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现代恐怖主义的媒介化生存使得国际恐怖主义的全球治理离不开对恐怖主义传播的治理。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和美国的霸权主义立场是当前美国主导的国际恐怖主义传播治理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义利观、王霸观、和同观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迥异于西方的治理价值和治理理念,从治理话语、治理机制、治理战略等方面入手建构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将有助于改善对国际恐怖主义传播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是当前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软力量。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网络传播还存在传播主体单一、传播思路"以我为主"、传播媒体缺乏深度融合创新、传播过程缺乏互动等问题。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需要加快构建中国文化网络传播动力驱动机制、话语转化机制、载体平台协同创新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3.
何淼 《东岳论丛》2023,(4):20-27
中国共产党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与世界对话的过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能力建设是党和国家适应时代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求,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际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参与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全球话语格局长期“西强中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能力建设仍面临自身“话语窘境”“传播困境”及西方“话语霸权”“话语陷阱”等问题与挑战。提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能力,需要政党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话语受众等要素的相互配合和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既是我国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要创新,也是我国外交方略与全球治理的"新战略、新工程、新实践"。基于哲学的分析框架能够有效地厘清其思想脉络、价值旨趣与实践指向:历史观上,人类解放构成"一带一路"的价值旨归与实践旨趣;本体论上,"一带一路"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阐述与中国话语,对于消解"虚假的共同体"的魅惑与构建"真正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价值论上,"一带一路"将全球正义作为其根本价值追求,是对西方"自由世界主义"的超越,为"应然正义哲思"走向"实然正义图景"创造了正义原则、正义规则和正义机制的支撑。"一带一路"所内蕴的哲思呈现一体性:人类解放是"一带一路"的核心主题和终极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的结构样态和实现路径,全球正义是"一带一路"的基本价值和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全球治理新理念,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与推动者。发展导向与规则导向的关系问题渗透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各个环节。"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既包含发展导向又包含规则导向。在争端解决中,发展导向有利于维护战略互信,促进国际合作,更好地解决发展不足问题。规则导向则能增加争端解决的合法性、透明性和公正性。"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需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基本原则,既要寻求自身内部发展导向与规则导向的平衡,又要妥善处理与以规则为主导的西方争端解决机制的关系,以期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稳定、健康推进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普遍意识到全球化进程受阻的现状以及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中的地位。2009年世界银行从"距离、密度、分割"等经济地理学视角研究世界经济地理的重塑问题。"一带一路"怎样借助大推动理论助推全球发展价值并从"距离、密度、分割"的动力机制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带动全球发展价值提升,是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在后危机时代新常态经济下,"一带一路"作为亚洲生产网络的重要战略组成,同北美生产网络、欧洲生产网络类似,有助推区域生产网络发展、壮大的"动力机制"。有望形成普遍大规模投资,促进经济"密度"规模溢出效应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缩短了世界主要区域的经济"距离",沿线国家普遍发展与一体化减少"分割"问题,使该区域成为助推全球发展价值提升的新动力中心。"一带一路"推动亚太地区生产网络的优化升级、实施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普遍进行大规模投资,助推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是当今全球化"破冰"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国际传播理论与生俱来的文化帝国主义烙印在当前全球传播生态变迁和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逐渐式微。由于缺少共情话语与观念生产的能力,加之“中国威胁”话语建构日趋复杂,我国国际传播策略与效果层面的短板尚未克服。“暖实力”的提出,有利于探寻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和符号体系的方法,打造既本土化又彰显中国善意的共通话语、符号和叙事范式,亦是在全球传播语境中建构中国标识性话语的新探索。全球信息传播所遭遇的传播折扣因素、“暖实力”的价值升维要素、“暖实力”编码/解码、中国形象建构以及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宏观技术路线,构成了中国“暖实力”的国际传播框架。以战略传播理念构筑“暖实力”国际传播内核,以新技术赋能“暖实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以中国善意聚合“暖实力”国际传播内在动力,以“对话人格”形塑“暖实力”国际传播行动框架,有望成为中国“暖实力”国际传播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力 《北方论丛》2013,(4):58-62
媒介话语的跨文化传播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语境下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与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传递、新闻资讯的往来,更是情感交流、文化交往、文明交换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意义共享的过程。对媒介话语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间性"问题加以理论思考,从文化间性、主体间性、文本间性的角度可审视媒介话语跨文化传播实现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移动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去边界化"改变了社会构型和传播逻辑,驱动移动网络空间的话语转向。话语祛序的媒介实践改变了话语冲突的生成机制和意识形态形塑的主要路径。新技术、新文本、新场景颠覆了移动场域的话语权结构。移动网络空间的符号抗争改变了话语冲突的隐喻机制。基于文化自觉和国家治理的多元话语主体建构命运共同体、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四态"建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内外合力重构话语体系是移动传播场域弥合分歧、秩序重构和价值引领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新兴经济体的较快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加速变革,导致全球经济治理效率及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等事件带来的逆全球化冲击不仅会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合作,也使贸易保护主义面临升温的风险。作为全球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遏制逆全球化趋势是中国的占优选择,应坚持深化对外开放,倡导构建合作共赢的治理机制,进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在此过程中,中国应着力营造稳定的开放环境、努力提高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快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提升在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及话语权,同时力推自贸园区和"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传播与社会转型的议题上,中外存在诸多差异.文章以国际传播学会会议论文为切人点,集中论述了健康传播与环境问题,政治、社会变革与全球传播,特殊群体与新媒体使用,新媒体与受众及效果研究,国际媒体、政治传播与国家形象,危机公关与品牌传播,文化产业、媒介政策与社会变革,区域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等前沿话题.  相似文献   

12.
