃了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的“光荣孤立”政策。“三环外交”是二战后丘吉尔为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提出的一项外交总方针 ,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所作的一种无奈选择。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外交战略实现了重点面向欧洲的转变 ,但仍存在“大西洋主义”与“欧洲主义”之争。文章着重论述了布莱尔外交的成就和特色 ,认为布莱尔的“枢纽外交”说实际上是工党政府试图为英国外交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寻求出路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4.
唐小华 《唐都学刊》2007,23(2):20-24
在我国赋学思想发展史上,唐代赋论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继承传统赋论基础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这些内容集中表现在唐代古、律体赋论的建立、完备和对赋体创作理论的深化上,体现了在传统赋学思想领域内的新开拓。唐代赋论的新开拓,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唐代赋论是“停滞期”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论邓小平对传统义利观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智勇 《唐都学刊》2000,16(1):22-26
通过考察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思想,提出了邓小平义利观的命题,认为这是古老的义利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我党治国方略和主体道德实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源头。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根据分工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五形态"说的同时,还根据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与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差别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三形态"说的初步表述。这一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基本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体现。只有回到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起点,才能真正理解其社会形态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学界,尤其是关心生产力经济学这一学科的经济学家大都知道我是我国生产力经济学的倡导者,知道我对生产力的概念的一贯主张。人们知道我国经济学界在生产力的概念问题上有一个生产力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之争。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生产力是由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三个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18.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孟诗派的主将,在文学理论上也卓有建树。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作为古文运动纲领和口号的“文以明道”说并无异议,而对于其“不平则鸣”、“穷而益工”论时有异说。兹不揣浅陋,本文力排众议,提出韩愈的“不平则鸣”,不仅是包括扼腕愤怒,而且包括欢乐在内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主题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辩驳了关于《三国演义》主题的诸家之说,探讨了《三国演义》与传统宇宙哲学“天命论”的关系,认为对天命的理解与阐析构成了全书的情节内核,对天命的困惑与欣慰,构成了全书的感情基础,而更重要的文化意义在于,《三国演义》以艺术的方式探索了反天命的可能,提出了反天命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严复历史观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严复最早批判否定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不变论。他虽看到社会进化过程中善恶苦乐并进的现象,但并未由此陷入悲观,走向虚无。他始终否定英雄史观,并对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作了比较科学的说明。对于刚传入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他作了比较正确的分析评价。他的渐进论虽有抵制革命的一面,但对反对速成论和重视人的近代化曾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