危机传播是政府、组织、媒介和公众获取与交流危机信息、实现各主体的危机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在危机传播和危机治理中,政府居于主导性地位,其舆论引导的效能关乎危机能否化"危"为"机"。因此,在危机传播中政府需要做责任、服务型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接受监督的治危行事理念,坚持透明公开、主导协同和多方合力的原则,并采取正确的舆论引导路径,如此才能有助于危机事件的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后,以跨国文化工业公司为主体的世界传播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世界文化传播体系的核心,全球性文化市场已经形成。在其语境下,好莱坞在中国一方面推介其新自由主义传播思想,同时利用文化帝国主义逻辑加强媒介控制力度,中国电影只有在充分认识国际文化传播的现状基础上,坚持"例外的新自由主义"及"新自由主义例外"的原则,超越支配/抵制二元模式,使中国电影传播逐渐融入世界电影传播体系,才能取得国际国内市场与文化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策略包含三个维度:一是"宏观"策略,以破解"普世价值"为切入点,并以参与"全球治理"为归宿;二是"中观"策略,向世界揭示西方价值观念的内在矛盾,同时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科学性,三是"微观"策略,研究西方价值观话语霸权的特点,加强"原创性"价值观理论的建构与传播,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融入国家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战略与G20框架具有相通的理念、相近的立场以及相关的合作领域,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融入G20框架具有高度的可行性。两者融合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治理水平提升带来巨大机遇,但同时也会面临诸如诉求相异的国家间协调困难、G20机制因缺乏约束力而执行力不足等挑战。作为2016年G20峰会的主席国,中国应加强与各国的沟通和协调,努力争取G20成员国的认同和支持,加快G20机制化建设的步伐,加强各方金融合作,提高金融风险抵御能力,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纳入G20框架。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正面临复杂的全球治理危机,其中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全世界国家和人民发展的共同威胁。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都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旨在实现人类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绿色"一带一路"作为全球治理的新型公共产品,是对全球治理理念的改革性创新,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与探索,也是中国与中亚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路径。中国与中亚地区绿色合作起步不早,也面临诸多问题,了解合作现状与现存问题有利于中国在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时,实现统筹安排和精准定位,切实提高合作效率,提高域内国家人民的福祉,最终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有益探索,有助于推动世界旅游格局的重塑。在此背景下,国际旅游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助于形成区域旅游发展的放大效应。作为"一带一路"旅游中枢及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各沿线城市具有发展活力且合作空间广阔。因此,有必要深刻认识国际旅游合作的重要意义,在旅游格局变化中积极借助发展新机遇,努力发挥旅游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特殊优势,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协同效应。沿线城市要在合作平台搭建、旅游城市网络构建、旅游产品合作开发、旅游市场共同开拓、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开展切实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节点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以期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政府危机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政府危机传播具有了网络化、全球化、移动化、交互化、生态化和颠覆性等特征.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媒体、大众等主体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具有多元、共生、演进等特征的生态圈,这促使政府危机传播策略从“危机管理”向“危机治理”的过渡.当前可从危机传播周期、危机传播生态治理和传播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建立政府危机传播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全球治理体系弊端凸显,主要表现为全球治理价值亟须优化、治理机制绩效有待提高、主权国家之间缺乏共识、美国霸权主义治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全球治理变革势在必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践行区域合作共赢、推进全球协商共治的创新性设计,它不仅倡导全球治理新价值,致力于构建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国际合作、逐步拓展全球治理领域,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而且有助于中国积极参与治理机制建设、进一步增强国际话语权,进而不断提高中国引领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孙宝国  沈悦 《东岳论丛》2019,40(8):136-149
中国形象自古以来就以极为复杂且多变的话语示人,中国形象的生成与建构并不一帆风顺。国家形象表现出多面呈现的趋势。在中西方诸多领域,不同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概念各有侧重。"中国威胁"的"污名"从日本肇始,直至西方国家通过其媒介优势实现了"污名"权力话语的跨文化传播,而中国梦话语是规避其负面表征、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法宝。"中国威胁"的"污名"话语生产是基于历史观、政经界、新闻传播媒介、现代性想象的共同建构。在"中国威胁"话语遭遇中国梦后,呈现话语的挪用与重组、转型再建构的过程。以批判性视野审视"西方话语"、兼顾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三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的多维传播是实现"去污化"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